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是一口氣將《慧心蓮》閱讀完畢,於耳熟能詳的範圍裡,看著作者對最近佛教界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幾乎都談遍了,第一感覺是此書的背後有明眼人指導,才讓事件的發生、一切安排都那麼的平順自然,好像該說的都說了。
在人生道路上有宗教的信仰是必要的,尤其是二十一世紀初經濟不景氣,政治顛覆搞得人心惶惶,找個宗教做依託,能帶給人們一股力量。至於哪種的宗教比較好?端看個人的抉擇。當然,若問我的看法,那麼出家多年,我的答案至今依然是:「能信仰佛教是最吉祥,能學佛是最平安,能行佛所行是最如意。」
學佛是很活潑、很有人性的。有些人在學習的過程,會像書中的杜美心一樣,尋尋覓覓的、跑了許多地方、以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怎知來個翻跟斗、栽了下去!逼得受不了而尋短路。這當中就需要以智慧來判斷,趕緊懸崖勒馬,絕對沒必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書中有些觀點也令我感觸良深。比如說那位金身活佛認為:「世上各行各業,只有出家最容易、也最快速取得成就感。」
什麼叫成就感?穿上僧服、受人禮敬供養嚫金嘛?!非也、非也。一個修行人要有成就,指的是道德的增進、學術的精專、慧學的圓滿。信眾的禮拜哪是成就感?憑什麼人家要對你頂禮?乃是尊敬僧寶而來。自己是否具足了德行、能否接受他人禮敬?均非一朝一夕修行得之。古來大德接受信眾禮拜時,一定是觀想對方在拜佛、而自己只是引禮的功用。又為何需要禮拜?也不過是折伏我慢、找回自性佛。
俗語說:「不義之財不取。」佛門拿人家的錢亦應為人消災。不妨捫心自問,有這個能力嗎?為何紅包的袋子紅色的?代表著眾生血淋淋的辛苦錢財呀,拿了之後若不做些有意義的事,只在個人享受上,是消受不起的。所以原始佛教的精神是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具足之後,就得安心於道上用功,生活簡樸道業興隆。
對於書中主角杜美慧與另一位女居士王慧蓮的出家因緣,我這個沒有經過任何打擊而毅然決然出家的人也有幾句話非說不可: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非將相能為也」。出家是一輩子為追求真理而選擇的生活方式,絕不是「婚姻失敗,有家歸不得,佛門是最後一個救生圈」的情境。正信的佛教所提倡的:「某人發心想出家時,必問其動機如何?」出發點不對、動機不純正是不准出家的。
書中的親情場面,也引起我許多感觸。看到王慧蓮與母親相見的那一刻及其前奏──杜美心的穿針引線時,我的眼淚不爭氣地淌了下來。世間最難能可貴的便是親情,出家對家人來說常常很難接受。因此看到書中的承依法師終於得到家人的諒解、和樂相會,多麼令人欣喜。
反觀自己,也是在七○年代學佛、繼而不顧父母親強烈反對的狀況下出家。我並不是逃避親情、厭離人間,只想將佛法的絕妙好處徹底的探討,告知有緣人。親情的繫縛或多或少影響修道的精進。隔了十年我才與家人聯繫上,所幸也是大家歡喜的場面。
能夠結成眷屬、親屬都是緣,「緣」分善緣、惡緣;彼此尊重、和樂相處是善緣,打罵、冤家聚頭是惡緣。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可是不如意的事卻充斥於每一角落。面對惡緣可以轉化、淨化就是了不起的功夫。
《慧心蓮》的故事,標出許多人的學佛心聲,人物的真假不重要,最近二十五年佛教圈裡所發生的事情,書中都點了出來,這本書幫助讀者輕鬆認識人間佛教,並可多少點出何者是正法、何者是不要碰觸的種種,已經達到了出書的最大功能。原本我也計畫寫些中國大陸佛教發展的情形,現在看到作者已經鋪陳得淋漓盡致,那我可以不傷腦筋了。
p.78
書名:慧心蓮
作者:陳若曦
出版者:九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2月
定價:230元
p.79
佛教發展史上,今天台灣比丘尼的人數、地位、程度都達前所未見之盛,《慧心蓮》中有著深入的描繪。(卜華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