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做藝術變形蟲──葉怡利在淡水竹圍,有塊三千多坪、曾為養雞場的閒置地,在政府協助與規劃下,幾年前在此成立「竹圍工作室」,除了定期舉辦藝術展演活動及交流外,所搭建的鐵皮簡屋,也分租給藝術創作者作為工作室。
葉怡利是竹圍租客之一,得知自己所設計的蘭花器銷售記錄已破一千大關,她雖然高興,但還是很「酷」的回到現實面:「那只是個論件計酬、一件一萬元的案子。」受邀設計的葉怡利很快就設計出三款作品,至於後續的銷量、版權等,她都不再過問。現在,她正趕著完成另一個公共空間裝置藝術標案的設計。
「生活很清苦,只好有什麼標案、補助案都去試,」葉怡利輕描淡寫一句話,卻透露出國內設計者的現況。
三年前才真正投入藝術創作活動,葉怡利極富創造力和爆發力地在各個展場中搏戰,一年中必須參與大、小十多項聯展、個展、比賽等項目。她的作品大多是有機生物、變形蟲與器官、病變等主題,所探討的多是不確定自身價值的自我質問,藉由細菌、昆蟲入侵所產生的各種形變,表達對外來文化及外界事物影響個體的種種適應、不適應現況;而變形的另一層深意,則暗示她未來不可預期的藝術創作潛力。雖然這次花器作品中,看不到葉怡利一貫不規則的前衛風格,而是較樸質優雅的表現,但從凸刺方形、角邊矩形盆、兩個圓融合的設計看來,還是很有現代感。
「我考慮過花器是大量販售的產品,必須讓多數人接受,造型、配色也需符合多數家庭的內部擺設,不應該太凸顯個人風格,」葉怡利表示。
這位六年級前段班的藝術新生代,一直嘗試在創作與工作間取得平衡點,直到去年八月才做了影響一生的重要決定:她辭去上班族身分,專心從事藝術創造。葉怡利租下這間竹圍鐵皮搭建的無隔間水泥屋,光是自行裝潢就花了她生平積蓄的十多萬元,房租雖不貴,每月僅八千元,但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生活還是顯得吃緊。
「這是沒辦法的事,誰教我現在才開始經營自己。身為沒有知名度的藝術家,這種苦,起碼還要等上十年。」國內藝術環境不算豐沃,藝術工作者想要一步登天十分困難,必須從經常參展中確立風格,才有機會受到業界重視,至於能不能成名,就看實力和幸運之神的眷顧了。
葉怡利認為,年輕一代藝術家需要更多展現的舞台,但訊息管道實在分散且宣傳不夠,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大型企劃案,讓藝術家可以盡情發揮,也讓文化與創意真能深入民間,改造社會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