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瑪竇是位義大利天主教神父,於十六世紀初抵華傳教,並為當時封閉、守舊的中國引進西方科技;同時也把中國的倫理道德、哲學思想介紹給歐洲,對東西文化交流有重大的貢獻。現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亦推崇他是「歐洲與中國兩大文明間的橋樑」。
今年是利瑪竇來華四百周年,國內為此召開了一項盛大的國際學術會議,以紀念這位對中國邁向現代化有重大影響力的西洋人。
——紀念利馬竇來華四百年
今年是利瑪竇神父來華四百周年紀念,法國巴黎大學、美國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義大利馬柴拉達大學,都先後舉辦規模盛大的紀念會或學術會議,紀念他對東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廿七年,為當時保守的中國引進西洋文明,是使中國邁向現代化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國內學術暨宗教界,亦為此隆重舉辦多項紀念活動,如:出版「利瑪竇全集」、編印「故宮天主教文物專集」、製作介紹利瑪竇生平的影片、發行紀念郵票、報章雜誌刊出專文或出版特刊、在全臺舉辦天主教文物巡迴展覽……等。

右上:為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周年舉行「中西文化交流國際會議」的三位主持人,自左至右為:故宮院長秦孝儀、國史館長黃季陸、輔仁大學校長羅光。(輔仁大學提供)
中外與會學者對此次會議稱道不已
此外,一項由國史館、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及輔仁大學合辦的「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於九月十日起在臺北市圓山飯店及故宮博物院舉行七天,有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國、韓國、美國、比利時、香港等地知名的漢學家,及我國學者共九十人參加。會中提出了四十篇論文,討論主題包括利瑪竇在華傳教事業,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回顧與展望等。
此會議在所提論文水準、議程安排、對與會人員的招待……等方面,都被曾參加過其他紀念利瑪竇學術會議的中外學者所稱道。
由於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有不朽貢獻,一向迫害宗教的中共,竟也趁機加以利用,除重修利氏在北平的墓園外,並重印其著作,且亦籌開一項國際學術會議,時間正緊接著我國的會期之後。

右下:嚴前總統在會中致詞,提醒大家在追求西方科技文明時,不要忽略了東方精神文化。(輔仁大學提供)
在共產制度與無神論的局限下,如何開得出所以然來?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主席,也是輔大校長的羅光指出,中共此舉目的有二:一是藉此製造中共尊重「宗教自由」的假象,以拉攏國際天主教人士;二是中共目前正在高唱「四個現代化」,而利瑪竇是為中國引進現代科技的代表人物,藉著種種紀念活動,好向人民重申其重視科技的意向。
輔大哲學系教授黎建球認為,在中共審核論文的取捨標準下舉辦學術會議,學者不可能無拘無束地充分表達或交換意見。
他說:「據我所知,中共審核論文的大原則是:不准批評共產主義的無神論和共產制度。無神論就是否定一切宗教信仰,在紀念一位天主教神父的會議中,怎能討論出個所以然來?談到科技的引進,則必然會牽涉到社會制度,既然不能批評共產制度,也就難以暢所欲言。」
義大利馬柴拉達大學柯地尼教授十分贊同黎教授的看法,他對黎教授說:「中共變不出更好的花樣來。」

圖:中西文化交流國際會議,有來自九個國家與地區的九十位學者參加,會中討論熱烈。(輔仁大學提供)
挾西洋科技,扣啟古老中國的大門
那麼利瑪竇究竟對中國文明和東西文化交流有什麼貢獻呢?
十六世紀末,西方文明在文藝復興後快速成長,而中國卻仍然閉關自守。直到一批西洋傳教士帶著進步的西方科技文明,扣啟中國的大門,才為古老的中國文化,注入一股新血。
利瑪竇於西元一五五二年生於義大利中部,明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到達廣東肇慶,得知府王泮的幫助,成為元朝以後第一位獲准在中國長期居留的外國人。他終生在中國傳教,備受帝王公卿的尊重及一般百姓的敬愛,死後並獲明神宗賜葬北京。
了解中華文化,尊重傳統禮俗
和一般傳教士相較,利瑪竇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及風俗習慣。舉例來說,他深知中國人重視孝道、崇尚儒學,故率先主張中國天主教徒可以保存「祭祖、敬孔」的禮儀。
從裝扮上也可看出利瑪竇的苦心,他一心要「入境問俗」,便把鬚髮剃掉,穿上中國的僧袍,中國人就稱他為「西僧」。後來學者瞿太素告訴他,中國自古以來,素以讀書人最受敬重,於是他又開始蓄留鬚髮,改穿絲袍方巾的儒服,以學者身份與士人交往。
另外,利瑪竇為瞭解中國文化,除了學中國話,認中國字外,還熟讀四書五經,並熟諳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及禮俗,成為道地的「中國通」。
此次與會美國學者史比指出,利瑪竇非常懂得做事的方法,故能順利達到傳教目的,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輔大哲學系主任張振東更進一步提醒現代從事文化交流工作者,應效法利氏精神,他說:「文化交流貴在相互尊重,可惜繼利瑪竇之後來華的傳教士不明白這一點,認為允許祭祖敬孔是叛教的行為,應嚴加禁止,遂導致雍正禁教,全面驅逐傳教士。」
學問淵博,傾囊相授
利瑪竇原在羅馬大學攻讀法律,進了耶穌會以後,入羅馬神哲學院改讀哲學,兼習數學、天文、地理……,因此他的科學知識相當豐富。來到中國後,他明瞭當時中國人對西方事物非常好奇,他把一些西洋科技陸續介紹給中國人,以博取敬重,進而宣揚天主教義。
許多學術界與政界人士,都喜歡和他做朋友,跟隨他學習科學,終使朝廷中幾位高級官吏受洗入教,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光啟和李之藻。
利瑪竇曾參照「地球大觀」一書,畫了幅世界地圖,掛在家中廳堂,吸引許多中國友人前往觀看。後在圖上加中文註釋,由李之藻協助在北京出版,名為「坤輿萬國全圖」。其中有幾個特色:一、說明地球是圓的。二、已有經緯度。三、有南北極與赤道。四、已有五大洲。五、所舉歐亞兩洲國名極多。這是中國第一幅世界地圖,中國人從此才知道,中國並不在世界的中央,也才開始有了世界觀。
利瑪竇曾將帶到中國的一本拉丁文幾何講義口授給徐光啟,由徐執筆譯為「幾何原本」出版,士林爭相傳閱,這是中國第一本西洋科學書籍。同年又和徐光啟合著了一本「測量法義」,書中說明測量的方法。利氏也教授李之藻數學,後由李氏寫成「同文算指」出版。
對我國的天文學貢獻極大
羅光認為,利瑪竇對我國學術貢獻最大的在於天文。他精通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曆法的推算,曾製造各式各樣的日晷,並教授李之藻曆法。
利氏死後,欽天監(相當於今日的天文臺)屢次推算日月蝕錯誤,徐光啟採用西法卻一一應驗,思宗便命他督修曆法。
到了清朝,西洋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等先後掌管欽天監,直至道光十八年止,凡一百九十五年間,中國的曆法都由西士主管,究其緣由,實係受利瑪竇引進西洋天文知識的影響。
利瑪竇同時也把中國文化介紹到歐洲,他在西元一五九一年十二月將「四書」譯成拉丁文出版。但影響西方最大的,是他所著的「天主教傳入中國史」。
著專書介紹,西方對中國大感興趣
這部書在明萬曆卅五年(西元一六○七年)開始用義大利文撰寫,費時三年完成。原稿經耶穌會金尼閣神父在一六一四年帶到羅馬,分別以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英文等相繼出版問世。書中有系統地介紹中國的位置、面積、人口、物產、學術、政府、禮俗等,大大激起西方人對中國的嚮往,以及往中國傳教的興趣。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盛讚利瑪竇:「以堅忍不拔和謙恭好學的態度,深入鑽研中國古典文化,因而真正成為中國與歐洲兩大文明的橋樑。」又推崇他:「成功地把自己浸潤在充滿生機的中國文化和社會體制中,使這個偉大國家中很多人認識歐洲科技,亦同樣使西方熟悉中國文明及其文化光華。」
議程、行程安排煞費苦心,與會人士得以觀古知今
此次國際會議特別安排在故宮博物院進行研討,使與會的中外學者在議程之暇,亦有機會親身接觸悠久優美的中華文物。故宮並配合會期,展出天主教文物。在正式議程告一段落後,並安排外國學者參觀省政建設,以瞭解自由中國繁榮進步的實況,和宗教活動的情形。
羅光校長說這次會議全名為「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除了針對宗教、人性等文化本質進行研討外,亦提示中華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應扮演一個積極而有選擇性的角色。「積極」是指應揚棄一切思考、生活皆以中國為準的本位心態,「選擇性」則指在接受西方科技文明時,要以 國父說的「合不合我們用」為取捨標準,不必一味照單全收。
嚴前總統家淦亦在會中指出,自從十九世紀尼采宣佈「上帝死了」之後,西方社會發展出「輕道德、重享樂,謀近利、少遠圖」的實用與功利主義,使「道德勇氣」和「社會正義」日趨低落。面對這種危機,近代西方學者已紛紛回過頭來,在中國儒家思想中尋找解決之方。
中西文化應進一步積極交流
因此大會獲致的結論為:西方學者應捨棄「帝國主義」式的侵略心態,代之以新的角度,肯定中華文化對世界精神文明的貢獻,今後積極推動文化交流的工作。利瑪竇是溝通東西文化的第一人,使中國吸收西洋科學,也使歐洲接觸中國哲學,此一工作始於四百年前,延續至今,往後亦將繼續進行。
而此次會議的成果,簡單言之,就如蔣總統經國先生頒發書面賀詞中所說的:「藉著回顧過去,為現在與未來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完美的藍圖與光明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