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欠債、打官司、工作升等、和太太吵架……,這些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壓力的來源;但感受的壓力程度,老中和老美不甚相同。
根據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碩士溫信財在去年七月完成的研究,國人生活壓力排行榜的前五名依序是:配偶死亡、親近家人死亡、離婚、被拘留在監獄或其他地方、個人受重傷或生病。
老中重家庭,老美重感情
與美國人相比,這壓力排行的前五名,沒有太大出入。在美國心理學家Holmes一九六七年所作的排行前五名中,除了多了「分居」一項,使「個人受重傷或生病」退居第六名外,其餘都一樣。
也有些事件中美兩國人感受到的壓力有差距,其中在婚姻上尤其明顯。例如:「分居」在老美的排行榜上高居第三,老中則排名第八;「結婚」老美排第七、老中排十五;「與配偶言歸於好」,老美排第九、國人的排行為廿六。
何以如此呢?有一個說法是:中國人跟美國人對婚姻的期望不同。中國人重視的是家庭,結婚通常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府聯姻」;有了子女以後,往往對孩子的注意比對另一半多,追求的是一份穩定的家庭生活。美國人則一切以感情為準,情在相守,情盡分手,所以對婚姻、夫妻相處要求較高,壓力也較大。
另外兩項壓力排行的比較,或許也能為這個說法提供佐證:「與公婆或岳父母有摩擦」造成的壓力,國人排第十九,美國人排廿四;「家人團聚人數有重大的改變」,國人排第廿七,美國人遠落於後,居第卅九。
國人怕「債務」
此外,中國人對「負債未還、抵押被沒收」感受到的壓力,也比美國人重得多;這點老中排在第十一名,老美則排第廿一名。
若就壓力事件發生的頻率來看,國人感覺最煩惱的是:公害事件;這或許與對環境的要求提高有關。一些工商社會的徵兆,如「工作時間及份量的加多加重」、「少量貸款」、「搬家」等,在壓力排行中也有很前面的名次,從此似乎也可看出現代人很難避免的幾個困擾。
壓力是否有城鄉之別?在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黃鴻基另外一篇的研究結果中,答案是:有,但不大。他發現在台北市、高雄市、恆春鎮、馬公市四個地域的訪視結果中,比較奇特且有顯著差異的是:對「墮胎」的壓力。
高雄人比台北人開放?
黃鴻基的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台北與高雄同樣是大都市,但台北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可比高雄嚴重得多。「這可能與高雄的發展型態——工業城,擁有大批勞工階級與外流人口,墮胎事件比較多,因而在觀念上見怪不怪」,負責指導黃鴻基論文的國防醫學院副教授白璐解釋。
在黃鴻基的論文中,城鄉之間對其他事件的不同看法,也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現實。以「公害事件」來說,高雄人感受的壓力就大於台北,而台北又大於恆春、馬公;「工作時間及份量的加多、加重」也有同樣的結果;但是對像「少量貸款」、「打官司」這類關乎「面子」的事,在恆春、馬公的壓力就明顯地比台北、高雄大得多。
除此之外,對「結婚」、「與主管摩擦」、「被拘留在監獄或其他機構」……等約六十項壓力,在城鄉差異並不大。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認為,這個研究結果,可能與取樣有關。「恆春、馬公雖然不是大都市,但也算城鎮,如果換個真正的鄉下,作出來的結果也許會有不同。」
考試壓力女性大
白璐副教授則不覺得意外。她說:「這也難怪!台灣這麼小,大眾傳播媒體又這麼發達呀!」
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不同的人對某些壓力事件的承受能力相異。溫信財的論文中,女性對「重大考試」、「家中增加新成員」(如生孩子或有人搬進同住)、「外遇」等事的壓力比男性大。「重大考試」原則上應該是人人公平競爭,為什麼女性感受到的壓力大?可能就是男女性格差異造成的吧!
男女對「家中增加新成員」的壓力有別,則比較容易理解。儘管職業婦女愈來愈多,許多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也不讓鬚眉,但是在社會規範上,「主內」還是女人的責任。如果「新成員」是孩子,照顧自然是母親的天職;如果新成員是公婆——這在台灣仍相當普遍,「婆媳問題」更是一個大壓力。
結婚戒慎恐懼,外遇男女有別
社會對「外遇」問題的看法,傳統上是男女極不平等。男性有了外遇,可以說是「逢場作戲」;有個紅粉知己,在同性間也是件「有辦法」的光采事;妻子責問,甚至還可大言不慚地說「人不風流枉少年」。女性就不同了,有了外遇是「紅杏出牆」,是「不守婦道」,是給「丈夫戴綠帽子」;大丈夫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為什麼「外遇」對女性的壓力大?可能是傳統社會對男性外遇的寬容,使得男性外遇情形遠比女性普遍,也造成為人妻者心中的一大壓力,男性則對妻子有外遇的憂慮較少,壓力相對減低。
不同年齡及婚姻狀況對一些壓力承受程度也有不同。像對「墮胎」、「生孩子」、「懷孕」、「兵役」、「與公婆或岳父母摩擦」等事,四十歲以下的人就明顯地比四十歲以上的人感到有壓力。理由也很簡單,「這些事都是四十歲以下人常碰到的」,溫信財說。
有趣的是未婚者對「結婚」的態度,大多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深感壓力。但進了「圍城」的人,關切的就是柴米油鹽了,在溫信財的調查中,已婚者對「經濟情況在重大改變」、「太太開始或停止在外工作」有明顯的壓力。
單身、年輕、男性、有點錢?
教育程度高低及家庭狀況對某些事件的看法也有不同。像「退休」對大專以上程度的人來說,就很難忍受;對「生小孩」、「兒子或女兒離家」、「家人不能團聚」等事,大家庭的壓力較少,但相差不大,或許與我們的社會中,小家庭與父母間的聯繫尚稱密切有關。
在我們的社會中,最容易感受到壓力的是那一些人?經過黃鴻基的分析,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是單身、年輕、經濟階層較高的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