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這段出自唐太宗〈贈蕭瑀〉詩的名句,轉譯為現代語彙,可以解釋為:惟有於嚴峻考驗下,才看得出誰是最堅韌的優異者;只有在患難與共時,人心的節操和夥伴情感才會真實顯現。
這句話若套用在全球經濟局勢與國家產業發展上,也非常適用。
2007年由原物料飆漲所帶動的全球性通貨膨脹,為一連串起伏莫測的經濟劇變揭開序幕。隨後幾年,金融海嘯來襲,歐洲債務陷入危機,新興國家快速崛起,乃至於2014年東西方經濟優勢又再度翻轉,歐美日國家重獲繁榮;過程如坐雲霄飛車,戲劇性十足。
疾風擺盪中,產經體質欠佳的國家紛紛現形。國際間,嘴快如刀的評論人多得是,甚至連「歐豬五國」的字眼都出來了。
但在此情勢下,便有國家於危機中逆勢而起,擔負起共榮共贏的艱鉅責任;其中,德國是最有名的例子。
憑著產業好體質,德國主導一連串歐洲債務重整計畫,解救盟邦於懸崖之前,讓歐元避開解體危機,德國也因此一躍成為歐洲領導者,並成為全球競相參考的產業經濟典範。
德國所以能信心十足,展現高度魄力,該國中小企業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這些規模不是最大、產品不是最多的公司,各自擁有冠軍級的生產強項;他們分屬不同領域,不只分散了社會風險,當他們現身一字排開,也讓國家產業堅定無比。
另外,從產業層面來看,近年來,國際間對於企業規模的想像也有所改變,大家開始走出對巨型企業的崇拜迷思,轉而營造有利中小型企業發展的氛圍。因為,經驗也已經告訴我們,許多傾國家之力重點扶植的大型產業,看似枝繁葉茂,卻常因韌性不夠,應變力不足,禁不起強風吹襲,喊倒便倒,徒增社會風險。
於是,許多原先看似平凡無奇的小草們出線了。他們體質好,規模小而獨特,雖默默無聞,但在疾風中堅挺現身,讓人赫然驚覺,原來,他們早已是不同產業裡的隱形冠軍。
在台灣,我們開始稱呼他們為「中堅企業」,是根留台灣的中流砥柱,也是國際板蕩情勢中,國家全力拚經濟所倚賴的「忠誠夥伴」。
本期封面故事,特別大篇幅報導台灣中堅企業的故事,解析他們如何在逆境中反而強韌、在競爭中反而壯大;不管是經營模式、戰略布局,或企業家理想,都特別勵志,很有可觀之處。
這是一個既專業,又考驗文筆的報導,本刊文稿副主編林欣靜卻將一般人覺得難懂的產經新聞,寫得有滋有味。特別推薦「義隆電子」和「薛長興工業」兩篇,即使你是對科技產業感到陌生的讀者,也可以看見、看懂這些企業風光背後所帶給我們的奮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