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是臺灣東部的一個小鄉鎮,也是國內最偏遠的地區之一。當地風景純樸、優美,但發展條件不佳,居民生活清苦。長濱鄉民的活動型態及面臨的問題,可以看成東部地區居民生活情形的縮影。
從臺東市搭公路局直達車到長濱,約二個半小時車程。車上乘客多為當地居民,而當地居民多山地同胞,山地同胞多擅唱,因此車上不斷有人哼哼唱唱,歌聲渾厚動聽且種類繁多,有國語歌、閩南語歌和山地民謠。隨著乘客上下車(直達車停少數幾個要站),歌聲起了又停、停了又起。車上熟人相遇,彼此也以歌聲應和,具有一股粗獷、豪放的韻味。
我們到長濱時,正逢三八婦女節。那天,雨淅瀝瀝地下,海風呼呼地吹。街上行人少見,少數鄉民在家躲風避雨,絕大多數則聚集在各個活動中心慶祝婦女節。他們唱歌、跳舞、玩趣味競賽,十分熱鬧;還用幾個杯子盛酒輪流喝,輪到的人仰頭一飲而盡,有酒助興,氣氛更加熱烈。鄉民熱情地邀請遠道而來的我們參與活動及到家中作客。熱誠、溫暖的「人氣」,與陰冷、淒清的「天氣」,形成強烈對比。
圖2:長濱海邊多岩岸,經海浪沖蝕後,形成嶙峋怪石,景觀特殊。
偏遠中的偏遠
臺東縣長濱鄉東鄰太平洋,西靠海岸山脈,海岸線長,故名「長濱」。臨海的一側是怪石嶙峋,波濤壯闊;靠山的一側則鬱鬱蔥蔥、綠意盎然,景色極佳。
長濱位於臺東縣北端,距花蓮、臺東兩市各九十公里。花東地形多山,又有中央山脈與西部平原相隔,開發較晚,算是臺灣的「偏遠」地區。長濱位於花東兩市中點,更是「前不著村、後不巴店」,因此鄉民自稱居於「偏遠中的偏遠地區」。
海岸和山地間有些許平地,省十一號公路(臺東至花蓮)貫穿其上,這是長濱對外聯繫的唯一通路,農漁產品及民生必需品均經此輸出或輸入。店鋪多開設在公路兩旁,由於商品多賴輸入,加上運費,一般貨品售價比在大都市或西部鄉鎮貴。
長濱尚無市場,街上商店多兼賣魚、肉、蔬果。鄉民對吃不太講究,肉類往往都只是白煮,再切成一塊塊蘸醬油吃;魚則鹽醃後油煎;蔬菜清炒或煮湯,都不甚講求變化與調味。對吃雖不講究,酒卻不可少,沒有下酒菜,他們一樣喝得醺醺然。
當地居民的穿著衣物多由外地運來,加上運費,售價較高,因此居民對穿也無力講究。當地平地山胞的穿著與都市人無異,只是較不講究樣式和流行。傳統山地服飾則只在慶典活動時穿戴。
除少數開店居民住在公路兩旁外,大多數居民聚居在山地,以農為業。農民清晨即起,那時山中霧靄氤氳,朦朧中看層巒疊嶂與山林樹木,寧謐幽美,彷彿置身仙境。
人口較多、地勢較低的山坡幾乎都已鋪有柏油路;但地勢較高處,則仍為黃土路面,每逢下雨就泥濘難行;深山裡還有些地方沒有道路,居民出入都靠步行與攀爬。鄉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他們騎車上山,直到無路前進時,便將車置於道旁,待下山時再騎,不須上鎖,也從未有車失竊。
圖3:吃檳榔是鄉民的嗜好之一,鄉內檳榔樹隨處可見。(歐陽芷汀)
居民多數是山胞
長濱鄉約有居民一萬五千人,70%以上是山胞,絕大多數為阿美族,其次為平埔族。平埔族是最早漢化的山胞種族之一,除膚色、眼睛依稀保有山胞特質外,語言及生活習俗已與平地人無異。
平地人則由各地遷入。他們多是生活不如意,如貧困、家鄉田地遭遇天災、經商失敗……,無以為生,故到人口較少、開發較晚的長濱墾荒。
各族山胞的語言不同,山胞與平地人語言也不同,溝通遂成一大問題。近年來,由於國民教育普及,年輕一代山胞都會說國語,鄉民遂皆以國語溝通。但同族山胞聚在一起仍講山地話,平地人見面也多說閩南語。
和國內其他鄉村一樣,長濱鄉民生活單純、簡樸、人情味濃。而且由於山胞多,山胞天性易於滿足,喜歡及時行樂,影響所及,連平地人也多屬「樂天派」。有錢時,他們會帶著全家大小住旅社、吃館子,直到把錢花光為止;沒錢時,他們也不在意,下海捉魚、上山打獵及摘點野菜,總不致挨餓,頗為悠游自在。
圖4:長濱依山面海,居民充分利用海邊平地,闢成水田。(歐陽芷汀)
檳榔和酒不可缺
鄉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唯有檳榔和酒不可少。長濱人嚼檳榔就和都市人抽煙一樣普遍,熟人相遇也常以檳榔互敬。喝酒更是鄉民最大的「娛樂」,家家戶戶都有大量存酒,隨時備用;生活中幾乎天天不離酒,且不分男女均有好酒量。其中山胞多喝米酒,平地人則常飲啤酒、紹興或高粱酒。長濱人熱誠好客,待客不可無酒;每逢節慶,更是狂歡痛飲。
每天晚上,鄰居、好友幾乎都會聚在一起喝酒、聊天。酒過三巡,談興漸濃,並開始劃拳助興,氣氛十分熱烈。稀鬆平常的事件或動作,藉著酒意講來、聽來或看來,都變得特殊有趣;笑聲震耳之際,生活中的一切煩惱,也全被拋在腦後。
行政上,長濱鄉分成六個村。以長濱村為中心,北有三間、樟原二村,南為竹湖、寧埔二村,西是忠勇村。實際上,居民並不以村為聚居單位,而聚集在一個個「部落」中,每村有二、三個部落。
同族山胞或來自相同地區的移民很自然地聚在一起居住,因此部落內居民不但彼此熟識,且感情非常融洽,有如一個大家庭。部落中以山胞聚居的社區最具特色。
圖1:長濱北部深山中,出產少量紅石灰岩,開採後可做建材。(歐陽芷汀)
「青年之父」很有權威
政府為照顧山胞生活,為他們規畫社區,並提供建屋貸款。社區內柏油路筆直平坦,道路兩旁檳榔樹高聳,家家戶戶屋舍整齊,此外還有廣場及活動中心,供居民休閒活動之用,是很好的居家環境。
各社區自成單位,各有領導人,有的是族裏世襲的「頭目」,有的則為選舉產生的「理事長」。此外,還有十數位幹部,稱為「青年之父」(頭目或理事長為亦為「青年之父」)。
青年之父極具權威,他們所頒行的區內生活規則,居民都奉行不逾。以長濱村的「長光社區」來說,青年之父認為,許多年輕人平時出外工作,難得春節時大家都回家來,應該把握機會好好團聚,故規定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年輕人不准喝醉,違者處以罰款。年輕人果真因此不敢貪杯,父母也會節制他們飲酒。
社區內的各項活動,如節慶時的慶祝大會,也都由青年之父主持,其中最大、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活動,首推豐年祭。
圖2:山上多是黃土路面,居民以摩托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每逢下雨就泥濘難行。圖為雨後山崩,道路中斷,鄉公所派人修復。(歐陽芷汀)
豐年祭有「牽紅線」的活勳
豐年祭在每年稻米收成後舉行,歷時三天。各社區收成時間不相同,豐年祭時間也不同,大抵都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前,青年之父會透過各種方式通知在外工作者,他們也都盡量趕回去參加。
豐年祭期間,山胞都穿起傳統服飾:男性上身赤膊,下著黑短褲,並綁縛一塊五彩繽紛的布條;女生穿白上衣、黑裙,繫五顏六色的腰帶。無論男女,都頭戴冠飾,身上掛滿色彩鮮豔的珠鍊。他們在廣場上圍成圓圈,從下午三點至傍晚,在青年之父帶領下,不停唱歌跳舞,廣場中有米酒和杯子,口乾了就喝酒。
第二天有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牽紅線」活動。未婚男士若看上某位姑娘,只要悄悄告訴青年之父,青年之父就跳舞跳到那姑娘面前,把她拉出來,送到男士身邊,讓他們手牽手跳舞,若雙方都覺得對方不錯,以後便繼續交往。據說豐年祭「牽線」成功——雙方結為夫婦的比率相當高。
圖3:山中的清晨,霧靄氤氳,令人不由得想起「山在虛無飄渺間」的詩句。(歐陽芷汀)
生活清苦,山海通吃
鄉民多以種植水稻和果樹為生。長濱農會總幹事郭金田說:「長濱平地不多,我們把山坡闢成梯田。但是土壤不肥沃,且黏度高,排水不良;並且長濱位處偏僻,與外界相當隔閡,農業知識傳入較慢,農民耕作技術較差,稻米單位面積產量約只為西部平原的七成。」
至於種果樹,臺灣東臨太平洋,夏季颱風來襲,多由東部登陸,長濱往往首當其衝。果樹在山坡上迎風而立,常被吹倒。去年夏天,長濱即將成熟的木瓜,幾乎全被颱風打落,損失不貲。
除了種水稻和果樹外,有少數鄉民在高山上栽植香菇、金針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栽培香菇、金針,需較高的農業技術,故種植者多是由外地來的。他們雖然收入較佳,但高山交通不便,生活物資都靠人力背負上山,香菇與金針收成、曬乾後,也全賴人力背負下山出售,工作辛苦、開銷也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長濱既靠山又靠海,因此鄉民除了務農外,多以捕魚為副業。長濱附近海面,漁產豐富,產虱目魚苗、炸彈魚、飛魚等,尤以虱目魚苗最多。五月魚苗旺季時,鄉民多乘竹筏在近海打撈虱目魚苗,增加不少外快。
圖4:長濱海邊常見的景色:道路平坦筆直,盡頭處是海天一色,兩側為水田。
出生率偏高,家計人員難為
農業社會時,長濱有可供開發的土地,吸引不少移民;民國六十年以後,我國逐漸轉為工商社會,都市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長濱僻處邊陲,缺乏資源,發展困難,年輕人紛紛出外工作。
長濱很多人家,家中只剩下老弱婦孺留守。出外工作者,初時都把錢匯回家,安頓家人生活;待經濟基礎較穩,足以在外安身時,便把家人接出去。長濱是目前臺灣人力外流最嚴重的鄉鎮之一。
雖然如此,長濱人口並未大幅減少。這是由於當地出生率偏高,大部分家庭都育有七、八個小孩。
長濱鄉衛生所家庭計畫推廣員王雪如說:「鄉民認為孩子就是財產,長大後可以出外賺錢,何必要避孕?還有些婦女因先生幾個月才回家一趟,認為若是平時避孕,會有想『做壞事』之嫌,堅持不肯,結果每次先生回來就懷孕,遂綿綿不絕一直生。」
家計人員秉持「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除挨家訪視外,還常舉辦演講或座談會,講解各種避孕方法,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的觀念,藉放映幻燈片、影片及贈送紀念品吸引鄉民參加。紀念品多是香皂、牙膏等實用物品,很受鄉民歡迎,因此每次參加活動者都很踴躍,惟出生率的降低並不顯著。
除衛生所醫療服務站外,全鄉只有二家診所,設備都很簡陋。婦女生產多由助產士或女性長輩接生,難產、意外傷害或重症病患須送到臺東醫治。由於路途遙遠,難免延誤急救時機。長濱的醫療問題,極須解決。
圖5:山間有許多小溪,居民上山走累了,就在溪邊休息片刻。(歐陽芷汀)
著重生活教育
鄉民經濟情況原已不佳,孩子又多、開銷又大,父母因此疲於奔命。一般家庭對子女談不上良好的教養,都是大的拉拔小的、兄姊照顧弟妹,學習環境普遍欠佳。
長濱鄉現有七所國小,除每村各一所外,在三間村山上,還有一所專為高山居民設置的「南溪國小」。
長濱國中是鄉內「最高學府」,位於長濱村,家住較遠或山上的學生,通學不便,可住學校宿舍。國中畢業後,約有三分之一學生繼續升學,多至臺東或花蓮就讀,然後幾乎都留在外面求發展,不再回鄉。
長濱國中校長練錫麟說:「毋庸諱言,鄉下學生學習環境較都市差,家長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及學生的升學意願也較低,因此除少數有心繼續升學的同學外,我們不嚴格要求學生的課業成績,而著重生活教育。」
例如:校方很重視禮貌,老師除以身作則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上外,還特別教導學生應對進退之儀,及搭乘公車應該排隊、衣著要整潔……等。學校有營養午餐,師生一同在教室進食,也藉機培養學生良好的用餐習慣。
圖6:有山胞種植辣椒,收成、曬乾後銷售到外地。(歐陽芷汀)
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家長到校參觀
「我們不只教育學生,也要教育家長。」練校長說:「為提醒家長注重子女教育,瞭解子女在校情形,我們除由老師作家庭訪視外,每學期都舉辦『參觀教學日』活動。」
為了吸引家長到校參觀,長濱國中也和衛生所一樣,採取種種獎勵辦法。各班到校參觀的家長也列入比賽,導師都使出渾身解數,透過家庭訪視邀請家長到校。教學參觀日上午有作業展覽、與導師談話等活動,中午由校方招待午餐,午餐後是座談會。為避免家長飯後離去不參加座談,又特別在會後舉辦摸彩,經費由家長會費及校長的主管特支費支出。
練校長說:「每班總有幾位較重視子女教育的家長,座談時他們會詢問老師子女在校的情形,並提出與教養有關的問題。那些『無所用心』的家長,不知不覺中聽了,多少得到一點啟發,有時也會發表一點意見,學校就達到與家長溝通的目的。因此,以招待午餐及摸彩等方法,吸引家長到校參觀及座談,雖然不太正當和正常,但卻很有效。」長濱國中上學期舉辦的參觀教學日,到校家長達70%以上。
圖7:鄉民在高山上種植的金針。(歐陽芷汀)
忠勇國小為保存古文物盡力
除了負責教育當地子弟外,長濱有些學校還為保存文化資產盡了一份力,忠勇國小就是一例。
忠勇國小校長楊敏村說:「時代不斷進步,一些老舊的用具不免被淘汰。由實用觀點來說,這些東西的確價值不高;但若以歷史眼光來看,這些都是人類生活進化的軌跡,值得保存。」
文物陳列室就在這種想法下成立。潘美惠老師首先捐出老祖母以前穿的罩袍;教導主任王榮華也憑著他在村堛漱H緣,向村民要到一些舊的牛車輪子,及一付相當古老的山胞漁具;還有村民自動送些不用的古舊石磨、水缸或其他古物給學校。最近,忠勇國小更主動勸導村民不要出售忠勇村出土的古物,並設法蒐集陳列起來。
長濱是國內有名的文化遺址。在海岸山脈上,有許多海浪沖蝕而成的洞穴。這些洞穴原本在平地,因地層不斷上升,一排排的海蝕洞便依時間先後分佈在山坡或縱壁上,愈在高處的洞穴,形成年代愈早。民國五十七年間,臺灣大學考古隊前往挖掘,在三間村八仙洞出土了豐富的史前時代遺物,稱為「長濱文化」。
圖1:長濱山谷裏常見的景緻:林木蓊鬱,一片蒼翠。(歐陽芷汀)
全台最古老的文化遺址
台大考古系教授宋文薰說:「臺灣和大陸原本相連,後來冰河溶解,海面上升,才將其分開。根據考證,臺灣史前文化是華南文化的一部分,由西向東分佈,但西部地區開發較早、建設較多,許多遺址已遭破壞,不若東部保持完整。八仙洞發現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最久的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是在台發現年代最早的文物。」
除八仙洞出土的古物外,前年忠勇村(舊名加走彎頭)居民又發現許多形狀特殊的大石頭,經宋教授考證,確認為「麒麟文化」的一部分。
麟麒文化亦是臺灣東岸發現的遺址之一。按其所屬年代先後,東海岸發現的古文化依序為:(一)長濱文化,屬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五千年至一萬五千年;當時尚未有農業,石器多以打擊方法製成,可能做為狩獸及防身之用。(二)麟麒文化,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三千年,除打造的石器外,還有磨製石器及陶器。石器體積龐大,故又稱「巨石文化」。由器物的形式、種類推測,當時已有農業。(三)卑南文化,約存在於兩千多年前,分佈範圍較麟麒文化廣,包括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縱谷。(四)阿美文化,距今約一千年,可能是阿美族山胞祖先的遺物。
宋教授說:「忠勇村雖然與八仙洞距離很近,但尚無證據顯示這兩個文化有關聯。很可能長濱文化早已中斷,這些巨石是另一種外來文化的遺物。」
圖2:山胞社區裏,安靜清潔,屋舍整齊,是很好的居家環境。(歐陽芷汀)
巨石文物多遭變賣或毀損
忠勇村出土的巨石,係居民在自家庭院或高山上偶然挖得。這些「石頭」看來一無用處,居民也不知其歷史價值,只拿來砌圍牆、當坐椅,或因其形狀特殊(有碗狀、環狀、凸字形等)而放在庭院當擺設。
有古物商及美、日遊客聞訊前來收購,居民雖納悶他們為何老遠跑來買「石頭」,但都認為既有生意上門,不必把財神爺往外推,遂以五十元、一百元等極低的單價賣掉不少石器。
去年夏天,宋教授又到忠勇村考古,楊敏村校長在他引導解說下,才知道這些「怪石」竟是三千年前先民的遺物,也才悚然驚覺,已有許多國寶從不知情的鄉民手中流落出去。
在他的召集、呼籲下,忠勇國小老師立刻出動,挨家告訴村民這些石器的價值,並勸導他們不要出售。村民平素對老師極為敬重,勸導效果相當好,有些村民還將石器捐給忠勇國小文物陳列室。
經過忠勇國小老師的勸導,目前村民多已瞭解這些石器價值非凡,不再出售。有人捨不得捐出去,卻又不知如何處理,因此擺在庭院,任其遭風吹雨淋,有些石器已長出青苔,十分可惜。
圖3:長濱冬季多雨,濕漉漉的街道,一點不妨礙小孩的玩興。
期望發展觀光能帶來繁榮
長濱鄉長林元流認為,該鄉有美麗的海岸,及經內政部列為一級古蹟的文化遺址「八仙洞」,深具發展觀光的價值和潛力,希望藉此為長濱帶來繁榮。但目前仍困難重重。
自從古物出土,八仙洞就成為東海岸觀光的一個要站。目前洞內古物已運至台大考古系,由該系師生負責整理,而洞穴卻被人佔住,還建了許多道觀佛堂。鄉公所基於保護文化遺址的政策,一再令佔住人拆遷,佔住人卻置之不理,迄今年餘,這些「違章建築」仍未拆除。
林鄉長希望在八仙洞設立一個博物館,陳列出土的古物,供遊客觀賞。但成立博物館需有龐大的經費,及專家參與研究、整理、製作說明,以長濱本身的人力與財力,實無可能辦到。因此,目前除了等候上級單位協助外,唯有任八仙洞被人佔住、忠勇村出土石器青苔蔓延。
關心文化資產保護的人,也許會為這些古文物如此遭受毀損感到痛心;但當地居民並不在意這些「石頭」如何處理,他們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能多幾條柏油道路?什麼時候對外聯繫的班車可以增多班次?什麼時候會有家較具規模的醫院?什麼時候長濱才會成為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久居之地?
去年二月,行政院核定東部綜合區域開發計畫,目的在促進東部發展,改善花東兩縣居民的生活環境。計畫的項目很多,包括改善交通、治防山洪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發展觀光,長濱有發展觀光的先天優良條件,或許這項計畫的通過與實行,能為它帶來新契機。
圖4:越野單車在長濱十分流行,既是小孩的玩具,也是交通工具。(歐陽芷汀)
圖7:當地一位老婦站在舊宅前,顯得古意盎然。(歐陽芷汀)
圖5:東部地區宗教氣氛濃厚,在長濱深山中也有教堂的十字架豎立。(歐陽芷汀)
圖6:鄉民多已採「鐵牛」耕田,退休後的老牛和主人在街上蹓躂。(歐陽芷汀)
圖8.9:街頭小店兼賣檳榔。(歐陽芷汀)
圖8.9:街頭小店兼賣檳榔。(歐陽芷汀)
圖1:在山間玩耍的小女孩。(歐陽芷汀)
圖2:婦女節時,鄉民聚集在社區的活動中心舉行慶祝會,歌唱同樂。(歐陽芷汀)
圖3:山中一景,遠山矇矓、近樹高聳,寧靜幽美。(歐陽芷汀)
圖4:山谷裏,綠油油的稻田之間有一農舍。
圖5:在高山上的南溪國小,學生提水準備打掃。(歐陽芷汀)
圖6:各學校都供應「營養午餐」,學生每個月只須交三百元,就可享用營養豐富的午餐。(歐陽芷汀)
圖7:長濱國小後的遠山,雲霧繚繞,有如一幅潑墨畫。(歐陽芷汀)
圖1.2:曾出土許多古物,被內政部列為一級古蹟的八仙洞,被人佔住,還建了許多道觀佛堂,嚴重破壞古蹟。(歐陽芷汀)
圖1.2:曾出土許多古物,被內政部列為一級古蹟的八仙洞,被人佔住,還建了許多道觀佛堂,嚴重破壞古蹟。(歐陽芷汀)
圖3:山中多奇花異卉,圖為一種野花。(歐陽芷汀)
圖4.5.8:忠勇村出土的巨石文物,多未得到妥善收存,居民將其置於庭院,任憑風吹雨淋,有的已長滿青苔。(歐陽芷汀)
圖4.5.8:忠勇村出土的巨石文物,多未得到妥善收存,居民將其置於庭院,任憑風吹雨淋,有的已長滿青苔。(歐陽芷汀)
圖6:一小部分忠勇村出土的巨石文物,經台大考古系師生蒐集、整理後,收藏在考古館的標本室。(歐陽芷汀)
圖7:八仙洞出土的石器,有人為打擊製造的痕跡,為台灣發現年代最早的文物,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歐陽芷汀)
圖4.5.8:忠勇村出土的巨石文物,多未得到妥善收存,居民將其置於庭院,任憑風吹雨淋,有的已長滿青苔。(歐陽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