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何社區大學定位為「終身學習型的高等教育」機構,這與社會教育或大學推廣教育有何不同?
答:社區大學自成立以來,一直在「高等教育」或「社會教育」的定位間游移,直到去年第五屆全國研討會,才確立了長期的發展方向。
社會教育的目的,就學習者來說,是改善人際關係、增加生活內涵、培養個人對社會的關懷等;就整個社會而言,則在促進社會和諧或提供社會服務。所以教育的內容可能是知識性的,更多可能是社交性或休閒技藝性的。
高等教育則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目的與內容或許有不同說法,但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理念:知識的傳授。
台灣的社區大學運動一開始就以「解放知識」為宗旨,希望把知識從高等教育機構的象牙塔裡解放出來,讓它不再只是少數專家的特權。社區大學要的是「解放知識」,讓知識普及化,而不是放棄知識的核心地位,因此我們主張把社大定位在高等教育的範疇裡。
另一個要釐清的概念是「終身教育」。
長年以來,「年輕人接受教育,成年人則從事社會服務」的二分法,一直制約著各國教育體制的規劃。一九七○年代歐美學界提出終身學習的理念,打破了過去受教權專屬於青少年的迷思,認為成年人仍可探索全新的知識領域,也意味著人的學習與發展能力有無限可能。
可惜這場發軔於西方知識份子反省的教育革命,到了八○年代因保守勢力興起而淡出,九○年代雖再度復興,但已轉向,著眼於功利性地提升職場競爭力,而不再強調對個人和社會的改造。
目前台灣的主流教育政策,也是以配合國家發展及產業升級的出發點來提倡終身教育,但民間教改的主張,卻是強調解放與改造,因此社大才提出「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的運動主旨。
尤其七○年代終身教育理念風行以後,世界各國陸續建立成人高等教育,而台灣在成人高等教育領域卻少有建樹,社大定位在「終身學習型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是彌補這個缺憾,一方面也是因應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的新趨勢。
問:為什麼全促會近年積極推動社區大學的「法制化」、「雙軌制」?這需要哪些相關的配套規劃和措施?
答:社大雖有許多理想,但實際執行時,卻常面臨理念性和知識性課程招不到足夠學員而無法開班的困境,所以推動法制化,期盼透過學分或學位的授予,誘導學員選修學術性或符合社大理念的課程,以深化知識的探討,同時提升課程的專業水準。
另一方面,由於社大強調快樂學習的過程與活潑多元的內容,廣受社會歡迎與肯定,這是社大的特色,應力求保留。為了兼顧深化知識與快樂學習,讓兩者相輔相成,解決之道,可以仿效國外成人教育盛行的「雙軌制」。
第一軌是不給學分、學位的,目前各社大的課程基本上都屬於這一軌,特色是豐富多元、充滿創意、快樂學習。未來社大推動深化課程時,希望將這一軌的優點繼續保留並運用於第二軌的建設中。
第二軌是學分、學位軌。這牽涉到二個面向,法源方面,我們傾向於單獨立法,而不是納入「終身學習法」;在課程和師資方面,要頒予學分或學位,就必須規範準則,例如社大老師是否也要比照大學教師,具備碩、博士資格?基本上我們反對文憑主義,不贊成碩、博士的資格限制,但是我們同意應有適當的另類準則。還有,是否也要採分系分組或「學程」的專業設計?學分課程的結構又如何訂定?
第二軌的學位課程還在研究中,不同於目前社會對專業化高等教育的認知,但是我們會以嚴謹的態度,既因應台灣社大的特殊性,又奠基在教育哲學的基礎上。由於是全新的嘗試,有待社大的推動者及教育界共同探討、論證,是一項繁重的大工程。
總之,社區大學應發展雙軌制,才能導正目前市場淺化庸俗、「高級低廉才藝班」的傾向,第二軌如果不能建立出來,不但社區大學倡議者當初費盡心力籌辦的初衷遙不可及,目前第一軌中那些活潑創意的課程,恐怕也將隨著推動者因理想實現不成、逐漸離去而凋萎。因此,第二軌的建設應是社大運動未來二、三年內最重要的工作。
問:除了第一軌和第二軌的新設計外,社大還有哪些獨立存在的價值?有哪些重要的工作及成果?
答:社區大學的宗旨在於解放知識、改造社會,因此和社會脈動的扣連可說是我們最關注的焦點。去年是豐收的一年,有幾項具體的成果。
首先是「公衛教育」的推行,去年SARS爆發後,全促會迅速與台灣公共衛生學者及專業人士結合,在衛生署的支持下培訓了二、三百位公衛師資,並到各社大開課。同時藉召開研討會,進行各公、民營組織的串聯,在各社區進行健康調查、公衛口述歷史等工作,目前這個工作仍持續在推動,至少要做三年。
其次,對弱勢族群的服務已有初步成果。民國九十年全國研討會宣布要籌辦的原住民型社區大學(或稱「部落大學」),至今已成立了十二所。去年決定推動的農村型社區大學,也已和農委會、各地農會展開合作開課及田野調查等工作。
第三是「影像教育」的推行,由於社大學員多為上班族,平常工作已很疲累,應多運用影像的教學方式,例如談河川環保問題,如果能用河川保育的紀錄片,效果一定比用文字或口頭講述明顯。
全促會期望未來三至五年,社大的教學能有過半數影像化。同時我們透過台南藝術學院,積極建立紀錄片片庫,並推動紀錄片影展,在各社大巡迴展出,希望學員透過優質影片關懷社會,提升公共意識。在推動影像教育的同時,我們還計畫以各社大作為平台,建立一個非商業型、公共性的紀錄片通路。
此外,教育閱聽人如何分析媒體、養成批判能力的「媒體識讀教育」,及外籍配偶教育、成人教學方法、資訊與e化等,也都有不錯的成果。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網站
http://www.napcu.org.tw/
社區大學三大類課程
一、學術類課程
目的:重建世界觀,養成思考根本問題的態度
課程舉例:人文學如「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社會科學如「資本主義社會」、自然科學如「科學與現代社會」
二、生活藝能課程
目的:充實居民生活內容、改造私領域內涵
課程舉例:「水電修護、木工」、「自製衣食」、「健康與飲食」、「兩性關係」、「實用法律」、「音樂欣賞」
三、社團類課程
目的:打開並發展人的公領域
課程舉例:社區新聞社、地方文史社、河川保護社、婦女兒童虐待防治工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