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時報」十一月中旬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給予新政府執政半年來平均分數只有六十一分。除了掃蕩黑金得到六成九的民意滿意度之外,其他施政都低於百分之五十,財經表現更創下新低,只有二成三民眾肯定。陳水扁總統在朝野的政治鬥爭影響下,也從執政滿月時的八成二施政滿意度掉到只剩五成一。
十一月十一日包括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在內的在野三黨領袖高峰會亦於政治氣氛緊繃之際對執政黨提出「回歸憲法雙首長制」、「儘速召開第二次稅賦改革會議,停止政治不當干預市場機能」、「回歸『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積極推動掃除黑金」、「全力投入災區重建」、「立法院優先通過民生法案」等六大主張。
民進黨在十一月二十日執政屆滿六個月,但這半年來由於政壇的紛紛擾擾,「全民政府」破局,成立「少數政府」,使得政院一直在「新手上路」的狀態下,重大政策當然無法全面實施,導致景氣低迷,經濟面看壞。
為因應政局與經濟發展的低潮,陳水扁總統特別建議行政院就當前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發展策略提出專案報告,並提案成立包括府、院、黨、立院黨團四方成員的專案小組,擴大決策體系,回應在野聯盟的六大主張。
回顧這一波引起政經情勢嚴重看空的風暴,乃導火於十月份行政院在未曾知會立院的情況下就發表廢核四決定,引發朝野嚴重對立。由於在野立委不滿執政黨專斷的決策方式,並認為行政院只是總統府的執行機構,故捨「倒閣」而就「罷免」,除向監察院提出彈劾行政院長張俊雄,並串聯提案罷免正副總統,在政黨輪替不到半年就引發中華民國行憲以來的第一宗行政、立法對立的憲政危機。
原先因總統選舉而分裂的在野各黨也因為罷免案而串聯合作,在立法院形成幾乎達到三分之二重大法案通過門檻的席次,引起各界關注。執政黨為求解套,分別由行政院提出廢核四程序適法性的大法官釋憲聲請,執政黨立委提出罷免總統的釋憲案,企圖為政爭解套。
綜觀這一波朝野政治爭論的核心乃在於憲政體制的爭議。「全民政府」破局後,執政黨提出由張俊雄領導的「少數政府」,然而認命行政院長的總統得票數未過四成,執政黨在立院席次也不到三分之一。不滿執政黨的寡占,在野黨正式向執政黨提出「聯合政府」的條件,而核四案剛好是一個引爆點。
對於在野聯盟「聯合政府」的提議,陳水扁總統明白表示不願分享行政權,閣揆張俊雄亦指出,「少數政府」成立後其實更能讓民進黨實現政治承諾。
中華民國憲法體制到底是總統主導或內閣傾向的「雙首長制」,朝野看法分歧,所以在雙方都喊出「回歸憲政體制」口號時,卻完全沒有共識。
身兼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副執行長的立委洪昭男表明國民黨立場指出,目前立院監督不到總統,卻要背負政策的政治責任。民進黨應該正視其為少數政黨的事實,回歸總統與閣揆分開的「雙首長制」,讓行政院能反映立院席次的分配事實。
長期關注憲政體制的民進黨籍立委林濁水也承認,執政的民進黨不懂權力分享,加上朝野之間沒有互信的協商機制,讓在北歐行之有年的「少數政府」在台灣運行不開。
憲法的詮釋朝野各不同調,學者郭正亮提出化解僵局的兩項可行之道:一為朝野共享人事權,採聯合內閣或左右共治,但因立委選舉將至,朝野較勁將趨於激烈,可行性不高;另一為共享決策權,例如由新政府承諾重大決策必先知會立法院,建立總統與國會多數黨領袖、行政與立法、立院各黨團間的協商機制,擴大朝野決策參與。
然而就在朝野為憲政體制和罷免總統爭論不休之際,卻又爆發出總統府誹聞傳聞,並將放話者直指副總統呂秀蓮,最後更牽扯出總統府內鬥爭的說法,於是政壇亂象更加複雜難解。
誹聞案導因於國民黨籍立委劉政鴻在立法院「國是論壇」中,引述媒體工作者周玉蔻所著新書表示總統府內部有誹聞,狀似台灣版「呂文思基」,一時之間輿情譁然。未久又有「新新聞周報」以封面故事大篇幅指陳副總統呂秀蓮就是誹聞的放話者。呂秀蓮隨即否認,並決定具狀告訴。雖然此事件無關朝野爭議,但已在台灣政壇引起軒然大波,原先爭論不休的政治難題因此更形複雜。
當輿論將焦點放在政治亂象之際,台灣的經濟環境卻一路看壞,除了連月來民間投資急遽萎縮、失業率創十五年來新高等經濟基本面不佳,股市亦連續重挫,房地產低迷,金融痛苦指數超過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最高點,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更預測明年初台灣可能爆發金融風暴。雖然財政部長顏慶章駁斥這項預測,指出台灣金融體制仍稱健全,但國民黨籍前財政部長邱正雄卻警告,台灣一、兩年內確有可能爆發金融風暴。
經濟的不景氣已經嚴重影響到一般人的生活,在朝野尚為憲政體制、權力分配爭論不休,實應儘早平息政爭,集思廣益思考長遠經濟發展對策,才是全民的期待。
p.066
十一月中旬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在野三黨領袖連戰(中)、宋楚瑜(左二)、郝龍斌(右四)舉行高峰會,並提出六大主張。(薛繼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