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購物業在台灣發展是近三年的事,根據四十多家業者的估計,目前台灣電視購物市場年營業總額約新台幣十億元,買氣旺的時候,單月可達二億元,未來的成長潛力更是不可限量。
與國外電視購物長期發展的歷史和商品多樣的情況比較,以販賣家庭用品為主的台灣業者也許還算「新手」;然而,不時穿插台灣俚語以吸引觀眾的本地電視購物節目,卻自成一格。這種緣於傳統武市喝場的行銷方式,稱得上是「最古老的語言藝術」。
曾經在夜市叫賣過,目前正在蒐集台灣歌謠、閩南語等相關資料的林錦賢表示:「這套由來已久的叫賣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昔日,聚集於廟庭廣場前吆喝叫賣的江湖賣藝師父,常以驚險的硬功夫或輕鬆愉快的軟功夫招攬生意。所謂硬功夫指的是吞刀、吞劍等;而軟功夫則包括變把戲或唱歌謠,其中,最常唱的是勸世歌。」
從早年廟會、菜市場走江湖、賣膏藥的叫賣,到後來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的產品展示,一直到目前第四台的空中推銷,都穿插了地方語言(其中以閩南語為大宗)的趣味性,這也使台灣絕大部分的電視購物節目具有草根性和鄉土氣息。
這些生動詼諧又帶有「韻」味的閩南語說詞加上巧妙靈活的產品操作技巧,過去在市集裡曾經為賣藝師父留住不少好奇者的腳步;現在,這套功夫被搬上螢光幕之後,是否仍保有原來的風貌呢?

蔡智本繪圖。(史維綱)
古老的「洗功門」術
「有一些基本原則是不會變的。譬如『好位(擺置)開半花,好樣(裝飾)落半子(果實)。』這句話指的是賣場擺設得好,講起來比較不費力,人自然會愈講愈有勁,也就成交一半了。」跑遍台灣南北,從事推銷工作已有十多年經驗的陳朝陽說。三年前電視購物業尚未起步時,就曾接受中廣「街頭巷尾」節目訪問的陳朝陽,是不少同行口中的龍頭老大。
陳朝陽用「開花結果」來比喻商品從推銷到成交的這個過程:「我們這個圈子有套行話叫做『開花、結子、品功、落子』,說的是如何引人注意,讓人對商品產生興趣(開花),然後再派其它類似產品的不是,兩相比較之下,眼前這樣產品實在既便宜又好用(品功),講到最後讓客人心甘情願地掏出錢來購買,卻反而覺得今天買了這樣東西是自己賺到而不是花錢(結子、落子)。」

標榜「無店鋪販賣」的電視購物頻道,曝光率之高已經到了目不暇給的地步,甚至連坐公車都看得到。(史維綱)
他賣貨品,「毒」你神經
陳朝陽口中的「江湖四點經」就是昔日江湖賣藝師父所傳授下來的「洗功門」術,也有人稱之為「毒神經」。林錦賢解釋,功門就是功夫,而「洗」指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言詞「洗」顧客的耳朵,以達推銷的目的。同樣地,「毒神經」也有給客人洗腦的意思。
其實,這些和書上所講的現代推銷術並沒什麼兩樣,同樣都是要引人注意、讓顧客產生信賴感,進而購買產品。
「功夫有好壞,做這一行的也有高下,最重要的是要開竅,不能學一種就只會一種。」陳朝陽認為,智慧、經驗加上後天的努力,才能在這一行受到肯定。同樣有十多年推銷經驗的李文芳則強調「實在」的重要,「怎麼讓顧客信任你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位推銷員沈敏傑也說:「要把產品摸得熟透了,才有辦法實實在在地介紹給客人。」曾經有顧客打電話到購物頻道,稱讚推銷員,「你們操作產品的功夫真是厲害,但是為什麼我東西一買回家,自己使用起來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呢?」沈敏傑說:「其實沒有什麼竅門,熟能生巧而已。」

在台灣已有三年歷史的電視購物,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傳統「眼見為信」的行銷方式。(史維綱)
不冷場的脫口秀
除了對產品操作技巧的肯定,觀眾更感興趣的是推銷者隨意穿插的順口溜。一家人都是電視購物節目忠實觀眾的張菁文表示,常聽的幾套說詞甚至都會模仿,「我那學法律的弟弟就是個中高手!」
究竟這些推銷詞是怎麼來的?
「以賣菜刀為例,我們說:『一刀一塊,兩刀兩塊,一點都不囉嗦。』也有人說:『一塊一刀,兩塊兩刀,一點都不礙勢。』刀在前或塊在前,後面押的韻腳就不一樣!」陳朝陽強調隨機應變的重要。
「有時為了提高產品的價值,還必須激起國人的愛國心理,譬如賣果汁機的時候說:『這台得到中華民國金牌獎的果汁機就是不一樣。有影無影莫相爭,相爭要花氣力,爭死就大不值。世界名牌果汁機一台五千多,可是外國人喝豆漿嗎?像日本也不生產芭樂啊!可是台灣不一樣,台灣是寶島,台灣是蓬萊島,台灣一年四季有水果。外國水果沒有台灣多,所以他們設計的產品不適合我們用,中國人設計的果汁機最適合中國人使用。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啦!」陳朝陽說順了、說急了,簡直沒有喘氣的餘地。
他繼續說:「無論甘蔗、芭樂、蘋果,鳳梨、西瓜、紅菜頭仔(紅蘿蔔)、苦瓜,看得到就搾得到,搾得到就喝得到。多多喝原汁,臉皮亮閃閃(皮膚有光澤),老了才不會像阿婆一樣裂裂粒粒(皺紋滿布)。萬貫家財比不上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才會家庭幸福。人講『吃魚吃肉吃雞吃鴨,多少要菜來搭配。』現在人沒煩惱,吃好的還做輕巧,床舖『叩叩』躺,吃得一尊好像『阿不倒』(不倒翁)。」

蔡智本繪圖。(史維綱)
風在吹,好像鳳飛飛
「有些台詞純粹好玩,並沒有什麼意思。」另一位推銷員曾國志舉例,「以賣拖把來講,我們會說:『你家那隻阿媽牌的拖把怎麼扭都扭不乾,風在吹就好像鳳飛飛。』」
「很多術語都是從老一輩那裡學來的,也有自己想出來的;有時候,這個人想一句,那個人講一句,大家的東西串起來就是一套新詞」,陳朝陽說。李文芳卻說:「是從客人那裡學來的。因為人家一問,你就要講,講久了自然就押韻了!」
另外,售後服務的台詞也不能忘記。陳朝陽舉例,「人要有身分證,買東西要有保證書。保證書不要弄丟哦!搞丟了就好比出國護照不見了,到時候可就找不到人囉!」俏皮一點還說:「回去記得放在神主牌位的下面喔!」
而牽涉到專業知識的部分則要自己去查資料或問人,例如有關醫理、藥理的說詞要說是「我家隔壁的中醫師教的」,或者說「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這種訴諸權威、提高可信度的方式,陳朝陽說:「江湖話叫作『倒踏功』。」

百貨公司不定期展售新產品的方式,為小本經營的企業節省下龐大的廣告費用。
傳統推銷開麥拉
比較起來,在電視上叫賣輕鬆許多,既少了溽暑寒冬的威脅,又不必四處趕場。陳朝陽說:「電視購物為了省時間,很多開場白都省略,只需介紹產品的功能即可。但是對付衝動型的顧客,你的表演就要『邪』。」這裡說的「邪」是指表演得很好的意思。
不過,多位推銷員不約而同地表示,拍電視的台詞比較有所顧忌。曾國志認為,電視上比較保守也比較正式,例如一些敏感的政治玩笑就不能開。「甚至穿著也不一樣。在菜市場穿拖鞋沒人介意,可是上了電視,有時還得穿西裝、打領帶,而且講起話來專業性要更足夠。」陳朝陽說。
「在外面客人問問題把你問煩了,可以對人家說:『菜籃子提了去買菜啦!說你憨還不高興,兒子卻生了這麼多個』。」陳朝陽打趣地說。
而李文芳有另一套「罵客人」的說詞,「穿這身衣服這麼貴都捨得買,這一點小錢卻花不起,真憨啊!」在電視上叫賣,就少了這層略帶撒嬌與嘲諷的罵人意味。
雖然少了客人發問時的臨場感,電視錄影也有它的好處。「我們最忌諱的就是講一半被打斷,錄影的話可以利用剪接等後製技術修飾。除非推銷者講不下去,不然導演通常不會喊停」,陳朝陽說。而且錄影前很少彩排,曾國志說:「排了反而不自然。」

蔡智本繪圖。(史維綱)
面對機器症候群
當然,對這些推銷高手來說,對著機器講話和對著群眾解說畢竟大不相同。李文芳說:「剛開始面對鏡頭很不習慣,硬是要把沒有人當做有人,可是緊張個兩、三次就好了。」但是就是有人沒有辦法對著機器講話,陳朝陽說:「有些朋友在外面做,同樣的產品賣了幾十年,不但經驗老道而且說得很溜,可是進了攝影棚,十幾分鐘的帶子錄了十幾個鐘頭還是錄不起來。」如何克服面對機器時的恐懼?陳朝陽後來想了一個方式,「只要想著自己是對全國幾十萬人說,就不怕了!」
提到錄影時有趣的經驗,李文芳說曾經有位攝影師聽到他的口白,笑得把攝影機掉到地上。曾國志則指出,有一次自己講得太快,把鍋子講成菜刀還不知道。
「傳統的叫賣方式比較能掌握觀眾的情緒、引起顧客的購買慾,很多產品都靠這種方式生存」,陳朝陽說。但是也有業者偏好國外注重展示的高格調路線,認為這種地攤式的叫賣會被市場淘汰。究竟未來台灣電視購物業的發展如何,恐怕得看賣場師父的表現了!
〔圖片說明〕
P.38
江湖賣藝人藉著生動的喝場語言,一面讓你發笑,一面讓你覺得這件東西非買不可。(陳彥堂攝)
P.39
蔡智本繪圖
P.40
標榜「無店舖販賣」的電視購物頻道,曝光率之高已經到了目不暇給的地步,甚至連坐公車都看得到。
P.40
在台灣已有三年歷史的電視購物,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傳統「眼見為信」的行銷方式。
P.41
蔡智本繪圖
P.42
百貨公司不定期展售新產品的方式,為小本經營的企業節省下龐大的廣告費用。
P.43
蔡智本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