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文青養成教育
從銷售來看,一手主導選書、進書的吳子嬰,不僅掌握了台灣出版訊息,也深知澳門年輕人的口味。而從一介文藝青年到成為台灣書代言人的過程,起點自然是他在台灣的大學歲月──特別是課堂之外。
高中就讀天主教貴族學校的英文部,同學畢業後大多到歐美留學,吳子嬰是選擇前往台灣深造的少數族群。「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重擔,在相對比較便宜的台灣、澳門和中國內地3者之間,我的表哥李勉之的推薦,是我選擇台灣的關鍵,」吳子嬰回憶。
來自香港、著有《Miss 阿性》等作品的李勉之,認為台灣「風氣最開放,且平均的教學水準在華人圈中最優秀」。1993年,吳子嬰參加來台留學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上政治大學會計系。
不過,從小到大表現傑出的吳子嬰來到台灣,功課卻突然一落千丈。
「別人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是學科程度落差太大或是生活適應不良,我卻不是──我的問題是對台灣適應太好,流連忘返,」吳子嬰笑道,「我喜歡音樂、表演藝術和各種圖像,台北的博物館、師大路和公館一代的地下音樂現場表演,都是澳門所沒有的。再加上一個人在這裡沒人管,我過著完全自我的文藝青年生活。」每天翹課看表演和展覽、窩在宿舍看各式閒書到天亮,使得這位文青無心於課業,白天上課時間反而成了補眠時段。
就這樣,他的會計系足足唸了6年才畢業,「但也因這樣,1999年畢業後,我決定留在熟門熟路的台灣,進入當時剛成立的誠品音樂館工作。」吳子嬰回憶,誠品4年,他在門市和採購部分別歷練了2年,每次澳門朋友來看他,對此地書店的氛圍都讚不絕口,「再加上我在誠品工作,朋友於是就問,何不在澳門開家類似的書店?於是我們一拍即合。」
除了吳子嬰外,「邊度」的創辦人個個背景不同:合夥人之一的李立勝為資深電台節目主持人;李俊銳是澳門當地藝團「石頭公社」的創辦人;至於另一位合夥人Kent,則是當地有名的平面設計師。
「空間設計和視覺由Kent負責;宣傳和市場研究由我和李立勝負責,」李俊銳說,「至於書店的經營和管理,以及選書和通路營運,當然由子嬰來。」
「書店經營不是腦力工作,而是勞力──搬書、上架、建檔、記錄進出冊數,非常枯燥,」吳子嬰回憶,進誠品的第一次員工訓練,主管就告誡他們,「你們來此並非享受氛圍,而是去創造氛圍!」
「享受和創造非常不同,但的確給了我很多啟發,也讓我在創立邊度的過程中獲益甚多。」吳子嬰說,邊度沒有原木地板、沒有開闊空間,硬體距離高標準的台灣誠品差距雖大,但經營卻一直恪遵誠品成立以來的主張──讓讀者舒服地留在書店,愈久愈好。
「看到顧客拿出自己帶來的書籍和筆記本來讀,老闆也說沒有關係,還要我們別去打擾,」夏原說。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打破誠品的一些框框。」吳子嬰舉例,以音樂來說,誠品其實廣度很小,稍微嘈雜的電子類音樂就列為不准播放的類型,但在邊度就不成問題 。
追尋另一種可能
有趣的是,脫胎於誠品的邊度,如今反過來又成為台灣幾家小書店老闆取經的樣本,令吳子嬰十分驚喜。
2005年,讀過詩人楊佳嫻關於邊度的報導後,正處於工作倦怠期的「686」和妻子「隱匿」(均為網路化名)覺得自己也可以開書店。夫妻倆搭機前往澳門邊度考察,接著再搭船渡海到香港的邊度姊妹店「阿麥書房」逛逛,回國後,隨即在台北的淡水河岸成立了「有河book」,如今已是當地的人文一景。
這就是吳子嬰──一個澳門留台學生的故事,他在無意間串起了兩地愛書人,讓更多關於書的故事,來回流傳於台灣和澳門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