許多青少年在他們生命中最燦爛、耀眼的時期,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青少年自殺最難防,因為他們不按牌理出牌!」一位精神科醫師嘆道。青少年的自殺方法千奇百怪,原因更是難以捉摸。
在已知的原因中,感情問題居大部分。
根據衛生機關和醫學界所分析的台灣地區自殺原因,感情和家庭糾紛是青年人的二大「致命傷」。而美國的精神科醫師則指出,破碎的家庭、逐漸提高的離婚率、同輩間的壓力……也都是自殺的導火線。
但是,這些卻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如果深一層思考,不難想到另一個疑問:為什麼青少年會因感情問題自殺呢?為何如此脆弱?
「心理學家指出,今天日本青少年的自殺風氣,是一種連鎖反應的流行心理;教育學家說是因為他們對學校和老師的不信任感;社會學家則說,因為這是個飽食的時代,每個人都像被養在溫室中的花,被蓄養的小鳥或金魚,長期的過度保護後,造成不能適應任何環境的『精神薄弱症』。」留日的我國作家王璇,在論及日本青少年流行自殺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無論身處在家庭、學校或社會,一旦失去了適應環境、應付壓力的能力,就無法迎接人生一波波湧來的大風大浪。或許這才是青少年自殺的主因吧。
也許你聽過「大專院校憂鬱症」,這是指離鄉背井的大專生,面對求學、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更多而複雜的人際關係,如果處理不得當,容易沉溺在頹喪的情緒中,便想自殺。
而學業結束、步入社會工作之際,也是與異性交往及論婚嫁的階段,他們在遇到挫折、應付無方,又沒有強而有力的社會支持時,便可能採取激烈的自裁手段。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去年處理了約二百四十名的自殺個案,其中以男女感情問題佔最大多數。而「生命線」去年所接的三萬六千通電話中,也以感情和婚姻問題最多。
此外,缺乏價值判斷和人生觀的青少年,也很容易走上「不歸路」。
社會變遷太過迅速、家庭型態和結構的改變、加上升學主義的盛行,使人走著走著不小心便「脫軌」。「因為找不到方向」,三總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認為,價值判斷和人生觀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方向盤」,一旦失去或不曾擁有,都會踏上歧途。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所以就死了!」他指出,當一個人產生嚴重的認同危機,不知生存的目的和意義,對未來的方向一片茫然時,便會因人生乏味而尋短見。
陸汝斌大夫接觸的幾個個案中,病人用各種殘忍的方法來傷害自己,當問及他們自殺的原因時,竟說不出來;有的居然回答:「我『痛』故我在!」——利用身體的疼痛來證實自己的存在。
典型的例子是:
日本明治卅六年,一位十八歲的高中生,自殺前在大樹幹上刻了一篇對人生感想的文章,就是有名的「巖頭之感」,而後跳入瀑布的深潭自殺。事後死因被有關單位登記為「為了研究哲學」。事情傳開了,仿效他到那裏投水者,十年不到就已有二百多人,巖頭也成為自殺名勝。
前不久日本歌星岡田有希子跳樓自殺,也掀起了一股自殺風潮,許多年輕人選擇了同樣的死法。
這種模仿式的自殺行為,往往也很難找到真正的動機。
究竟是不滿現實呢?或者只是因為嚮往他人淒美、悲壯的死法?成為一樁懸案。
陸汝斌形容現代年輕人「有最好的弓箭和弦,但在拉滿弦之後,卻找不到靶心。」
「給了孩子奮鬥的本錢後,一定要指導他可以為什麼奮鬥!」他強調,關愛(而非溺愛)、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健康的人生觀,應是上一代傳承給下一代的最大財產,這比什麼金銀財寶都來得珍貴。
自殺小統計
自殺死亡人數男多於女,我國男性是女性的一.五倍。有自殺企圖者女多於男,女性約為男性的三倍。
自殺有季節性,國內外自殺行為均以夏季最多。專家認為,可能是氣候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改變,使人情緒陷入低潮。
不管是男是女,自殺方法以服毒被採用的最多。
以南非和美國來看,黑人自殺死亡率僅為白人的三分之一。
自殺地點多半在自己家中。
戰時比平時有較低的自殺率。
※資料來源:衛生署防疫處林憲「自殺及其預防」馬偕醫院

你知道現代的「龐克族」內心裡在想什麼?是不是想透過新潮時髦的打扮來傳達某種「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