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媚娘,這位出現在西元七世紀、中國唯一的女皇帝,近來又君臨港、台熱中電視連續劇的家庭。
她仍然是個引人爭議的角色。正史、野史的種種褒貶不說,這會兒她又炒熱了戲劇與史實之爭。
歲月不饒人。再明媚的武曌,經過一千三百年的流年偷換,也難免面貌模糊。但您一定有興趣同我們一塊兒循史推敲,遙想媚娘當年……。
武媚娘這回來勢依然洶洶。
港劇「武則天」錄影帶才在坊間流行;中國電視公司八點檔連續劇「一代女皇」,又在三台黃金時段拔得頭籌。根據台北潤利公司的收視率調查,「一」劇絕對收視率一度創紀錄地突破百分之五十大關;歷史人物武則天的魅力,居然直逼威震武林的電視英雄「楚留香」。
不但如此,到末了中視還來了破天荒的一招,宣佈扮高宗皇帝的演員樊日行,忽然重病住院,劇集暫停播出。這一來,弄得觀眾怨聲載道,原本虎視眈眈的友台,也陣腳大亂,紛紛推出新劇集,不料兩天後「女皇」又恢復臨朝,一把搶回收視率。
隨著收視率節節高漲,書報攤上有關武則天的各式專書、野史,也紛紛出籠。「以前書庫裏沒人問津的武則天傳,十一月下旬忽然天天出庫,到現在還是大家爭借的熱門書」,中央圖書館閱覽組錢月蓮說。

香港武則天(左,馮寶寶)、台灣武則天(右,潘迎紫),和古書上的武則天(中,出自「三才圖會」)。比比看,那個才像「真的」?(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楚楚可憐武則天?
有趣的是,報載永和一家內兒科診所,近來晚間八、九點間幾乎無人掛號;而時過七點,病人就猛催醫師「快點,快點!來不及啦!」
高潮迭起,纏綿刺激的電視劇情,造就了病可忍、戲不可誤的病人,這種紀錄以前有過;但同時惹火了觀眾、造成熱門話題,則還不多見。「一代女皇」播出十幾集以後,不但報端熱烈討論起擅改史實的戲劇分寸,大量的投書函件、抗議電話也湧入中視、新聞局,甚至教育部。
「有時候一天要接十幾通電話,我們成天聽訓啊!」新聞局廣電處科長張平無奈地攤攤手。
觀眾抗議些什麼呢?
「我們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電視台把一個跋扈專橫、亂倫篡國的武則天,演成柔弱堪憐的女子,這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教育部花了那麼多心血投下的歷史教育,只要短短數十天,便全部改觀,以後教育部實在可以不必那麼認真地推展教育了……。」

香港武則天(左,馮寶寶)、台灣武則天(右,潘迎紫),和古書上的武則天(中,出自「三才圖會」)。比比看,那個才像「真的」?(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改變歷史?傷腦筋也!
知識分子不能容忍杜撰,一般人則不甘心平日「受騙」。一封署名「無辜百姓」的投書這樣說:
「……其實,我們和鄰居討論劇情時,也懷疑過『一代女皇』可信的程度,等到看了報上的文章,更感嘆我們被人玩弄而不知,……請多多糾正編劇、導播,給我們一個真正的歷史劇吧。」
「連這點芝麻綠豆的事也要麻煩您,真傷腦筋!但請尊重我們這群無辜的百姓。」
「主題曲裏已經說了『兩面評價在人間』啊!」「一」劇製作人林慧俊果有冤情:「我們是站在比較同情的立場看武后;何況,前半段媚娘多情可人,也是為了烘托後半段武后的跋扈專橫,加強劇戲效果嘛!」
不知道是觀眾抗議生效,或是編劇原來的計畫,總之後段戲中武后果然漸露其「凶暴本質」:殺人不再假手他人,且經常咬牙切齒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按部就班地除去了王皇后、蕭淑妃,以及褚遂良、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

這是唐代的時髦美人,想想看,武媚娘比她們更美!(圖為唐周昉內人雙陸圖)(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雙面夏娃,孰真孰假?
「我好喜歡潘迎紫演武媚娘,但是」,一位美容院小姐又抱怨說:「我不喜歡看她這樣報復別人。」果然傷腦筋。
究竟武媚娘的這兩副面貌,那一個才是真的呢?
史書上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嫵媚多情的媚娘,與殘暴淫奢的武曌,唯一不衝突的地方,當是她的「美貌」。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武氏初生時的相貌是「日角龍顏、龍睛鳳頸」,一副帝王之相。武家有女初長成,十四歲那年,連唐太宗也聽說了她的美麗,於是召她入宮,親自賜號武「媚」,選為「才人」。在後宮裡,才人官拜五品,地位次於一后、四妃、九嬪、九婕妤、九美人,掌理內宮的「宴會」、「休憩」、「音樂」之類的事。
武媚天生麗質、頗通文史,又擅化妝保養,因此容貌至老不衰。新唐書說她當太后時,雖然春秋頗高(至少六十多歲了),但是養顏有術,連身邊親近的人都看不出老態。
如此才貌雙全的美人,性情如何呢?
與武則天同時代的唐代大文學家駱賓王,在他有名的「討武曌檄」裡,說她「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雷家驥認為只說對了一半。他解釋說:「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官彠拜三品,是高祖太原起義的功臣;母親楊氏乃舊朝(隋)宗室之女,這樣的家世豈是『寒微』?倒是武士彠死後,武氏同父異母的兄弟『事楊不盡禮』,這樣的環境下,可能造成『性非和順』的武媚娘。」
或因如此,武氏入宮之前,母親「痛泣與訣」,而她卻平靜地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證諸未來,她果然為母親掙足了地位,也為她報了兄弟失禮之仇。這是媚娘冷靜堅忍的一面。

就是他--唐太宗,「相」中了武則天,還親自賜號「媚」。(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馴馬有術,鐵血極權
資治通鑑還記載了武則天晚年對宰相「訓話」時,所提的一段「當年勇」。大意是當她初入宮時,太宗有匹名馬無人能馴,隨侍在側的武媚娘卻說話了:「我能馴服它,但要給我三樣東西:鐵鞭、鐵楇、匕首;鞭之不服,以楇擊其首,再不服,就用匕首刺它的喉嚨。」
面對皇上價值連城的不馴名駒,群臣束手無策,武媚娘則能來個玉石俱焚。這其中除了反映她獨佔的個性,似乎也說明瞭後來的極權統治。
此外,舊唐書說她「素多智計」;新唐書說「才人有權術,詭變不窮」、「後城宇深」;資治通鑑則形容武氏「巧慧多權術」,這些說法應當與事實相近。
試想武才人由十四歲入宮,到廿六歲左右太宗崩逝的這段期間,宮裡正是長孫皇后去世後,皇子爭權、妃嬪爭寵的混亂場面,媚娘如非巧慧有權術、智計多詭變,早在美女如雲的後宮裡,隨著太宗駕崩而埋沒在尼姑堆裡了。
但她沒有,甚至還以智巧爭得了下任統治者——高宗李治的感情,而得以蓄發返宮,升為昭儀(九嬪之首)。緊接著,她利用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之際,「卑辭降體事後」、「屈身忍辱,舉順上意」,據獲了皇后和高宗的信任;又善待宮女,每有御賜,就全分給她們。她最後終於得到專寵,陸續為高宗生子,促成廢后,取而代之。這年她廿七歲左右。

隨著收視率節節高漲,「武則天」也成書攤上的熱門書。(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皇室的模範夫妻?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或許也能透露媚娘的性格。
翻開唐書目錄索引,王室諸子列傳部分,可以很容易發現一個事實:高祖有廿二個兒子、十九個女兒;太宗有十四個兒子、廿一個女兒;玄宗至少有六十個子女,他們都是由十數后妃所生。然而武媚娘的丈夫——高宗名下,即使連剛生下就被扼殺的女嬰也算,區區九子四女,而其中有四男二女為武后所生。
換句話說,自從媚娘進宮之後,後宮佳麗三千人,再沒人敢為皇上生龍兒了。幽默大師林語堂曾經因此指稱武則天「淨化了皇室的婚姻生活」哩。
廢掉端莊自持的王皇后,另立太宗侍妾武媚娘的作法,在朝中自有爭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前朝重臣多半反對,老臣褚遂良更以天下耳目滔滔、安可掩飾蒙蔽進諫。資治通鑑對這段忠臣死諫,有很精采的敘述:褚遂良說完意見,摘下帽子叩頭至流血,高宗大怒,下令把他引出去。這時武昭儀在簾後偷聽,忍不住恨恨地大聲說:「何不撲殺此獠?!」
果不其然,此後朝中「殺」機頻現:她扼殺女兒,嫁禍王皇后;冊封為後之後,為了鞏固權力,立刻廢太子李忠,陸續撲殺長孫一幫重臣,禍事一直延及宗室、親族,終於為自己塑造了殘暴的形象。
「然而這麼形容武則天,可能並不公平。」雷家驥教授指出:「排除異己的誅殺行動,在專制政治的體系下,是正常的,唐太宗就是個好榜樣,玄武門之變後,他誅殺了親兄弟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全族男系血親,以絕後患,但後世仍然承認他是模範皇帝。」

獨孤紅(左)、孟子義(右)「一代女皇」的二位編劇。(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高宗仁孝,媚娘果斷
從「才人有權術」到「後城宇深」,或許是宮廷鬥爭磨鍊出來的自然結果;從「武氏巧慧」到「即盜威福,施施無憚」的獨大,肇因於高宗的性情和病況。
高宗素稱「仁孝」,這與九歲喪母,後來又長期伴隨極其權威的父親——太宗有關。太宗將立太子,還屢屢擔心他是否「仁弱」。這樣的個性,遇上了果斷剛毅、明媚美麗的武媚,難免依賴。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武后發現高宗命上官儀草詔廢后,新唐書描述媚娘怒氣沖沖、興師問罪,而大唐天子的表現居然是「帝羞縮」。
高宗體弱,有「風眩」之症。新唐書形容他每一病倒,則「政歸房帷,天子拱手矣」,後來乾脆就「殿中垂簾」,武后與之並稱「二聖」,生殺賞罰惟后命是從;到了晚年,高宗身體更壞,就「天下事一付后」了。
弘道元年(西元六八三年)高宗駕崩,他還遺詔表示,有解決不了的軍國大事,都問問皇后的意思。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任育才表示:「歷史上嗣君年幼,太后臨朝的例子不少,但繼立的中宗已經年屆而立,還由母后臨朝,實在是特例!」

獨孤紅(左)、孟子義(右)「一代女皇」的二位編劇。(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日月當空,武曌臨朝
這時候武后已經享受了至少廿五年以上的權力滋味了。她自名武曌,日月當空,頗有欲罷不能之勢。於是中宗旋立旋廢,睿宗始終幽禁,最後終於演出改朝換代的局面。
天授元年,高齡六十六的武曌即帝位,改國號為周,稱聖神皇帝。她並且追周文王為十四代先祖,把武姓七代祖先遷入太廟,唐室李姓太廟降稱「享德廟」,封閉四所,只追祠高祖、太宗、高宗三代,另外還將「皇子」也改姓武。此後她稱制十五年,直到張柬之等密迎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
至此,武媚娘雖然漂亮地完成了「奪權」大業,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她終不能改變男性社會的意識形態——即使中宗已在十五年前改姓「武」,最後還是演出了「復辟事件」,恢復李唐江山。

最右)現場指導正指揮文武百官「上朝」啦!(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兩面評價在人間
武則天以皇后身分輔政廿餘年、太后臨朝五年、稱帝十五年,實際掌政多達四十餘年,她的政績究竟如何?
已故唐史專家傅樂成先生曾經指出,武曌稱帝以後的政績,由於史家對她的成見,有意不予紀錄,以致當時的政治情形和變革,均不能得知其詳,所知道的只是一些官名、地名和服色改易而已。但是他斷言,武曌帝制時代的政治,即使沒有特殊成就,也不會在水準以下,否則廿多年長時期臨朝稱制,早就亂象頻仍,此後的開元盛世也不可能順利出現。
在歷代史家對武后的口誅筆伐聲中,也間或有正面的評論。清代史家趙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記中,除了指出「武后之淫惡極矣」,也稱其「納諫知人,自有不可及者,……主持國是,有大過人者,……而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
納諫知人,以「進士科」考試吸收新進人才,恐怕是武則天正面評價之犖犖大者。但也有許多學者並不同意,他們認為她雖然進用了狄仁傑、姚崇、宋璟等名相,但同時大量引用新人,分散權力,造成官階泛濫,制度紊亂,以至於朝中有「三無坐處」之說,意指宰相多到連坐下辦公的地方都沒有。

武媚娘怎樣對待家族?(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日理萬機,「天」人合一
當時的一些統計數字頗堪玩味:武則天臨朝稱制之中,一共用過七十五個宰相(平均每人三個半月,其中百分之六十被貶殺)、換了卅三個年號(有時一年換三次);她一生親撰或授意侍臣所著的書,在十五種、四百五十六卷以上,包括「孝子傳」、「烈女傳」、「臣軌」、「百僚新誡」……等,如果要給它們取個共同的通俗名稱,大約就是——「怎樣做個好部屬」。這些或多或少反映了她不尋常的支配欲。
武則天還有過人的精力。她日理萬機、容貌不衰,六十九歲那年,掉了的牙齒居然重長新牙,於是改元「長壽」。
她也喜歡給自己許多尊號,比如早期的「天后」、「聖母神皇」;建立新朝之後的「聖神皇帝」;三年後,再改「金輪聖神皇帝」;次年又封「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同年再改成「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未幾,又改成「天冊金輪大聖皇帝」;此後再分別去掉「慈氏」、「越古」等字眼。
就在加封尊號之間,她還大易官名,把中書、門下、尚書……等官職分別喚作「鳳閣」、「鸞台」、「文昌閣」、「麟閣」……等,還稱洛陽為「神都」,建明堂稱「通天宮」、「萬象神宮」,……簡直像個天上人間。

戲裏年輕時候的武媚娘天真無邪,一心深愛童心未泯的太子李治。(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穢亂春宮,有此一說
後人對武后的用人與制度褒貶不一,對她的「愛情生活」,也同樣議論紛紜,莫衷一是。
高宗駕崩的時候,武后高齡六十。在此之前,她並沒有傳出什麼宮闈秘辛。唯一被好事者懷疑的,是頗擅巫術的明崇儼。他與武后身邊的御林軍統領程務挺,分別在戲中成為愛慕武后的同鄉明學文與程南英。
武后五十六歲那年,明崇儼在洛陽被殺。為此武后大怒,由於明道士曾經說過太子李賢不德。她懷疑此案是兒子所做,遂以謀反的名義,將之廢為庶人。一般人於是懷疑武后的過度激動,或與這位道士經常入閣為她作「法事」有關。但沒有任何證據。
她真正的「內廷供奉」,當從薛懷義開始算起。薛懷義本名馮小寶,原在洛陽市上賣藥,後來認識了千金大長公主(高祖第十九女)的侍兒;輾轉被公主介紹給武后,謂「此人有非常材用,可近侍。」

柔弱順命」的媚娘在感業寺出家為尼時,挑水打柴,吃了不少「苦頭」。(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嗜欲之情,人皆有之
此後小寶出入宮闈,為了避人耳目,乃剔度為僧,改名薛懷義,與太平公主夫婿同姓。由於武后縱容,他極度驕恣,還官拜左威衛大將軍、梁國公,宮中無人敢招惹他。
御醫沈南璆,是武后七十二歲那年另結的「新歡」,馮小寶因此怒燒明堂,惹來殺身之禍。
武后最有名的內廷面首——張昌宗、易之兄弟,則是女兒太平公主推薦的。兄弟倆廿啷噹,唐書上形容他們傅粉施朱,穿著錦繡,出入宮中,由於得武后寵幸,後來皆官拜宰相,還主持「控鶴」、「奉宸」集團,其中都是能文善墨、面貌姣好的年輕人。資治通鑑記載了一段大臣朱敬則諫勸則天皇帝節制嗜欲的奏摺,內容十分聳動。
奏摺的大意是:嗜欲之情,人皆有之,陛下已經有薛懷義、張氏兄弟,應該夠了。近來大臣公然在朝廷上推薦兒子皮膚潔白、鬚眉美觀;而史侯祥竟然自薦,說他比薛懷義更偉壯……,他們一心一意想求進內宮做奉宸內供奉,公然在朝廷上如此這般,實在不大好啊!
則天皇帝聽了這番忠言,不但不生氣,只說:「非卿直言,朕不知此!」後來還賞了他幾車錦緞,果然「納諫知人」。
對於這些記載,也曾經有人以年齡來否定其說,(因為薛懷義受寵時,武后已高齡六十三)但史家陳寅恪的說法很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他以為皇帝便有皇帝應具備的禮制,武曌既已稱帝,她所寵幸的幾人,比起唐朝後宮人數,還算少了!

武曌身邊的術士明崇儼、御林軍統領程務挺,在戲中化身武媚青梅竹馬的同鄉:文可治國的明學文(左)、武可安邦的程南英(右)。(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女權運動先驅?
也有人認為這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可謂女權運動的先驅。任育才教授不以為然,「就像有人說劉邦是『平民』皇帝一樣,武則天是女人不錯,劉邦也的確是平民,然而並沒有史料顯示他們曾經為女性、為平民爭權力,他們爭的是自己的權力啊!」
事實上,史籍記載的武則天還不只是穢亂宮闈、亂倫篡國;她不擇手段地奪取政權,甚至被同時代的駱賓王形容為「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駱賓王寫道,武氏「……性非和順、地實微寒……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這就是被後世引為範文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頗能代表當時反對黨對武氏的整體印象。徐敬業乃唐代開國功臣,也是武媚立後時為之主持冊封大典的名將李績之孫(李績原姓徐,有功,賜姓李),他因為不滿武后始終不肯還政而招兵起義,但是起義不到五十天即被削平。徐、駱滿門抄斬,根據新唐書記載,李績之墳,還奉旨被挖開戳屍。

最後一集,武曌登基,潘迎紫化了老妝,你看可像六十六歲的武則天?(鐘永和/故宮/中視提供)
入門見嫉,古稱其毒
由駱賓王的文章中看來,武氏真是個可誅可殺的傢伙。但林語堂先生在他所寫的「武則天傳」中曾經提出質疑,認為該文既是義軍檄文,顯然有反對黨誇大宣傳的意味,尤其「弒君鴆母」之說,至今找不到任何史料根據。
即使如此,在正史新、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中,「一代女皇」仍然是個不折不扣的「殺人魔王」。
新唐書后妃列傳中記載了武氏殺害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情形,其殘忍的程度,較之戲裡的活活打死,猶且過之。她聽說高宗暗地去看了被囚禁的廢后和蕭妃,就立刻派人將她們各打一百板,再斷其四肢、反綁後投入酒缸裡,死後還要鞭屍。——這是武媚娘殺害情敵的方式,果然「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
她對待子女之寡情也非比尋常。她一共為高宗生了四子二女,他們的遭遇分別是:長女安定公主出生不久便遭母親「潛斃」(新唐書)以嫁禍王皇后;長子李弘在廿四歲那年無故暴斃,資治通鑑指出「時人以為天后(指武則天)鴆之也」,說巧不巧,他正好就死在高宗因病想要遜位(後未實現,僅由武后臨朝)的當兒;次子李賢因涉嫌謀反而由太子廢為庶人,貶放巴州,後來又逼令自盡,但通鑑指出這件案子乃「天后使人告其事」,換句話說,也是個冤獄;三子李顯(中宗)才即位不到二個月就被廢黜軟禁;四子李旦雖立為睿宗,但始終軟禁別宮而無權。其中只有太平公主得到寵愛。
對待親生子女猶且如此,其他非親生子女,乃至武姓本家,就更得不到好下場了(見圖表)。
大加殺戮,世以為冤
這些冤鬼名單中,除了賀蘭氏母女死於高宗過度寵愛,武氏兄弟肇因於當年對待媚娘之母楊氏不敬,其他全屬政治因素。
至於其他李姓宗室、前朝功臣,被殺者更是數以百計。到了武后統治後期,她任用酷吏、鼓勵告密,被陷害的朝臣何只千人。此外,在所有被殺的人當中,多數誅連全族,若要統計人數,那真是天文數字了。
歸結來說,正史之中,雖然都將武后列入帝王本紀,但仍不承認她的帝王之名,只稱「太后」或「上」,並以春秋之筆大加撻伐,其中又以舊唐書為甚。
舊唐書指責她身為太后,「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最後還加諸「奸人妒婦」、「牝雞司晨」之詞,甚至指為「夔魖妖孽」。而宋代以後的史家,更以「逆后」、「淫娘」、「暴主」名之。
史籍是史「實」嗎?
正史中,武媚娘扮演的無疑是個反派角色,但官修史書的記載,一定是「史實」嗎?
「當然不見得」,任育才教授表示,所謂的「正史」,只是史料之一,史家的工作就是運用諸多史料,作合理、可靠的解釋。
他說:「中國有所謂的『春秋之筆』,但是每一代的史家之論很難避免當代、或本身的價值觀和道德結構。」
以新、舊唐書為例,宋代歐陽修、宋祁和五代劉煦多取材自唐朝官修實錄。「武則天對唐室來說,是個以太后監國,卻改朝換代的篡國者,當然不可能有好評價」,任育才解釋說,到了宋代之後,武則天篡國亂倫的行徑,就更不能見容於尊儒的道德體系了。
至於正史所詳載的事件本身,似乎也未必可靠。精於唐史研究的李樹桐教授就為新唐書中,武氏入感業寺為尼的記載翻案。他推斷武氏當年根本沒有入寺為尼,後來也不是王皇后為打擊情敵而引她回宮。李教授認為新唐書的記載,只是為了掩飾高宗納父妾的亂倫行為。
盡信書不如無書
雷家驥教授也指出,新、舊唐書上記載相士李淳風、袁天綱所謂「唐三世之後必有女主」的預言,應全屬無稽。「預言、符瑞之說,自秦漢以來,就是君主用來製造篡朝換代或肯定政績的手段」,他認為,像史記中劉邦的赤蛇化身傳說一樣,武則天的預言和她後來稱帝之前,史書記載的「鳳集上陽宮」、「洛水出寶圖」,甚至全國各地皆有「雌雞化雄」的異象,都只是早期史家對政權更替的解釋方法之一,自非「史實」。
史書不可盡信,戲劇又被指稱違背歷史;武媚娘在正史的種種限制、野史的加枝添葉下,面貌顯然更加模糊了。
且看明日電視,竟是誰家天下?
武則天引人好奇的一生究竟如何?
該是像戲裏、小說裏的情節高潮迭起?或是史書裏、實地裏纏精采萬分?抑或二者一樣失實?
「史學家『實』中求實,藝術家『虛』中求實」,歷史學者周樑楷一語點出要旨:歷史工作者爬梳史料,尋找客觀的學術真實;藝術工作者剖析人生,追求人性的普遍真理。有誰聽說過羅貫中筆下的曹操,被人指責偏離史實?
無論如何,武媚娘如今依舊媚力十足,不但君臨八十年代電視收視率,還拉拔了其他傑出女性——包括女兒太平公主、孫媳婦楊玉環,和老前輩西施、後起之秀慈禧,她們都將榮膺三台連續劇當家花旦。
可以想見,只要劇情不是「虛」中又「虛」、無跡可循,觀眾總歸有「戲」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