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說:「有人打你右臉,請把左臉也貼上去給他打。」信仰是堅持服務的動力,但現實的殘酷有時難免讓人意冷心灰。對於42歲的黃天人來說,大半人生都在為別人而忙碌,每天粗食布衣、四處奔波,難道真的就這麼歡喜自在,樂於面對生活的挫折與挑戰嗎?
他說自己是個平凡人。10年前,當他在新竹湖口服務時,有位觀念保守的民意代表並不喜歡太太參與教會活動。有一天,這位民意代表難得提早回家,卻發現太太又不見人影、外出「亂跑」,恰好遇上牧師娘楊怡潔送他太太回家,還來不及寒暄,盛怒的先生就給了楊怡潔一個耳光,「信什麼基督教!」這樣還不夠,這位民代還一路跟到教會,拿著鐵棍砸車子、玻璃,甚至還要打黃天人。
「這件事讓我很沮喪,」黃天人問自己:「難道行善要做到被人欺負,甚至危害家人安全嗎?」是不是要離開民風保守的客家庄的念頭徘徊不去,最後在虔敬信仰禱告聲中,他選擇留下來。
「我很幸運,身邊接觸的常是比我更不求回報的志工,讓我看見人性的光明面。我的老師張公亮在楊梅奉獻了30年,再不上進的孩子他都不肯放棄。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原本性情暴烈乖張的孩子,慢慢地也學會了看重自己、珍惜自己。」
黃天人年輕時陪伴的第一個中輟生孩子,如今已是在菲律賓創業有成的台商;另一位曾經被他帶去參與921賑災活動的少年,目前工作穩定,星期假日回饋社區當義消。如果不是當初一個善念付諸行動,這個孩子現在可能還過著打打殺殺的黑道日子。
「講無私太高調,我的目的是『參與』,希望在自己努力付出的土地上,看到潔淨的街道,而非一片髒亂。我的孩子在這裡成長,我才會開心、才會安心。或許我做不到像聖雄甘地或者德蕾莎修女那樣,但凡人總也有一些理想,而且是可以實現的。」黃天人眼神堅定地陳述自己的信念。「總要有少部分的人,去做大家不想做的事。力量或許很小,但我們沒有讓光消失。」
前不久,黃天人參加了新竹縣NGO團體舉辦的「社會企業」說明會。很多人告訴他,目前他所做的中輟生輔導、帶領營隊及組織社區工作等等,「具有商業價值,又能兼具社會服務意義。」但黃天人笑笑地說,如果真要當作企業來經營,或是把它機構化、規模化,那麼就與原先的宗旨不合了。
「我希望到天人岩屋來的人,不管老少,都是我的客人。如果有一天,來的客人成了客戶,我的家人成了員工,這樣是反客為主的。應該是鼓勵社會出現更多像我們這樣以服務為主的組合才對。」
年輕時曾擔任過演員、參與4部電影拍攝,差點進入電影圈的黃天人,一邊處理著剛從自家泥巴池塘撈起的草魚,一邊說,「我一直想過著5天休息、2天工作的日子。日子過得去,我就賺到了。這樣我就可以3天當義工,2天去找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