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間繪畫,種類繁多,計有:漆畫、帛畫、壁畫、版畫、鐵畫、燙畫、織畫、年畫、剪畫等。其中以剪畫應用最多,也流傳最廣。
剪畫,也就是俗稱的剪紙。就傳統來說,作者多係民間婦女,以紅紙一方,鏤空剪嵌成畫。逢年過節時,百姓們都喜歡剪些吉祥的字畫或圖案貼在門窗上,以為裝飾。也有些文人雅士在茶餘飯後,喜歡剪些花紙以點綴生活,增加情趣。因此,剪紙的內容,除了圖吉祥之兆以外,也有敬神應節,與宣揚忠孝節義的。
近年來,國內工商業突飛猛進,人們生活繁忙,需要下很多工夫的剪紙藝術開始有式微之虞了。教育部有鑑於此,特在五年前規定大專院校有關科系增列剪紙藝術課程,聘請專家授藝傳技。學習效果很好,已將這項傳統藝術重新擴展開來了。
有許多中學也在美術課中開始傳授剪紙藝術,私立聖心女中更於今年的四月中旬,在台北市的國立藝術館舉辦了一個剪紙特展,共展出作品一百廿餘件,作者是該校初二到高二的學生,作品是她們平時美術課中剪紙的佳作,畫面上都洋溢著一股純真的美感,和創作的意趣。
她們的指導老師,是教美術的陳姍姍老師。七年前,陳老師剛到聖心女中任教美術之時,發現現在的高中孩子對美學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雖然課業負擔不輕,但在上美術課時,一個個仍是興致勃勃,聚精會神。她們也經常要求老師協助舉辦中西名畫欣賞、校內美展以及出外寫生等各種美術活動。
當時,陳老師自己正著迷於剪紙藝術,於是心想:何不把這項傳統藝術教給這群孩子們呢?
起初,陳老師只在高二的美術課中加入剪紙課程,沒有想到學生們的反應異常熱烈,所剪出的作品也都精緻動人。陳老師開始教校內所有的學生習作剪紙。
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有著青春瀾漫的活力,與各式各樣的美夢,她們在習得了基本的技巧以後,又跳出了傳統,剪些屬於現代的東西。她們把平日所接觸到的或所喜愛的情境與事物,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由細緻的刀法中,剪出了傳統剪紙藝術的新面貌。
於是,這批活潑天真的小女孩們,將傳統的技術與現代的觀念揉合運用,使人在觀賞她們的作品之餘,不僅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純美,悠久文化的芬芳,也更能感受出目前社會民生的豐裕美好,與這一代青年的活力、美夢、與希望。
剪紙藝術的特性是敦厚與淳樸,往往需將很繁複的事物,用簡單的線條表現出來。一幅好的剪畫,不但線條要彼此相連,且應層次分明,質感有別。聖心女中學生們的剪紙作品,除剪紙本身能符合上述條件以外,還用彩紙襯底,配合成一幅幅明豔生動的剪畫。
一把剪刀,一柄刻刀,數張彩紙,這些現代黠慧的女孩們,為剪紙藝術注入了新鮮、豐富的活力——青春,是這樣美好,她們把它剪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