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地方生命力
「MCH不只搭建了藝文交流的平台,更像是編織了一張緻密且廣大的網絡。」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古淑薰如此形容,MCH藉由藝文支持計畫把跨國、跨領域的藝文人才串連起來,而交流也不只有計畫期間擦出的火花,更可能就此點燃熱情,讓藝文的影響力更為深遠。
對此,兩度參加MCH計畫的古淑薰,十分有感。專長研究文化政策的她,曾擔任全國文化會議執行長,雖嫻熟理論,也了解業界的建言與期待,但文化政策如何真正落實在地方,一直是她心中的大哉問。
古淑薰坦言,剛回屏東大學任教時,一度力不從心。她熱愛文化政策與文創產業,卻發現多數學生對文化議題感到遙遠,且案例多來自國外,難以觸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表現不差,但我總覺得他們的眼睛沒有亮起來。」古淑薰在心中自問:要如何拉近文化政策與生活的距離,點亮學生的雙眼?
直到2019年,古淑薰應MCH邀請,前往柬埔寨金邊參加工作坊。那是她第一次踏上東南亞的土地,在文化資源相對有限的環境中,她看到東南亞的創作者們,用盡方法、突破限制,帶著社區民眾透過藝術去賦權,「地方的藝術文化所展現旺盛的生命力,給我蠻大的啟發。」
帶著金邊經驗的感動,也適逢屏東大學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讓古淑薰有機會帶著學生走進地方。她說,文化(culture)與農業(agriculture)有著同樣的字源,文化的培育扎根於農業生活,她希望學生從在地出發,認識屏東的產業脈絡與農業文化。於是,她帶著學生深入枋寮,與在地青年合作,進行文史調查、辦理公民文化論壇與社區音樂會。古淑薰笑說,生生不息音樂會至今已邁入第四屆,社區長者都很期待,練習時還有居民帶飲料來探班,令人感到窩心。
更令人振奮的,是當年與古淑薰一同走入社區的學生,如今在長期致力地方創生的台灣好基金會任職,還籌辦春潮集,持續將擾動地方的藝文力量傳遞下去。「藝術創生」與「文化創生」的實踐,不只是課程的延伸,更是理解地方、擾動地方、走向文化政策倡議的重要途徑。而這一切,都起始於當年金邊帶來的啟蒙。「MCH讓我看到藝術跟文化的力量,就看你怎麼去點燃。」古淑薰說。
「朋友的朋友」是去年MCH在華山舉辦的展覽名稱,展現MCH及台灣的藝文團體多年來與東南亞的交流。李慧珍笑說,朋友的朋友聽起來很普通,可是卻很實在,當彼此變成朋友,我們會互相了解、關心,再把有興趣的議題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直達核心的效應是非常強大的。
這些看似微小的連結,卻交織出綿密而廣大的交流網絡,寮國的Sean,應台科大的工作坊之邀首度來台,這短短的相會,留下許多美好,他已跟李慧珍相約要回來參加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而泰國的Wayla也持續研究台灣原住民的部落學校,期望能從中汲取經驗,找到跟自然共好的解答。MCH正以台灣為基地,為亞洲藝文工作者編織交流網絡,擴大藝文影響力,催化一個共榮、永續的世界。
-13a.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屏東大學師生舉辦公民文化論壇,讓文化政策在地方扎根。(古淑薰提供)
-13c.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一場遠在柬埔寨的工作坊,竟成為點燃社區音樂會的熱情之火。(古淑薰提供)

古淑薰(前排右2)帶著學生深入枋寮,舉辦生生不息音樂會,成為社區的藝文盛事。(古淑薰提供)
Mr. Hoang Nguyen and Ms. Ngo Tran Phuong Uyen).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來自亞洲的藝術家們,運用香料、布料、音樂、肢體等各種感官元素集體創作,像場跨文化的盛會。(Mr. Hoang Nguyen and Ms. Ngo Tran Phuong Uye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