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陽暖暖地灑落青翠草地,低頭吃草的綿羊群讓人宛如置身歐洲鄉間,但綿羊群既不移動也未咩咩引伴,仔細一看,原來這群幾可亂真的綿羊是出自法國超現實藝術大師Lalanne的設計。
遼闊的草原後方,綠樹掩映著一棟建築;斂身含蓄的斜屋頂、白牆陪襯藍色屋瓦,烘托出「寄暢園」的樸素高雅,大門右側,樹葉落盡的枝幹上,坐著一隻凝睇遠方的銅雕猴子,讓人在不經意發現時發出會心一笑,從中感受主人的無爭與童趣。
寄暢園,座落於桃園縣大溪鎮,東鄰寧靜翠湖,南接鴻禧大溪別館,可遠眺高爾夫球場,雖坐落在尊貴神秘的鴻禧山莊內,卻是處人人皆可一睹的古董文物及西洋藝術珍藏的私人博物館。園主張允中,旅居日本四十幾年,自幼收藏古董文物,從事藝術文物買賣超過半世紀,在台日兩地文物界備受尊崇,11年前,落葉歸根回到台灣,展開了「寄暢園」的一頁傳奇。
回首近70年來的文物收藏歲月,張允中細述充滿藝術氣息的童年。
張允中,1928年生於台中縣大雅鄉,張氏耕讀傳家,是當地望族。由於家境富裕,祖父張書炳又為前清秀才,張允中的父執輩與兄長都喜歡賞翫古物,住在豐原社口的外祖父更是收藏名家,當時遠從日本、中國大陸或英美各國來台的文人雅士,都會專程前來,也都受到熱情款待。

寄暢園庭院這群幾可亂真的綿羊,是出自法國大師Lalanne的設計,宛如歐洲庭園的巧妙佈置,讓人從中感受主人的無爭與童趣。
家中掛的是名家字畫,擺設的是精緻古董,週遭親友談論的話題也不離古董字畫,耳濡目染之下,張允中從小就培養出獨特的鑑賞能力。8歲時,父親去世,兄弟分家,他因年紀太小,所繼承的家業暫由母親代管,當時經常有古董商向張家兜售,年幼的他在兄長建議、推薦下,開始購買古董。
台中商業學校畢業後,原本坐收田租的地主之家,因國民政府來台後推行「三七五減租」、「平均地權」,土地慢慢被政府徵收,張允中也開始思索營生問題。當時任職於台灣大學的兄長認識從事貿易的朋友,便建議他從商,在台中地區從事腳踏車代理業務,那年他不過24歲。
隨著年齡漸長,張允中早年收藏的古董文物中,較不滿意的就想脫手,也開啟他買賣古董文物的因緣:「既然是不合自己品味的文物,所以價錢上寧願吃虧一點以求脫手,就當作是繳學費吧。」
1950年代,台灣從戰火中復甦,對外經貿逐漸拓展,當時到國外做生意,最優先的選擇是日本和美國,尤其日本距離近、語言通,台商紛紛赴日拓展業務。1954年,張允中到日本從事電梯代理生意,旅日期間仍寄情於文物收藏。
在日本他認識同鄉的妻子,妻舅林以文還是當時日本華僑聯合總會的會長。
1966年,中國大陸展開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許多收藏在富農仕紳之家的歷代珍貴古董字畫,因為抄家、清算流入市井,被大批賤賣到東瀛,張允中認為機不可失,立即大量購入這些流落異邦的珍貴文物。
當時張允中經手的字畫不計其數,庫藏最多時,總數高達16萬件,為了交流大量文物,他在東京西麻布高級商區成立了「有駕堂」(意謂「貴客駕臨」),從事文物古董買賣。
張允中在成為鑑賞家的過程中,其實有段插曲。從小在精巧古董、名家字畫陪伴下長大,偶爾也臨帖、描繪花鳥當作興趣,直到30歲那年,張允中興起拜師學畫的念頭,憧憬古代文人的筆墨風采。當代收藏名家林熊光(板橋林家的後人)知道後,勸他只能在藝術家或鑑賞家中擇一而為,不要兼顧。

寄暢園內提供餐飲服務,以台南關廟的新鮮竹筍精心烹調的「竹筍排」;用土雞加上珍貴材料細火慢熬的「鮑粥」等,讓人滿足視覺饗宴後,再品嚐精緻美味的佳餚。
林熊光的見解是:「文人拜師學畫者不計其數,畫畫需要天分,自己若畫不好,見到別人的作品,往往覺得在自己之上,難免高估其價值,買進後必定滯銷;但是任何名家的作品一定有其缺點,如果是第一流的鑑賞家,能夠從中找出缺點來議價,就能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賺取優厚利差。」張允中從善如流,從此放棄當畫家的夢。
據張允中描述,林熊光買字畫,經常出題考他,追問他這件收藏品的感覺對不對?對在何處?錯在哪裡?他從林氏那兒,學到不少鑑定書畫的寶貴知識,至今讓他感念不已。
張允中強調,想當一流的鑑賞家,必須多看、多讀、多買、多賣,還要「多虧」。
「多看多讀,親近古籍,可以充實自己對字畫的基本知識;多買多賣,才能增加鑑賞文物的機會與經驗;多虧幾次,才會痛定思痛,檢討自己為何會虧錢?鑑賞能力哪裡不足?這樣才能成為一流的鑑賞家。」
以絹布字畫為例,元朝時沒有織布機,純手工所捻的絲線,粗細不均勻,所以絹素表面較不平整光滑;到了清朝,在織布機輔助下,所織出來的絹素平整講究,質感表現自然更為精緻,「瞭解各朝代民生工藝技術的發展,也是鑑賞家必備的常識。」

日本因鎖國政策及封建統治下所產生的「浮世繪」特殊畫作,是探索日本文化風貌的珍貴資料。
從事古物交易,張允中對「買賣」二字有其獨到的說文解字:「買賣」兩字的下方都是「貝」字,「貝」指錢幣,所以古人造字就深諳商場手段。華人做生意是先「買」後「賣」,「買」字上面是「四」,就是比市場價格低4成買進,「賣」的上面可拆成「十」、「一」、「四」,「十」就是賺,「一」、「四」是成數,也就是賣時賺1到4成即可。
張允中指出,相較於日本人先有買家再尋找商品的先「賣」後「買」,容易受買家出價影響,有時本該賺錢的生意最後卻不得不賠錢脫手;而華人先買進後伺機售出的生意手腕,雖較不受市場波動影響,但需較多的資金囤積商品,這一點,幸虧有張氏家族的雄厚財力支持,成為張允中的獨到優勢之一。
在寄暢園內數量難以細數的倉庫裡,收自日本藏家的字畫,都用長型方盒仔細保存,但來自中國的字畫就一卷一卷的疊放。
張允中解釋,不是日本藏家較珍惜字畫,而是和政局動盪有關;中國歷代戰亂多,逃命時,家中珍藏的字畫也要隨身攜帶,如果像日本藏家一樣用錦盒裝置,不但佔空間,能帶走的數量也相當有限,所以中國人就在裱褙完成的字畫後面塗臘,然後用光滑的石頭將臘抹平。塗臘可使字畫捲收時畫面不沾黏、不沾髒,而且紙質變得薄而緊實後,折疊時畫作也不會龜裂,如此一來,數十張字畫就可輕易捲成一綑,戰亂時隨身帶著逃命。

寄暢園內提供餐飲服務,以台南關廟的新鮮竹筍精心烹調的「竹筍排」;用土雞加上珍貴材料細火慢熬的「鮑粥」等,讓人滿足視覺饗宴後,再品嚐精緻美味的佳餚。
在日本經營「有駕堂」,經手的中國傳統字畫難以計數,張允中因此對歷代名家如數家珍,但對台灣文獻卻一無所知。
1971年,南投縣議員蕭再火透過張允中的叔叔介紹,遠赴東京找他買字畫;看到遠道而來的鄉親,張允中把店內最好的字畫都拿了出來,「所謂好,就是名列畫典、賣相保存完好;如果畫家名不見經傳,畫作遭蟲蛀或因保存不佳畫面有髒點,就收在倉庫,再待機脫手。」
張允中回憶,當時蕭再火帶著一本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邊看畫作邊比對,似乎都不中意,便要求再看看堆置在倉庫的畫作,張允中很高興終於可以將賣相不好的畫作脫手,於是欣然同意。
沒想到蕭再火從倉庫中比對出書中畫家的作品時,臉露驚喜,持續兩星期,每天從黃昏比對到凌晨,滿腹不解的張允中借來《台灣通史》翻閱,但見書中所載的都是些陌生的畫家。
蕭再火回台一年後,寄來一本畫冊,書中大部分字畫都是從「有駕堂」購得,蕭再火還在書中特別感謝張允中蒐藏保留台灣本土書畫,張允中這才開始留意台灣畫家的相關作品。

寄暢園內提供餐飲服務,以台南關廟的新鮮竹筍精心烹調的「竹筍排」;用土雞加上珍貴材料細火慢熬的「鮑粥」等,讓人滿足視覺饗宴後,再品嚐精緻美味的佳餚。
經過三十幾年的多方蒐藏,如今張允中身邊有一批屬於「台灣文獻」的字畫,數量達五百多件,年代遠溯至清乾隆時期,包括謝琯樵的寫竹冊頁、林朝英的草書手卷、何丹山的花鳥長卷、蔡九五的鯉魚中堂等,件件都屬博物館級的珍貴文物。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批字畫保存良好,品相完整,主要源於過去長年收在日本藏家手中,否則以台灣地區潮濕悶熱的氣候,難免長霉、蟲蛀。
「台灣幅員小,戰亂、天災不斷,致使文獻大多毀壞,即使保存完好,基於傳家之寶不外賣的觀念,也不會輕易流入市場,因此在蒐藏上相當不易。」張允中表示,先民渡海來台謀生,租地種田,到地主家納租時,看到廳堂裡掛著字畫,心裡就會想著日後富裕時也當如此;等到有錢了,字畫買回來了,但居住環境通常還是餐廳兼客廳,字畫掛在牆上,油煙、蒼蠅、蟑螂留痕,加上海島型氣候潮溼,字畫容易捲曲、變形,掛相不好的畫作便遭到汰換,台灣早期字畫由於保存條件差,毀損快,也是蒐藏不易的主因。
不少收藏家對這批台灣早期的字畫興趣濃厚,但張允中認為這是研究台灣美術發展及台灣與中國文化淵源的第一手文史資料,若零零散散割愛,就算能求得高價,將來想再一一找來參考、研究,恐怕不易。
作為一個有理想的文化生意人,他決定將這批台灣文獻保存下來,在文建會參事王壽來的推薦下,這批珍貴的台灣文獻將在今年6月初起,為期1個月,於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

寄暢園雖座落於尊貴神秘的大溪鴻禧山莊內,卻是處人人皆可親近賞玩的開放式藝術交流館。
1972年,台日斷交,日本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人都被要求在「日本籍」、「無國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中做出選擇。
張允中感慨地表示:「要台灣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生意人如果沒有國籍,客戶與銀行都會抱持懷疑態度,只好選擇日本籍。」入日本籍後,張允中改名為「勝山史朗」。
買賣古人字畫要靠機緣和眼力,對於當代年輕畫家,張允中也以獨到的眼光加以投資和栽培。
旅日多年,他所接觸的日本美術界名流不計其數,他卻獨鍾畢業於東京大學的青年畫家千住博,並收藏他各時期的作品。千住博的作品洋溢傳統日本畫的靜謐和柔性之美,並兼採西方繪畫技巧,近年來深受日本畫壇肯定,也證實張允中的獨具慧眼。
國內年輕一輩的書畫家中,張允中認為有天份也肯努力的,就會邀請他們到日本,白天安排他們參觀美術館,晚上則親自指導藝術家的禮節、風度、談吐,介紹他們和日本藝術圈人士認識交往,並以其鑑賞家的敏銳觀察,點出這些書畫家創作上的盲點與瓶頸。
張允中不諱言,如此費心調教,是希望自己所看重的畫家能夠出名,他的投資報酬率也相對提高;而他獨到的眼光與栽培功力,也的確造就出不少揚名國際的台灣書畫家。
近十幾年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許多私人美術館面臨經營困難的窘境,因此相當多近代藝術精品被釋出或拍賣。儘管西洋藝術並不是張允中的擅長領域,但他仍買進相當數量的東、西方精品,包括「新藝術風潮」時期,法國南錫玻璃工藝翹楚愛彌爾•賈列的玻璃藝術精品數百件、日本因鎖國政策及封建統治下所產生的「浮世繪」特殊畫作近千幅,日式生活及風俗文化的手繪真跡,是探索日本文化風貌的珍貴資料,以及19世紀歐洲的油畫、古董、雕刻、傢俱......,琳瑯滿目,巧奪天工,精心擺置的展場,讓人宛如置身歐洲貴族廳堂。

張允中所珍藏的台灣文獻,預定今年6月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圖為早期名家林朝英的書法手卷。(張允中提供)
離國多年之後,1994年張允中在姪子、鴻禧集團董事長張秀政的建議下,回台籌設分館「寄暢園」,其後鴻禧集團迭經變故,「寄暢園」的名聲卻日益響亮。
半世紀的文物買賣,張允中政商關係良好,閱人無數,也樹立一流文物鑑賞家的權威,但他談吐風雅,專業又不失謙遜;始終在旁靜坐微笑的張太太,則談起自己赴日求學期間,被安排與喪偶的張允中相親,張太太當時既害羞又忐忑,但張允中卻一眼就決定要和她廝守終生。
張允中微笑表示:「作古董文物買賣,一眼就要判定優劣,當下決定。」張允中強調,一件好的藝術品本身就會說話,例如造型、線條、色彩等所呈現的整體質感;人又何嘗不是,談吐、穿著、氣度、舉止,都一一表現在外。
當訪客被張允中的幽默談吐逗得開懷大笑時,賢慧又有創意的張太太,已準備好園內餐廳的招牌菜款客──清晨摘自台南關廟的新鮮竹筍,淌著露珠宅配而來,在日本名廚建議下精心烹調的創意菜「竹筍排」;大溪的特產土雞,加上金華火腿、干貝和鮑魚,細火慢熬數小時的「鮑魚粥」;新鮮蝦子為主材炸成的蝦餅;自家菜園現摘的新鮮有機蔬菜......,讓人滿足視覺饗宴之後,在窗外低頭無聲的綿羊群陪伴下,品嚐精緻美味的佳餚,享受寄情暢懷於藝術天地的悠閒時光。

張允中近年來買進相當多西洋美術精品,包括「新藝術風潮」時期,法國南錫玻璃工藝翹楚愛彌爾•賈列的精品。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費 用:入園費每個人100元,20人以上團體半價
洽詢電話:03-3875866
園內設有餐廳,需先預約。

東方藝術一直是張允中的專業與最愛,展場中的立佛銅雕令人讚嘆。

館內展示19世紀的歐洲油畫,搭配精心擺置的展場,讓人宛如置身歐洲貴族廳堂。

寄暢園雖座落於尊貴神秘的大溪鴻禧山莊內,卻是處人人皆可親近賞玩的開放式藝術交流館。

1966年,中國大陸展開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許多珍貴古董字畫被大批賤賣到東瀛,被張允中大量入。圖為寄暢園「中國字畫」展場一角。

寄暢園雖座落於尊貴神秘的大溪鴻禧山莊內,卻是處人人皆可親近賞玩的開放式藝術交流館。

寄暢園內提供餐飲服務,以台南關廟的新鮮竹筍精心烹調的「竹筍排」;用土雞加上珍貴材料細火慢熬的「鮑粥」等,讓人滿足視覺饗宴後,再品嚐精緻美味的佳餚。

在數量難以細數的倉庫裡,日本藏家的字畫,都用長型方盒仔細保存,張允中解釋,這樣的收藏方式與中國歷代的政局動盪有關。

談吐專業又不失風趣的張允中,半世紀的文物買賣,閱人無數,也樹立一流文物鑑賞家的權威,1994年偕同子郭玉雨回台開設「寄暢園」。

在數量難以細數的倉庫裡,日本藏家的字畫,都用長型方盒仔細保存(上圖),而中國字畫卻一卷一卷地疊(下圖)。張允中解釋,這樣的收藏方式與中國歷代的政局動盪有關。

寄暢園內提供餐飲服務,以台南關廟的新鮮竹筍精心烹調的「竹筍排」;用土雞加上珍貴材料細火慢熬的「鮑粥」等,讓人滿足視覺饗宴後,再品嚐精緻美味的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