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類自一八五○年就開始大量捕鯨,因此鯨類數量日少,遂有國際護鯨組織成立。雖然日本、蘇俄等國至今仍主張利用這項「重要資源」,繼續捕殺,不過,國際護鯨法案可望於明年簽訂,屆時捕鯨行為將被全面禁止。
「鯨」非「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
一般人總以為鯨的體積必定龐大,事實上它也有大小之分,小的像海豚,僅有二、三公尺長;最大的藍鯨長達二、三十公尺;此次出現台中港的擬虎鯨是五公尺長,屬嬌小刑。
鯨是哺乳類動物,它和其它的脊椎動物一樣,也用肺呼吸、溫血、胎生,且以乳哺兒。只因長期在大海生活,逐漸退化,才變成離不開水。
鯨類有一層豐厚的皮下脂肪以保溫,這層脂肪也是它儲存食物之所。
但又因為鯨也和人一樣,用肺呼吸,所以在水裏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浮上來換氣,還好它的鼻孔(噴孔)很大,而且長在頭頂,在水中行進時很便於呼吸。又由於噴孔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很短,為了把握時間,它在浮升水面前就得開始吐氣,如果吐氣的力量大於海水的壓力,它就會將夾著海水、油氣的水柱噴出來。體積大的鯨,噴出的水柱可以高達十公尺,擬虎鯨因為體積較小,水花也有一公尺多。
鯨類因為隨時得浮上水面呼吸,所以每小時只能有幾秒鐘「假寐」。
這次台中港見到的「擬虎鯨」,屬鯨類的圓頭鯨科。頭部圓,有背鰭和一個呼吸孔,上顎無齒,下顎有八到十一顆齒,體長五公尺左右。
鯨用聲納「看」東西
鯨類智商很高,它的「靈魂之窗」就是一套聲納系統,由頭部前端發出音波,依音波反射回來的程度及強弱,判斷前方物體的方位、距離及性質,再據以在水中行進、獵食,猶如蝙蝠用超音波在黑暗中「看」東西。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的柯勒格博士,曾經完成兩個試驗,證明鯨類聲納系統的功能。他利用無星光的晚上,輕輕地將一尾大魚、一尾小魚放入養鯨的大水池中,試驗鯨的分辨能力。起先鯨犯了幾次錯誤,但在以後的一百四十次試驗中,它都正確地攫獲自己比較喜歡吃的小魚。
第二個實驗是在池中放置許多障礙物,同時在水中播放鯨類聲音的錄音帶干擾。結果它還是毫無困難地通過障礙。
這次闖入台中港的擬虎鯨鼻吻端有傷痕,專家認為它很可能是聲納系統失靈,才落得如此下場。
愛聽好聽的
像人類喜聽悅耳的樂音、討厭噪音一樣,鯨類也有喜歡與不喜歡的聲音。「鯨喜歡螺旋槳的聲音,經常隨船逐波前進的畫面,漁民早已屢見不鮮」,楊鴻嘉以理論支持他的論點。除此之外,鯨也愛聽魚類吃食,魚群遊動和鯨類求偶聲。
解鈴仍須從繫鈴處下手。因此,「送鯨出海」歷來都是藉重音效。
去年年底,一條座頭鯨越過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沖入沙加緬度河上游幾十公里處。美國的專家,先以日本捕鯨人常用的方法——在水底敲擊金屬管法,製造鯨討厭的聲音,驅使它往海裡走;這個辦法起先奏效,但不久它又回頭。二、三次失靈後,人、鯨僵持不下,專家們也束手無策。
過了二十多天,另一批科學家把鯨類爭食的錄音帶,放在大批船隊底部向水中播放;另一些船則在它後面圍成半圓形慢慢前進,眾星拱月般才把它「拱」出金門大橋。
根據美國生物學家武德在一九七八年曾提出的假設,鯨仍保持兩棲類祖先的本能,當它們在水中受到嚴重壓力或傷害時,也許是想把噴孔儘量暴露在空氣中,避免沈溺,才會有「盲目」上岸的反應。
據記載,鯨類集體在沙灘上最重大的「自殺」案例,主角也是擬虎鯨。一九四六年共有八百多條擬虎鯨,遊上阿根廷的沙灘等死。為什麼這樣?至今沒有答案。
不虛此行
造訪台中港的擬虎鯨,為什麼要潛出港區,而擱淺沙灘?它是不是也在找一處風水上乘的葬身之所?這些謎團唯有留待科學家慢慢去解開。
只是,它在這一個星期中所受到的關注,超過以往的任何動物,也再度激起國人對生態保育的熱情;它的「遺體」也被製成標本,供人觀看。
身後哀榮,死而不朽,擬虎鯨也當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