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座落在台北東區的林安泰古厝,已在濱江公園內重建完成,近日即將開放(本刊曾在去年六月詳盡報導)。
安泰古厝重建時,林氏子孫曾經提出一個要求:古厝復建之後,林氏祖先的牌位,仍將安放老厝正廳。原因是,除非林家另租一層公寓專置牌位,否則後代子孫的現代公寓裡,實在無處安置它。
根據專家推測,面臨同樣煩惱的現代人會愈來愈多:在多年辛苦奮鬥有成後的一個早晨,晨光乍入、蜉蝣紛飛,你忽然間意識到慎終追遠、承先啟後之必要;然而,三房二廳、廚浴俱全的高層公寓裡,神祖牌不是沒處安放,就是格格不入。而後,你發現父母老了,老得無法在鄉間故宅自炊自營,但環視家居,所謂「三房」——一間套房、二間單臥——的標準格局,那一間移作父母房,才能三代皆安?
這時候,蔭護童年的故鄉老厝不由浮上心頭。安詳寧靜的四合院畢竟日行漸遠;但是,合院建築的倫理精神、人文情趣,可能在高層公寓裏重現嗎?
我們找到了一個朝這方向嘗試的實例。「業主」是高雄師範學院國研所副教授曾昭旭博士;設計者則是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鎮華先生。二位教授最近應本刊之邀,作了一次長達七小時的對談,談話便在這「一個現代中國人」家中的客廳進行,我們選擇、整理了其中主要部分刊出,其他涉及專業理論和美學的討論,則將另由王鎮華先生出版專書。當日在座的還有在東吳大學執教美學的劉千美教授。
新居座落在車水馬龍的建國南北路高架橋邊,是一棟四十二坪的公寓三樓。外觀上看來,四尺陽台、落地鋁門窗,與一般大廈並無二致;推門入內,灰調子爽颯的觀音石地磚讓訪客不覺、也不必忙著脫鞋如儀。
門廳一方,左邊壁龕中是瓶花、字幅,迎面漏窗之後,翳然又是一堵攬著長廊的瓶拱門;這時候,層層掩映之下的空間趣味;就與一般習見的公寓格局迥然不同了。
望向大廳,主牆面的神案、八仙供桌,和著一堂改良的明式方幾、圈椅,午後陽光下襯得大廳莊重沉穩而不顯突兀。面對供桌的文物架裡,橫幅「觀生堂」下,左右各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明白點出居室主人的興味陶養。
身為國家文學博士、精研義理,多年來他在文章、講演中傳達的形象,逕是傳統書生的氣味。曾教授有意將他的新居設計成「中國式」的?

上圖為公寓原來格局,下圖為改裝後平面配置。(王鎮華/簡永彬)
一次難得的結合
曾昭旭(以下稱曾):買房子的時候其實根本沒有想過這個。以前住的房子都是隨緣將就的,換句話說都是臨時的安身之處。買房子現實上的考慮是:兒子漸漸長大了,需要有比較獨立的空間;父母一生辛苦,三、四十年來可以說從沒有住舒服過,我很希望能在他們晚年,買好一點的房子給他們住。

這是「實驗」的主持人——業主曾昭旭教授(右)、設計者王鎮華教授(左)。(王鎮華/簡永彬)
我們原來居住的公寓,樓梯間很窄,客廳陰暗,房間格局不很舒服,那種設計方式,我想頂多是沒有浪費空間,想不出什麼其他的道理。而且,父母住的房間不夠大,書房的落地窗外就是晾滿衣架的陽台……;但我也不知道理想的房子應該怎麼樣,買了房子既然有機會根據我的生活內容重新安排,於是想到學建築的好朋友。
王鎮華(以下稱王):我也是「半路出家」的,這其實是我作中式建築設計的第一個案子。因為建築教育裡的專業訓練完全是西式的,只是我用心接觸了傳統文化中比較好的一面,也關心中國建築,針對昭旭的需求,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最能滿足他。

客廳與餐廳之間的扇,可以靈活運用,使空間更富變化。(王鎮華/簡永彬)
格局充滿合院風味
曾:有些朋友聽說我的新居是「中國式的」,就把它想成雕樑畫棟的氣派,一進門,才發現「現場」與預期的不同——太簡單啦!
至於全無預想的人,習慣了沙發、長幾的客廳,進來後就會覺得氣氛有點突然,好像一下子適應不過來。
王:一般人很容易把中國建築聯想成雕染畫棟,其實中國建築是多樣的,宮殿廟宇的確如此,但民宅的趣味是另一回事。據說乾隆皇帝遊江南之後,在現在的頤和園北邊依樣弄了一條蘇州水街。他也喜歡民間這種素雅的味道。我的設計,追求的正是這樣的情趣。
我有一個學生,倒感覺出這屋子的格局有「合院」的意思——以中心點的餐廳為天井,四周以槅扇、長廊分隔大廳(客廳)和廂房(臥室)。他說:「我沒有住過合院,可是我覺得好熟悉。」我想他這種感覺一方面可能來自不覺中的文化薰陶,包括書籍、圖畫、電影……等點點滴滴形成的印象,另一方面,我相信這是中國建築本身直扣人心的力量。
曾:我也有一些住過合院的朋友,看了這房子,會告訴我這裡「應該」如何,那裡「應該」如何;神案「應該」怎麼擺才對。事後我想,現代都市裡是很難再有以前那種一進一進深沉優雅的四合院了,如果我們硬要堅持「應該」如何,可能傳統建築裡的一些元素就根本無法存在於現代公寓裡了。
這個現象顯示的是,我們應該試著瞭解怎麼從過去具體的形式中,領會形式背後的精神,而後將精神意義轉移到現在的環境和條件裡來,這就是承續傳統了。

客廳與餐廳之間的扇,可以靈活運用,使空間更富變化。(王鎮華/簡永彬)
神案可以放在樑下
王:參觀過這房子的人,很容易看到其中採用了不少傳統建築的元素:槅扇、瓶拱、廊柱、月洞,甚至供桌、圈椅……等等,我想強調的是:這個設計其實正是傳統的延續,而不是「帶點中國味」的設計,因為我使用的種種手法,傳統匠人早就用了千百年了。但是,這裡所謂的「延續」是精神延續,而不只是眼睛所看到的元素而已。
這可以先舉神案的例子:神案,可以說是傳統四合院大廳中最主要的精神依止,而現在的公寓裡,神案多半躲來躲去,或在餐廳,或在廚房,甚至在樓梯間裡。我問昭旭要不要在大廳留下這個精神空間,他說要。
接下來是位置的問題,傳統建築中的神案一定是放在迎著陽光的主牆面上。而我們現在把大廳迎著陽光的位置留給了這堂傢具,為的是使客廳與餐廳的空間更流暢。而目前神案佔了大廳的主牆面,但位置似乎犯了陽宅大忌——恰在屋樑之下。
我的解釋是:過去的房子是木結構的,樑是最弱的部分,而中國人的觀念是:即使房子榻了,祖先牌位可不能砸,所以牌位忌放屋樑之下。而現代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裡,就破壞常態而言,屋樑比柱更安全,因此,把神案放在這兒,並無不適。
曾:我也認為這樣很恰當。我們本來顧慮老人家是否忌諱,還想好了變通的方法,比如在樑上另作竹子的小天花隔開,可是我的父母也能接受這樣的說法,神案的位子就定案了。

客廳與餐廳之間的扇,可以靈活運用,使空間更富變化。(王鎮華/簡永彬)
述而不作,延續精神傳統
王:因此我說這個設計基本上是「述而不作」,延續傳統,但延續的是精神面。這可以說得更清楚些。
首先是空間組織。卅年來,此地的公寓格局多半沿用西式現成的設計,改改廚房(西式廚房多與客廳相連)、改改細部;我們沒有根據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需求,重新從根本上去安排空間。
而我所認識的中國建築裡,空間組織富有節奏感、層次感,絕不是像時下一般公寓那樣一目了然。我試著用走廊表現出這種層次感。我的構想是,整個屋子以象徵天井的餐廳為中心,環繞四周的房間、客廳,藉著走廊的動線,流到餐廳凝聚,形成比較舒適的感受。這種空間的節奏感不大容易用言語表達,照片也拍不出來,恐怕必須由住在其中的人親身感受。
曾:搬進來五個多月,我們的感覺是:從客廳、餐廳、到臥房,無論材質、空間造成的氣氛,好像都在無形中層層轉變,籠統地說:客廳的感覺比較莊重、餐廳輕鬆些,臥室兼書房最溫暖。
另一個現象是:常有學生來找我談事情,如果他們意興飛揚、神采奕奕,多半就在客廳坐定;但是碰上心情不好,想說說心事的學生,坐在客廳會很不安穩,我通常帶他們進書房之後,就能娓娓道來了。
關於走廊,我自己的體會是,這裏每個空間都有定位,是靜態的,在空間與空間相連的地方,廊的動線造成了曲線的小趣味,顯得比較活潑,整個空間動靜交流,也滿符合中國哲學動靜虛實、陰陽交感的精神。

由這張照片,可以看出門廳、客廳、餐廳、走廊、臥房的空間關係。(王鎮華/簡永彬)
重循中式住宅的尊卑觀念
王:其次我想表達的是傳統建築裏的位序觀念。我很看重位序,傳統建築的大廳之後就是祖父母或父母的臥室,然後左右廂房依序排下。我這次的設計,大堂之後,是老人家住的父母房,然後穿過廊道,才是主臥、孩臥,多少有一點位序感。
我所謂的位序,比較不是傳統社會完全為了社會秩序、家庭次序而存在的,我看重的是「尊卑」的觀念。或許有人以為民主社會就該一切平等,不必分尊卑;其實尊卑不是階級,階級可能來自權力、經濟力等,尊卑則由個人成長中充實的多少決定,因此每個人的「德」可以有高低,這與平等是二回事。
劉千美(以下稱劉):其實現在一般公寓也有尊卑次序,只是不以位置區分,而用房間大小來決定。最大的主臥室多半由賺錢的那個人住,老一輩住在小房間裏或許不樂,也不會願意佔主臥。這個觀念應該是來自經濟掛帥的價值觀。
曾:我想可以有三種方法定次序:一是以經濟力量、二是以德、三是以齒,也就是以年齡分;的確現在社會上常取前者作價值標準,這個不大好。
劉:這讓我聯想到三代同堂的問題。我們常常聽說那家媳婦天天吵著要搬出去自己住,而往往婆婆住得也並不痛快,因為同處在一棟公寓裡,主臥與父母房可能就緊挨著,或是正對著門,大家情緒都很緊張,心情稍有不悅,也無所逃於天地——地方就這麼大。於是現在很多人喜歡買雙拼公寓,二代住在對門,或者是上下層樓。
其實我以為這並不見得解決了問題,我們反而常常看到更尷尬的場面:如果二代之間的關係原本已有芥蒂,住在對門,而少有往來,還不如住在南部、國外,來得更自在,老人家反而比較能心平氣和,年輕夫妻的壓力也少些。

這是「實驗」的主持人——業主曾昭旭教授(右)、設計者王鎮華教授(左)。(王鎮華/簡永彬)
三代同堂的居室問題
因此我在想,住宅的格局設計,如果能發揮更積極的影響力,會不會消弭這些尷尬,進一步尋找三代同堂的可能性?因為我們三、四十歲左右的這一代很快就要面臨這樣的問題了,我們的父母現在或許還能獨立生活、互相扶持,等到他們七、八十歲,我們自己的事業也穩定了,勢必要接他們來同住。我覺得這個房子的位序倫理,和父母房的寬敞,對三代同堂的關係,可能會有幫助;這樣的尊卑觀念,其實也是對下一代無形的教育。
王:現在一般公寓房子多半是一個主臥(經常是套房)、二個單臥,這是西式格局。我一直鼓勵設計二個主臥,這樣的設計的確可能解決一些問題。
曾:單是二個主臥恐怕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我想二個主臥之間,還需要一點屏障、一些曲折。因為現在三代同堂最大的問題就是彼此總是短兵相接、關係緊張,又沒有緩衝的空間,有了摩擦沒處去,驟然出門又太傷感情,如果屋子裏多些曲折,就可能出現多一些可以緩衝情緒的小空間。
王:我想,空間的安定和靈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安定,是每個空間界定清楚,且能自足。以這個屋子為例,客廳、餐廳、臥室,都有很完整安定的空間。像父母房,跟主臥室一樣寬敞,老人家可以在裏頭喝茶、看電視、讀書、剪報,他們也可以在房間堜菻搦人;由於老人家行動比較不方便,他們也享用了這個房子唯一的套房,因此這個空間是完全自足的。

書畫、圈椅、盆景……等擺設,使客廳中更富人文氣息。(王鎮華/簡永彬)
需要安定而靈活的空間設計
而安定自足的空間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盒子,它必需靈活而流通,比方說這兒客廳、餐廳之間的四個槅扇就可以有五種以上的變化方式,創造出種種不同的空間感受;父母房也是活的,他們可以從另一扇門通到陽台,轉進客廳,不一定非從長廊迎著其他房間出來;書房、臥室相連的主臥也有暗門,如果昭旭在書房和學生談話,妻子可以由暗門出入而不致間斷他們的談話……,凡此種種,運用一些手法使空間活絡起來,或許可以緩衝家庭成員之間可能「短兵相接」的摩擦。
曾:另外,我覺得餐廳與臥室間的走廊、廊柱、石凳,造成一些有趣的小角落,也是很好的緩衝空間。大體說來,我們全家只有兒子的房間是一個門的,不過他已經從窗口爬到後陽台好幾回了。
王:談到這裡,可能又引出了另一個類似的話題——空間和行為的關係。
在建築界有所謂的建築萬能論和建築無用論二種極端的說法。早期人們相信建築萬能——建築師設計空間,空間影響行為。但是這個時代好像過去了,現在有不少建築師不認為空間能影響行為,他們只把建築看成一種商品、一種市場需求,他們最感興趣的是「視覺形式」。

對談在客廳進行,左起劉千美、曾昭旭、王鎮華。(王鎮華/簡永彬)
建築能影響行為嗎?
對一般建築師而言,這有一點危險,因為倘使不是真正瞭解生活方式、行為背景,而直接滑落到視覺形式上去,很容易造成美則美矣,卻不適居住的空間來。
我自己比較偏向空間會影響行為這個說法,雖然我知道這並不容易達到,而且刻意去做,也頗危險。我們只希望建築師能提供一個可以產生「興致」的環境。
我在這個設計中也試著這樣做。以餐廳為例,一般公寓的格局裡,餐廳是其中最暗的,也是最弱的一環。我希望能化弱點為重點,使它不只是一塊吃飯的地方。
我在餐廳放進二個意象:一是天井的意象。這裏原來是最暗的,我要它成為最亮、最活的空間。而這個光線不能是日光燈,也不能是白熱燈(燈泡),最後我們用了最接近自然光的太陽日光燈。工人還為它取了名字叫「晴時多雲偶陣雨」,因為用了四段式開關,可以變化的光線,有點氣候轉換的味道。
第二個意象是曲線斜屋頂。這是中國建築有別於其他建築的特色。但我不是真的要做一個斜屋頂,只用斜的椽子鋪陳,讓它帶點天井裏斜屋頂的味道。於是這裏有光線、有斜屋頂的視覺意味,以及廊柱、石凳,加上我們把此地設計成一個風的過道,是可以享受一些天井的情趣,產生吃飯以外的興致。有些來看過的朋友甚至覺得這裡不該放餐桌,而該安放一大片原木或石板,坐在這裏乘涼喝茶。
另外像主臥和書房,我們在床和書桌的過渡空間設計了一個梳妝台。這個靈感來自國畫,我們常看到畫裏房子的山牆處有個寬敞的開口,二邊是布幕,中間有個仕女斜倚獨思。於是我把這裏設計成可以撫琴、練字、讀書、梳妝……的空間,主人埋首書桌,妻子在這裏無論做什麼,都可以產生一些情趣;不用它時,放下竹簾,臥室和書房又自成二個天地了。
曾:我太太還發現了另一個好處:在上面放些靠墊,我們坐在上面聊天最好了。

餐廳與臥房之間有長廊作為緩衝空間,廊間柱子、石凳造成的小角落,予人停留的興致。(王鎮華/簡永彬)
文質彬彬的質樸空間
王:我想蓋房子或設計房子也是一種生命形成,建築師在過程中灌注心血,與房子戚戚相連,但交屋之後,設計者就必須退出來,讓房子繼續另一段與主人共同創造的生命。
前面談過了我所謂「述而不作」的精神延續,包括了空間組織的層次和節奏感;空間的位序與價值觀;空間的安定與靈活;最後我想一提的是空間的質樸。在這房子裡,我使用的材質很簡單:木料、石板,而且讓它們顯示出材性的本色,因為木紋、石質本身就極美,尊重物的本性,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德教。
另外,大片白牆,不但可以烘托物性,使人及情於物,欣賞它的美;同時也能襯托出居住者的真實生活和品味。
曾:我對這房子最深的感受也在這裡,我很能領受他所說的質樸精神。
我本來想:建築本身是很精緻的東西,怎麼可能表現樸實?後來我想到「文質彬彬」,「文」指的是禮,「質」是仁,文質彬彬就是禮與仁的合一,這原是形而上的觀念。但我們由器物的立場來看:「質」是指生命的真實,落實下來就是質樸,就是真真實實的材木、石質;而由人灌注心血的修整,是一種人為的成全,是「禮」,也就是「文」。
我學的是中國哲學的抽象原理,很容易耽於玄想,而王鎮華則嘗試在中國建築的格局中探討文化精神;如此一來,我藉著和這個房子溝通的過程,把很多哲學理念,比如「文質彬彬」這個概念,親切地落到生活裏來感受,也印證了我所思考的抽象哲學,對我頗有啟發。

主牆面上的神案、八仙桌,是屋內精神空間的重心,也使大廳顯得莊重沈穩。(王鎮華/簡永彬)
每天給房子一點關懷
真正搬進來居住之後,我又意識到另一種樸實之必要——居住者的真誠。我想住這房子是需要用點精神的。這房子的格局會提醒你關懷它。
因為它舒朗素雅,不容許你無心堆上什麼冗物,而會隨手整理它、照顧它。如此一來,人與房子的關係就密切起來了,人的真誠與房子的精美交流,身在其中,遂有安身立命的感覺了。
這些日子,我每天看著門廳的櫻枝發新葉,覺得很喜悅。我想到,對生活,我們也應該常常關懷它,不要讓忙亂干擾了生活秩序。我過去常說,人再忙、再累,回家以後也應該至少撥廿分鐘,作夫妻間真誠的談話;如果一個人忙到沒有時間跟丈夫或妻子談話,不久之後,婚姻關係就會有危機。同樣的,對環境,我也應該日日灌注心血,免得與環境疏離,也與生活疏離。
其實傳統文化精神正是如此,每個人不一定要是「專家」,但必須是誠誠懇懇的「生活者」,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才有可大可久的安頓感。
進一步說:人最基本必須照顧、安頓的「根」,是自己的良心。但這還很單薄,於是延伸出去,有了夫妻倫、父子倫……。如此一來,人與整個社會接觸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溫暖、一種善意。如果在家中不能安頓,他到外面去很難有自然的善意。
現在我又更進一步跨出來,從己身、夫妻、父子;延伸到居室——我每天在屋子裡放進一點關懷,於是屋子裡每一處陳設,都能代表我的風格、我的精神理想;房子既是「我」的延伸,別人就可以透過它,瞭解我這個人。

父母房是唯一的套房,活動空間大,組合地毯換洗方便,是一個自足的空間。(王鎮華/簡永彬)
建立一方自家天地
王:這很接近早期「成家立業」的說法,這裏的「家」,是一個人完成的象徵,也是一個人的延續。可惜後來一般人多半只把「家」的意象簡化成「房子」,又把房子看作沒有生命的「物」,甚至變成「保值」或「居住支出」的概念;如今,對某些人而言,家只有一種功能——「睡覺」,他只要有個地方讓他在工作之餘睡個覺就成了。
無論如何,家在現代社會裡,應該實現更積極的意義。除此之外,都市裏的現代人整天面對人際壓力、交通阻塞、噪音汙染……,居家條件遠不如前。所以現代設計很重視「自家天地」的感覺:進入家門之後,你不必有任何拘束,也不必再有委屈,這裡多少可以抵擋一些外界現實、不理想的地方;至少在這裡,你可以維持你的理想、情趣……。
因此這個空間最好能有一種淨化作用,讓十丈紅塵裏翻滾而來的人能在這裏恢復澄靜清明,進一步,再產生別的興致。我在這屋子裏設計的一些裝飾圖案、漏窗、瓶門、槅扇、彩畫樑……,就是想提供一些聯想的餘地,讓休憩其間的人,能透過平凡、有限的具體形象,進入一個優雅的人文世界。
以瓶門為例。花瓶原來是小的、實用的;但中國人把它擴大、簡化成過人高的門,能夠帶來什麼?這會是一種很真實又很抽象的線條,很自然又很人文的聯想。
談到這裡,我們可以感覺到傳統建築中,無論裝飾意象、空間組織,都如此莊重、人性,又活潑生動、有情有味。一般說來,現代人似乎並不排斥傳統建築,而多半以欣賞文物、古蹟的態度去讚美它、維護它。近年來,古厝、老廟翻修拆建時流出來的瓜筒、雀替、雕樑、彩畫、傢具……甚至蔚為室內裝飾、擺設的時興風潮;然而,對於傳統建築本身,除了憑弔、拍照,發思古幽情之外,居住其中的人多半情非得已,一般人好像也不相信這樣的格局可以「住」得舒服,或可能運用到現代生活裏來。於是最後的話題轉向討論「時代不同了,傳統不能用了」的觀念。
王:一開始計畫要作中國式設計的時候,就有住過合院的朋友反對,而主人的長輩也表示:「不要太麻煩,舒服就好。」我想這可能也是一般人對運用傳統等的疑慮,實在令人感觸很深。我覺得傳統真的是沒有經過辯論、考驗就被淘汰了,這不公平。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傳統不合時代、不能用了呢?到底現代和傳統是不是衝突?究竟什麼是現代化?

餐廳是本案設計的重點,天井與斜屋頂的意象下,整個空間使人有庭院般,隨意鬆弛的氣氛。(王鎮華/簡永彬)
用最簡單的形式表達豐富內涵
這當然是很大的問題,不是在這裏能討論清楚的。但我認為至少現代不應該被定義成:現在的就算現代,或歐美的就是現代。我自己比較能接納的定義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最合情合理、最豐富的內容。
我記得許多年前川端康成來台灣演講的時候曾經說:你們中國的筷子真是最現代化的東西。筷子用了千百年了,為什麼現代化?但你想想:二根簡單的竹子,吃魚是它、吃肉也是它,夾豆、撈菜都是它;實用之外,還有動作之趣。這不是正符合了剛才說的現代定義?
因此我要說,中國傳統建築裏有許許多多非常現代化的東西,我們不要妄判死刑。當然,傳統建築中也有一些部分不適今日,但至少不能一筆抹煞。
曾:事實上,所謂「用最簡單的方式表現最豐富的內容」可以說正合乎中國傳統的理念:它不從「形式」,而是由「功能」來定價值。就傳統建築而言,過去那樣的形式曾經表現了極豐富的內涵與實用功能;但經過時代轉換,它能發揮的功能不比從前,於是形式也變得不經濟、不合用了,所以改變是必須的。
問題是怎麼改。全盤丟棄、移植,或是就功能的意義來分析,順著時代、環境的變異,調整原來的形式,使它再度成為合理的形式,達到以「最簡單形式表達豐富內涵」的定義。而我認為這種調整過程,就叫做現代化。

是屋子裡最溫暖寧適的角落。
提供了一個可能性
王:這個說法落實到這棟房子,就有幾個具體的意思:第一,我說過這棟房子裏的創意並不多,都是傳統建築裏本有的東西,也是老匠人一貫的手法。我只是認識它、相信它,然後在今天的條件下做出來,現在主人也住得還不錯;其次,這棟房子的裝修,通通是昭旭的積蓄和版稅,他並不是特別有錢的人,換句話說,這是通過今天這個經濟條件下完成的。而且,這裏有很多錢我是花在「作工」上,如果需求量大、人工熟練,應該會更經濟。
無論如何,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我們更加相信傳統建築的精神、格局,可以在現代高層公寓裏適存,並能滿足現代中國人生活上、心靈上的要求。
如果還有機會的話,除了像這次的住宅單元設計,我會繼續在公寓樓梯間、公寓外觀,社區配置、社區入口,社區與都市交通、自然山川的關係……等方面下手,這樣,中國建築的深厚內涵,當能發揮得更加透徹。
神案是四合院大廳的精神依止,而現在的公寓裡,神案多半躲來躲去,或在餐廳,或在廚房,甚至在樓梯間裡……。
我們常常聽說那家媳婦吵著要搬出去住,因為同處在一棟公寓裡,主臥與父母房可能就緊挨著,大家情緒都很緊張……。
倘使不是真正瞭解生活方式、行為背景,很容易造成美則美矣,卻不適居住的空間來。
除了憑弔、拍照,發思古幽情之外,一般人好像不相信古厝的格局可以「住」得舒服,或能運用到現代生活裏來。
「現代」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最合情合理、最豐富的內容。

書房以竹簾和彩畫樑、妝台隔開臥床,是屋子裡最溫暖寧適的角落。(王鎮華/簡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