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月,雲林縣斗六市萬年橋旁連綿數公頃的銀合歡樹林裡,陸續飛來了成千上萬、難以計數的白鷺鷥。
牠們一批接著一批,像冬天的白雪,逐漸蓋滿山頭。
密密麻麻布滿白點的樹林,稍有驚動,則成群鷺鷥拍翅飛起,展翼盤旋,好似一片快速移動的雲。
每天清晨四、五點,這批嬌客展翼入空,分批飛往海邊的田間覓食,黃昏五點後是歸巢時間,牠們或三三兩兩、或數百隻整齊列隊地飛回,如此陸續進行一、二小時,彷彿接受校閱。
聞風而至的斗六市民絡繹於橋上,乍見這景象,有人看得入神、有人目瞪口呆、有人指手劃腳,幾度造成交通阻塞。
接著,拍照的人來了,好奇者下橋進林中一探究竟,也有人趁機去撿鳥蛋。斗六人擔心鷺鷥被嚇走,使這難得的奇景消失,於是在進樹林的路上圍起柵欄,使鷺鷥安全無虞。萬年橋畔成了斗六市的賞鳥要地,也是市民清晨、黃昏散步時的好地方。

斗六萬年橋旁的樹林,鷺鷥如雪片般臨空而降。(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群聚營巢不稀奇
為什麼會忽然飛來這許多鷺鷥?
有人說,這些鷺鷥原來棲息在斗六海邊的防風林,防風林被大風吹倒了,牠們才往裡遷移;萬年橋旁的居民則說,這片銀合歡林早幾個月前就有「暗光鳥」夜鷺來定居,白鷺鷥是這些夜鷺帶來的。「每天下午『暗光鳥』還會飛到海邊趕牠們回來呢!」老先生肯定地說。
專家則認為,這種情形並不特殊。「鷺鷥在繁殖季節會自然群聚營巢」,台北市野鳥學會的專案助理莊永泓說。
十年前,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就曾花一年時間,進行台灣鷺鷥營巢的調查。結果發現,當時有鷺鷥營巢和曾被鷺鷥當做營巢地點的有五十七處,每一營巢的鷺鷥數量少則數百、多達上萬。
據調查指出,有些營巢區甚至已有五、六十年歷史。每年清明節一過,鷺鷥數量就多起來,在十月後會逐漸減少,斗六萬年橋旁的鷺鷥目前數量就逐漸減少,有些甚至在十月後就見不到鷺鷥了。
專家解釋,鳥類只有在繁殖季節為了產卵育雛才築巢,平常就棲息在樹枝上。大部分鳥類在春、夏季氣候溫暖,動植物食餌最豐富的季節繁殖。繁殖重任完成後,牠們自然就離開。

繁殖季節,小白鷺頭上長了兩根羽飾。(王嘉雄)
田園漠漠飛白鷺
鷺鷥是水鳥,在低海拔、淡水水域活動,與人類生活的地區較接近。在台灣牠們活動範圍很廣,除西部沿海的沙灘與淡水河、大肚溪等河口外;搭乘南北縱貫線火車,沿途的水田、池塘、溪流,都可見鷺鷥的芳蹤。
台灣的鷺鷥以白色居多,因此不少在台灣長大的人以為鷺鷥都是白色的,還有一首流傳頗廣的閩南語歌謠說:「白鷺鷥,拿畚箕,拿到水溝邊,跌一跤,撿到一分錢。」
事實上,全世界六十二種鷺科鳥類中,除白色外,紫、黑、黃、雜等都有。閩南語稱晚睡的人為「暗光鳥」,暗光鳥其實就是頭、背藍黑色,其它部分灰白的夜鷺。
為便於涉水和捕捉魚、蛙、昆蟲為食,鷺鷥的腳與嘴比一般鳥長,站立時姿態優雅;牠的翅膀既長又寬,略呈圓形,飛行時頸部彎曲往後縮,拍翅不疾不徐,尤其是白鷺鷥,在大自然中特別醒目,是生態攝影者最愛捕捉的對象之一。

凌空而起的白鷺鷥群裏,夾雜了兩隻腳較短的夜鷺。(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一睹為快的候鳥和迷鳥
據陳兼善所著「台灣脊椎動物誌」一書中記載,在台灣出現過的鷺科鳥類有十九種,其中許多是冬候鳥,多在秋天從中國大陸、韓國或日本,遠渡重洋南下來避寒,冬季一過再動身北返。
有些稀有或過境台灣數量很少的鷺鳥,例如非群居性的岩鷺(黑鷺),和已瀕臨絕種的唐白鷺,每當傳出牠們過境的消息,鳥友們莫不放下工作,前去一睹為快。
在遷移季節,台灣也曾出現在大海中迷失方向而誤入的鷺鷥,如黑冠麻鷺、沼鷺等,這種難得遇到的機會,也是賞鳥者夢寐以求的。

(左上)台灣不易見到有二種不同羽色(全黑或全白)的岩鷺。(王嘉雄)
耕耘機與牛背鷺
真正全年在台灣繁殖、生長的鷺鷥,有黃頭鷺、小白鷺、夜鷺,和數量較少的栗小鷺,前三者就是「鷺鷥營巢區」的三個主角。
在冬天來臨時,牠們少部分會移棲南部,流浪於嘉南平原,春初再進入北部丘陵盆地;黃頭鷺中某些族群會飛往菲律賓過冬。
黃頭鷺身長約五十公分,冬天身體全白;夏天繁殖季節,頸及背會轉成鮮豔的橙黃色。牠們是農民耕耘時的最佳伴侶,經常成群縮頭鼓腮地站在稻田中,或停棲在牛背上,因此被稱做「牛背鷺」。
其實只要是在牠覓食環境中活動的大型哺乳動物,牠都樂於與之為伍。因為這些大動物走動時,會驚擾出一些蟲子,牠就事半功倍地逐一捕食。
在耕耘機取代牛成為農民耕作的主要工具後,黃頭鷺也順應潮流,停棲在耕耘機上。

(左下)夜間活動的夜鷺,白天躲在陰暗的樹林中。(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盆口大張的「牝豬」
小白鷺是台灣鷺鷥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在近兩年鳥類學會所做的鳥口普查中,小白鷺的「鳥口」數,僅次於麻雀,與濱鷸不相上下。
小白鷺羽毛終年為白色,繁殖期的特徵是頭部會長出二條「辮子」(有少數是三條),肩上出現美麗如流蘇的飾羽。
和黃頭鷺一樣,小白鷺常在稻田、沼澤群集覓食;但有些也反其道而行,飛往山上,在溪澗、岩石灘上捕食。
由於山中溪谷空間與視界不似平原、河口開闊,這種隱蔽的地理環境造成動物獨來獨往的特性,因此在山上邂逅小白鷺,總是踽踽獨行、孤立溪畔。
牠的體型比其牠溪鳥大,加上捉魚利器的長嘴,在溪澗睥睨週遭,毫不含蓄,吃起魚來大模大樣。作家劉克襄形容小白鷺吃魚像卡通裡的牝豬吃蛋糕,張嘴就是一整個送進去。
黃頭鷺和小白鷺的生活習性是白天活動,夜間歇息;夜鷺則晝伏夜出。
在夏天,夜鷺頭頂也會長出兩、三根很長的白飾羽,但比起其牠鷺鳥,牠的脖子較短,飛行時呈駝背狀,不似白鷺飄逸。

(右)一隻體型碩大、嘴部黃色的大白鷺,魚目混珠在小白鷺鷥群裏。(王嘉雄)
鷺鷥公寓
雖然種類有別,生活習慣各異,鷺鳥群卻能截長補短、互通有無。例如:搬遷營巢處,夜鷺往往是開路先鋒,在牠們先住段時間後,白鷺才跟著湧到;白鷺白天出外覓食時,就由夜鷺看家,晚上再換班,形成一個安全的防衛體系。
三種鷺鳥不分你我,會在同一株樹上築巢,成為樓上、樓下的鄰居。攝影家徐仁修曾見過一株樹上住著七家三種不同的鷺鷥。
鷺鷥為一夫一妻制,但同種間常有「偷香」的情形。牠們在三、四月築巢,四月底下蛋,一次三到四顆,由夫妻輪流孵。牠們每隔一段時間就用喙翻動每顆蛋,使蛋能平均受溫,廿一、二天後,小鷺鷥破殼而出。
鳥類羽毛分為六種,其中一種「粉f」會分泌臘質於羽毛上,不怕淋雨。在所有鳥類中又以鷺鷥的粉f最發達,因此遇到下雨天,胎毛未換的幼雛就全靠雙親輪番上陣,替他們擋雨遮寒。
但在小鳥成長的期間,剛好是颱風季節,每當颱風肆虐,鷺鷥巢就損傷慘重,幼鳥死屍遍地。
繞樹三匝,無枝可棲
據東海大學的調查指出,逃避天然災害倒不是鷺鷥換地點營巢的原因,反倒是棲地破壞、食物供應量減少和人為干擾,才是導致「遷地為良」的主因。
近幾年,河、海口與低山區逐漸被開發,適合鷺鷥活動和營巢的地點愈來愈少。
而且,以往鷺鷥被農民視為好運將至的象徵,歡迎牠們在田間落腳,但隨著農藥代替鳥類成為撲滅蟲害的主力之後,鷺鷥在稻田中,只有被認為礙手礙腳、踐踏秧苗的份。
昔日的「益鳥」,竟成如今的「害鳥」。可捕食的蟲類漸少,海口魚塭也變成夜鷺覓食的地點。牠們被養殖業者視為「偷吃」的高手,靠著善涉水的長足及尖嘴,每隻一夜可吃掉十幾條魚。
鷺鷥因此樹立了許多敵人。台南縣喜樹村就曾有果園主人為保護在他果樹上築巢的夜鷺,而與魚塭業者發生爭執;在許多有鷺鷥營巢的地方,如關渡沼澤區、大肚溪口,也都成為希望開發者和保護鳥類人士爭議的焦點。
紓解壓力的小世界
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副教授陳炳煌曾說,環境開發與保育彼此爭辯的故事,已令人聽得厭煩;衝突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開發步調緩慢下來,保育工作也遭到挫折和誤解。
在他心目中,開發是短期建設,保育則是長期建設,並不衝突,只要雙方放棄本位主義、放下過度防衛,充分溝通,就所有的資源和需要進行評估,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唯有如此,現代人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工商業社會中,同時享受物質文明,和擁有一個如斗六市的天然鳥園——可以紓解工作壓力,滿足精神需要的小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