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長髮披肩的美少女得衷,平日搭校車5點半回到家、吃完飯,就會和弟弟坐在書房的大書桌前,各自面對一台筆記型電腦寫作業。
很難想像2年前,她在台灣桃園武陵高中唸書時,數學、電腦都被「當」,如今微積分、寫電腦程式卻是她最愛的科目之一。
得衷媽媽陳雅玲說,很多台灣的高一新生還沒入學就開始補習,武陵高中的數理老師覺得同學「應該都會了」,教得很少、很淺,卻考得很難,得衷每天花很多時間在數學上,但從來沒考及格過,十分挫敗。
當時住在楊梅陽光山林社區的得衷,每天要先走路下山搭火車、再換公車,往返時間至少3小時。媽媽勸說,不如轉回鄰近的國中母校──私立大華中學高中部,可以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不料此時,在和成公司上班的爸爸將外派上海,擔任中國區總經理,計劃不得不改變。
「性價比」最高的學校
「台灣教育若再不與國際接軌,下一代將更缺乏競爭力。」10年前先生外派菲律賓時,孩子就在當地唸國際學校,很喜歡那種自由啟發式的學習風氣,陳雅玲打定主意要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啟發。
「朋友說,中芯是上海『性價比』最高等級的國際學校──學費比美國學校便宜,但提供的教育品質不輸美國學校。」暑假帶孩子來中芯筆試中文、英文,結果兩人竟然都沒通過。校方表示,願意讓得衷進入國際部,但必須「降級」從高一唸起,而弟弟得雍只能進中文部。
「乍聽之下,可能覺得多花一年時間很可惜,但女兒願意付出代價,也為此受了很多苦,第一年適應得很辛苦,唸書、寫報告和作業,常弄到深夜一、二點,每天睡不到四、五小時,」雅玲心疼的說。
第一年全力拚英文的得衷說,英文聽、說還好,比較困擾的是不論課堂考試或寫報告,她必須比同學花更多時間在寫作上;第二年新制托福她考了113分(滿分120),展現實力,經過老師同意,開始選修大學先修課程(AP,美國大學會以大學先修課程成績,作為錄取新生的依據),她選了經濟學、心理學,今年又選了政府治理、微積分與化學等。
跑班、混齡上課
至於原本在中芯中文部唸初一的弟弟得雍,過程也很曲折。
才開學,「中考」的壓力全都來了,媽媽覺得狀況很不妙。大陸的高中入學考試,要考國、英、數、理化4科,每科滿分150分,再加計體育30分,其中「理化」並不包括得雍最拿手的生物,讓他起步就吃虧不少。
「中國對生態環境的關懷不夠,旱澇不斷,但教育系統竟然還沒改過來,」陳媽媽說。
尤其,對作文好壞的標準,彼此認知差距太大。大陸老師認為能寫出名人格言,就有高分,連早期蘇聯的共黨高幹說了什麼話都要背下來,「太過八股,比台灣更填鴨,我們不想讓孩子玩這場遊戲;高中若還要接受這套教育系統,實在很難被說服。」而當時得雍的英文程度沒有姐姐好,既然無法轉到中芯國際部,媽媽開始考慮轉學。
有朋友建議,可以試試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國際部,才開辦3年,入學門檻不算高,課程設計與紐約哥大教育學院合作,老師都是美國長春藤盟校畢業的校友,年齡結構比中芯年輕、有活力。
「剛轉來復中時,不太敢開口,後來覺得講錯了也沒關係,反正大家都知道我不是native speaker,」得雍說。
了解得雍性格的媽媽說,一開始讀原文書時,兒子遇到很大困難,有時他會選擇逃避,當時若陪著他一頁一頁唸,硬著頭皮度過難關,可能會適應得更快。
不到100名學生的復中國際部,英文課分為初級、中級、中高、高級、正常等5級;數學分為幾何、代數1、代數2等;國文分7級,每一門課都要「跑教室」,在最適合自己程度的班級「混齡」上課。課外活動更是精采,很快交上死黨的得雍,選了模擬聯合國、戲劇和籃球。
現在,雖然有時他覺得化學課的原子表、計算公式很多、很難應付;地理課竟然要背亞洲41個國家的首都名,還滿不爽的,但得雍毫不猶豫地說,「這是這輩子我唸過最棒、最快樂的學校!」
冒險的不歸路?
對於孩子的未來,陳雅玲已有定見:成績好、學習自主、個性成熟的女兒,一心想到美國唸大學,且知道美國長春藤名校一學期學費高達百萬台幣,她努力唸書,為的就是爭取獎學金。而玩心太重的弟弟,若無法拚兩岸的大學考試,可能就到香港唸大學。
想到得衷明年上大學後就要離開家,2008年4月她毅然辭去採訪、撰稿的主筆工作,花更多時間陪孩子寫功課、研究美國大學的申請條件、準備便當等,只希望日後女兒想家時,湧上的是爸媽陪在身邊的溫暖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