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開工廠做生意嗎?很簡單,只要買一把鑰匙。
這把鑰匙能打開一座經專家規劃、建造的工廠。裡面,機器早已安置妥當,原料也已堆放在倉庫裡;就連生產線上,都坐滿了訓練有素的工人,正等著開工的命令。
當然,這把讓你當上現成老闆的鑰匙並不便宜,通常都要十萬美元以上,更可能貴到千萬美元。但由於「交匙貿易」(Turn key project)能迅速移植生產技術,深受正朝工業化積極邁進的開發中國家歡迎。
我國工業則在經年的發展下,已由「買機器」,晉身「賣工廠」的行列……。
製造機械設備的林老闆,最近在東南亞賣出一座餅乾工廠。據他估計,整廠輸出的價格,是單件機器總值的五倍。
由於人工太貴,黃老闆打算把他的舊傢具廠報廢。恰好國外有位商人願意接手,整廠輸出後,所得價款是廢鐵的兩倍半。
整廠輸出利潤真是誘人!
但如果以為它只是「對國外賣出整套機器設備」而貿然從事的話,很可能會吃不了,兜著走。

上)這座賣到新加坡的水泥廠,是台灣士敏工程累積了數十年經驗的結晶。(張良綱)
嫁妝一牛車
一般而言,願意付出較高代價買「整廠」的人,大都對那種產業不太內行;卻希望工廠到手後,能立刻生產、賺錢。
因此,從事整廠輸出時,必須設身處地為買主包辦一切——先做可行性研究,研判開這樣的工廠有沒有市場?原料的供應,技術、資金的來源有沒有問題?得到肯定的答案後,才做工廠的設計規劃,決定用什麼機器,選擇那一種製造程序;然後開始蓋廠房、製造機械設備,再運送出國、安裝、試車。
機器能動了還不夠,如果他們沒有會操作的工人,還要招兵買馬、傾囊相授;如果他們不知道把產品賣到那裡,還要為他們找銷售據點;甚至產品有了瑕疵、機器出了毛病,賣方都要能隨時出面解決。
對於這種特質,台灣蕙達公司董事長陳光榮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賣整廠就好像嫁女兒一樣,不但要對『親家』瞭若指掌,對女兒也應該善加教養,自己本身更要充滿親情。這是和賣一般商品絕對不同的地方。」
也正因整廠輸出所賣的不只是機器、廠房等硬體設備,還包括軟體——專業知識與技術,既能創造極高的附加價值,又能帶動許多工商業的發展,極符合我國策略性工業的原則,所以已被政府列為今後機械工業發展的重點。
此外,在保護主義高張的今天,各國無不設法減抑消費品進口;對於能幫助該國發展工業、「化消費為生產」的整廠輸出,卻大開方便之門。
「何況整廠輸入需求最大的地區,多在東南亞、中東、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如果能開拓這些市場,還可以減少我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說。

(下)做整廠輸出也有只賣軟體的。這是台灣士敏擔任巴拿馬EECB水泥公司建廠顧問的情形。(張良綱)
女大十八變
其實想發展工業的地方,都需要整廠設備。只不過先進工業國除了能供應本國產業的需要,還能輸往生產技術比較落後的地區。
一九七六年以前,全世界整廠設備的市場,幾乎全由西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與義大利等六國包辦。現在他們雖然仍佔全球輸出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五,但中華民國、韓國、巴西、印度、西班牙、羅馬尼亞等新興工業國,也能分一杯羹了。
以我國為例,廿年前所用的機器,幾乎全是進口的。隨著產業發達,國內機械廠由維修、做零配件,逐漸承製起簡單的機器。最後,只要國內有的產業——小自速食麵、大至水泥、化學廠——都能提供自製率極高的整廠設備。
在做整廠輸出方面,產業界也有許多無心插柳的例子。
去年奪得我國整廠輸出冠軍的台灣士敏工程公司,原先只是台灣水泥公司底下的工程處。幾十年來台泥不斷擴建,工程處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人才,在國內外水泥業因經濟建設而需求日殷的情況下,索性於民國六十二年獨立為工程公司,為業者提供建廠服務。到目前為止,除了台泥的建廠工程,士敏在國內外已經建過十座水泥整廠了。
此外,味全食品的關係企業康全機械公司、永豐餘紙業、台鳳罐頭公司,也都挾著實際的生產經驗與技術,由賣產品,逐漸經營起賣工廠的「副業」。
據統計,去年我國有二○五家廠商從事整廠輸出,共外銷一億七千五百餘萬美元。其中百分之七十八銷往東南亞,中東地區、非洲及南美洲則微乎其微。
「這是因為東南亞有許多事業成功的華僑,基於血緣、地緣和語言的便利,自然成為我們最大的市場,我們在當地也有很高的佔有率」,致力推廣華僑與祖國貿易關係、曾兩次舉辦「海外青年整廠輸出研討會」的僑務委員會第三處處長張鵬解釋。
然而在商言商,「愛用國貨」絕不會是唯一的原因。何況向國內買整廠的,也不全是華僑。

左)地點:永豐餘紙業高雄久堂廠。人物:除左二為中國人,其他都是泰國人。動作:正在學習如何操控右圖的抄紙機。(張良綱)
齊大非偶
「技術移轉有階段性,最進步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不見得適合東南亞那些開發較落後的地區」,經濟部整廠設備輸出策進小組執行秘書周光凱舉例解釋:「像美國的工廠差不多都自動化了,但這麼進步的機器東南亞並不需要。一來因為當地人工便宜,不妨多製造點就業機會;二來太精密的機器,反而會造成維修和操作上的困難。」
除了水準結構,市場規模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美國行銷便利,一個麵包廠可以供應好幾州的居民,但東南亞的商人可能只想買一個家庭式的麵包廠。這樣的工廠美國沒有,但是台灣有。
「其實我國優異的經濟表現,才是最好的宣傳」,周光凱一語道破關鍵所在:「台灣每年外銷兩百多億美元,許多國家都想學習台灣的經濟模式。」
像馬來西亞,新任首相馬哈迪為擺脫英殖民色彩,頒佈了「東望政策」,轉向亞洲工業國尋求所需技術,中韓兩國便是相當受歡迎的對象。目前積極發展民生及中小型外銷導向工業的泰國、印尼,也將我國整廠設備,列為優先輸入的對象;甚至把許多工業發展與建廠資料,主動提供給我國駐外的經貿單位。

動作:正在學習如何操控右圖的抄紙機。(張良綱)
左手打右臉?
然而在「經濟學台灣」的風氣下,我國固然賣了許多整廠設備與技術,卻也丟出了一個「回力棒」——許多產業發現,他們開始遭受更強的競爭;甚至透過轉口貿易,中國大陸也擁有台灣的整廠,開始與我們在國際市場打起對台。
這個現象引起許多人的焦慮與懷疑:我們推動整廠輸出,卻為自己到處培養敵手,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得?
談到這個問題,中鼎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李根馨顯得有點無奈。他認為,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為「除了極少數專利,我們並不是技術唯一的供應者。自己不賣,還是有別人賣」,李根馨說。
像日本、韓國,就是兩個強而有力的競爭者。韓國由於外匯短缺,特別重視金額龐大的整廠輸出。他們在政府有計畫的輔導下,一九八四年輸出金額已達十億六千八百萬美元,並訂下到一九九○年,達到一百億美元的目標。
前兩年經濟不景氣、全球大型整廠輸出的案子減少後,日本也把目標轉向東南亞,和我國搶奪中小型整廠輸出市場。

上)經濟部次長吳梅村(左)與整廠策進小組執行秘書周光凱(右),正在討論重機工程公司籌備的情形。(張良綱)
促進新陳代謝
往另一面看,移轉既有產業的技術,未嘗不是利人利己的做法。
「我們所輸出的,大都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周光凱分析:「過去它們曾為台灣經濟創造輝煌的歷史,現在失去了競爭優勢,勢必要淘汰掉。但我們付了多少學費才建立起的經驗與市場,就這樣白白放棄也太可惜了」,他說:「整廠輸出應該是這些產業最好的出路。」
何況,我們可以把賺來的錢拿去買新的技術,工業不就升級了嗎?
對這個問題,經建會研究委員張秀蓮下了一個還算中肯的結論:「整廠輸出可能對一些產業有威脅,但對國家工業結構的改變,卻是有利的。」
其實只要方法得宜,整廠輸出更能創造長遠的經濟價值。具有承辦技術輸入多年經驗的理律法律事務所表示:如果廠商在簽約時,能多注意保障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則收益將是細水長流、綿綿不絕的。
像目前成為糖界新寵的果醣,發明它的歐洲人把設備、製程通通公諸於世,但發酵用的促媒卻非得向他們買,結果賺得比誰都多。「這才是一等一的做法」,周光凱感慨地表示。

下)沒有對一般大眾的櫃台作業,中國輸出入銀行「看起來」不像銀行。(張良綱)
我愛紅娘
政府為了推動整廠輸出,曾有過成立專業大貿易商、海外租賃公司、機械開發公司、甚至由僑委會物色華商,在東南亞成立國際公司,作為國內機械外銷管道的構想,但都因時機尚未成熟而暫時擱置。
最後,根據行政院核頒的「推動技術輸出方案要點」,由經濟部在七十三年成立了「整廠設備輸出策進小組」,負責策略研究,並協調各相關公、民營機構,如國貿局、工業局、金屬工業發展中心、中國輸出入銀行、機器公會等共同推廣。
從此,策進小組開始積極扮演牽線的「紅娘」。
他們首先登錄國內曾經做過整廠輸出的廠家,依產業類別出了一系列「百科全書」。裡面詳細說明:該項產業如何做整廠輸出,國內有那些廠家可做,以及有那些成功的例子。
「我們還製作了許多錄影帶,放給來拜訪的國外買主看,有興趣才介紹彼此相談」,周光凱如此為業者安排「相親」。
藉著駐外單位的協助,以及主動找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對外貸款的開發計畫,加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日本整廠輸出情報月刊等消息來源,整廠小組每個月大概可以在國際上找到一百個大計畫,也將這些情報提供業者。
遇到兩家廠商同時搶標一個案子時,整廠小組更是悉心調解,以免殺價競爭,誰都得不到好處。
打整體戰
根據整廠小組規定,凡工程設計、設備製造、生產事業以及貿易或租賃機構,都有資格登錄為整廠輸出的廠商,接受政府輔導。
整廠輸出既然是那麼高層次的工業,為什麼大家都可以做呢?
「整廠輸出牽涉的範圍太廣了,幾乎沒有一個單位能從頭到尾事事自己動手。所以需要貿易商、工程公司、生產事業、機械廠以及銀行密切合作,發揮各自的力量」,經濟部次長吳梅村解釋。
像貿易商,可以擔任刺探軍情的哨兵,工程公司可以做為可行性研究及工程設計的參謀,生產事業擔任技術訓練的教官,機械廠成為兵工廠,銀行則是負責籌備糧餉的補給官。
「但我們中國人一向喜歡單打獨鬥,做起整廠輸出就吃虧了」,周光凱認為,我國整廠輸出會輸給韓國及印度,合作度不夠是一大原因。
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整廠小組現正努力建立整廠輸出的中心衛星制,來鞏固廠商間的關係,甚至定期舉辦聯誼會,讓他們自然「結合」。
效果卻不如預期。
「誰都不願當衛星」,新東機械總經理蘇村田指出,中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毛病,在這時照樣不改。
賠本生意怎麼做?
做整廠輸出,「補給」的配合也很重要。
由於整廠輸入地的開發中國家多半外匯缺乏、外債高築,整廠金額又非常龐大,因此,無論對投標金額、付款方式,或利率高低,都得精打細算。
政府為了使業者在技術、設備的輸出上,和外國那些獲得政府經濟支援的廠商,立於同樣的競爭優勢,特別在民國六十八年,成立了中國輸出入銀行,提供長期低利的融資服務。
由於付款期拉長,發生天災、人禍、政變的風險增高,中國輸銀又自七十三年開始,由行政院開發基金,分年提撥新台幣十億元,辦理輸出保險業務。
像三星五金機械公司曾對阿根廷賣出一座螺絲帽工廠,後因發生福克蘭戰役,阿根廷外匯短缺,無法繼續付款。幸好三星五金事先保了險,由中國輸銀先代買主付出餘款,否則就要血本無歸了。委內瑞拉石油跌價、菲律賓發生政變,也都會造成類似情形。
除了這種因國家情況而發生的政治風險,也有純為「賴帳」的信用險。這時,中國輸銀也在調查真相後,先付款給我們的出口商,再到當地聘律師打官司,討回債務。
據中國輸銀表示,去年他們在輸出保險業務上,共賠償了二千多萬元,和收進來的保費剛好相抵。
手裏少張牌
但是輸出業者仍覺金融方面有難以配合的遺憾。
譬如業者過去三年平均要有一百萬美元的實績,才能向銀行申請融資;外匯短缺嚴重的地區,輸銀既不願託收當地銀行的信用狀,也不太敢承保。此外,沒有彈性的利率,使廠商在對外爭取生意時,失去競爭優勢。
「談價錢時,日本業者有利息、投標金兩個籌碼可以靈活運用。像要比利息,就把利息壓低來引誘客戶,總價高一點對方也不在乎。但我們的利率不能動,業者只能殺價錢,這種仗怎麼和別人打呢?」周光凱舉例說明業者的難處。
若探究各國輸出入銀行的背景,則不難發現其作風不同的道理。日本、韓國的輸銀屬於經濟部,較能和經濟政策配合,甚至可以「不惜犧牲」搶生意。而我們的輸銀屬於財政部,穩健保守的做法在國際短兵相接時,確實過於呆板了。
此外,我國工程設計能力尚嫌不足,機械製造能力還未到達先進國家水準,貿易商未能發揮商情中心功能,以及因邦交不廣,出國簽證作業常失去時效等,都是目前極待突破的障礙。
合縱?連橫?
事實上,這些問題不只是整廠輸出才會碰到,而是我國整個工業、經濟、外交都同時面臨的。在沒有辦法立即解決的情況下,有人遂興起與外國合作的想法。
國際合作好處確實不少。
譬如開拓非洲市場時,可以和在當地頗有影響力的法國合作。這樣情報的獲得不但沒有問題,由法國所開的信用狀也較能為我國銀行接受,避免融資時徵信的困擾。
國外大廠也很樂意與我們合作,他們可以將所標到不合生產成本的中小型整廠,轉交給我國承包,自己負責融資與品管。這樣的組合極易以低價格、高品質的方式,打倒其他競爭者。去年一月我國明裕機械與日本川崎重工簽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然而這種做法,不啻為「整廠的OEM」,眼前雖能帶來一時效果,但要保證日後繼續成長,仍得從改善本身體質、以自己的品牌行銷世界著手。
所幸政府最近已擬定財稅金融的獎勵措施。譬如協調國營事業,鼓勵機械廠商研究新產品,如果失敗將全額賠償;規定國營事業採購整廠設備時,國產品比例不得低於百分之四十;並擬設置低利貸款基金、籌設品質保證服務團等。
此外,為直接推動整廠輸出,政府更將組合中鋼、中船、台機三家國營事業,與大同、父盛、中鼎及金屬發展中心四家民營機構,成立一個重機工程顧問公司。希望結合各單位的專長,共同承包整廠建設工程的設計規劃。使國內整廠輸出規模,由目前零星而分散的作業,走向大型而綜合的發展。
現在這些機構和計畫還未開始實行,但我國整廠輸出百分之五十的成長率,能否繼續保持,而不只是一個表面的數字,似乎就看此一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