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對於貴刊九十年五月號國外版的「烈火青春—搖頭pub裡究竟賣什麼藥?」(頁三十六)一文中,一則事實認定的錯誤,本人感到相當關心。貴刊文中提到:「迄今並未傳出有服用MDMA成癮或致死的案例」。然而在英國,早有許多關於迷幻藥致死的案例,包括引起極大爭議的青少年死亡的照片,即疑似意外慘死。我在Google搜尋引擎,用 "ecstasy death" 字串搜尋,也找到一些類似的報導。
在我找到的文章中,最持平、最不具煽動性的文章,就是位於網址http://www.erowid.org/archive/hyperreal/drugs/mdma/ecstasy.and.death的這篇了,此篇文章以滑雪為例,從死亡數的觀點出發,將使用迷幻藥物的致命性,與其他冒險活動來作比較。然而,使用迷幻藥的危險性是無庸置疑的;而貴刊文章中所言,「並未傳出有致死案例」的說法,則是一個事實認定上的錯誤。這實在不是本人對於像貴刊這樣水準一流的雜誌的期待。許多人將貴刊視為權威的參考資料來源,類似的案例,實應更為謹慎。
編按:謝謝您對「搖頭丸」一文的指正。根據作者查證,在其採訪撰寫完成該文之前,台灣的確並未發生過「服用MDMA成癮或致死的案例」;但在該文刊出後的今年七月,台大醫院急診部發布台灣首例服用搖頭丸致死病例。搖頭丸所具有的致命危險性,實應為大眾所詳知,本刊特在此說明並為先前報導未強調此點而致歉。
多加強「第二管道」的報導
美國 劉克勤
編輯先生:
您好!看完這一期的「光華」,心情好激動。從香港來美國這麼多年,心中一直掛念中國的問題。最近看到APEC台北的經濟部長林信義被不禮貌的對待,心情非常沉重,還好光華這一期的第二管道的報導,讓我知道還有這麼多人在為兩岸和平默默努力,特別像Dr. Thomas A. Metzger的看法,「台灣就如心理醫師,大陸就如病人」。我想病人有醫好的一天,醫生也必須盡力去醫他!
以前都看報紙上提到第二管道,一直不知道是什麼機制,皆因這一次的報導讓我弄清楚了是什麼回事。報導中採訪的各個學者都是美國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建議以後光華可以多報導這樣的內容。比如說和台灣關係密切的日本,對兩岸的態度政策,還有兩岸三地的香港,九七之後就不見光華報導了,希望光華也去關心香港的近況,相信會受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