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顯易讀的歷史
就如同他所熱愛的法國設計師馬丁•馬傑拉,辜振豐身為台灣知名時尚作家,卻保持神秘,不愛曝光,甚少出現於流行派對中,在崇拜的讀者心中,他始終是一團迷霧。
辜振豐是東吳大學英文系講師,曾寫過一系列介紹日本文化的書籍,但未能脫穎而出,市場與評論皆反應普通;直至去年三月出版《布爾喬亞》一書創造了驚人銷售量,一舉拿下報紙年度好書的殊榮,辜振豐才成為台灣讀者眼裡的消費書寫名家。
《布爾喬亞》一書的副標是「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從英文字母A到Z,介紹十九世紀歐洲中產階級所建立的各種消費品味,為二十一世紀生活形式索引來處,新鮮而趣味。
在文化研究的包裹下,辜振豐輕而易舉地讓讀者認同消費,從而肯定自己的品味與物慾。但不同於張小虹、朱偉誠等學者的學術風格,辜振豐強調平易近人,他的特色是肯定消費、淺顯易讀、東西方觀點並陳。
辜振豐無意於學術性的書寫,卻為每位設計師找到一個哲學象徵符號,「時尚與時代」、「時尚與道德」、「時尚與性愛」、「時尚與女性主義」......,各類有趣的探討都包裹在令人眼花撩亂的流行符碼糖衣下,偷渡給懶於思考的讀者。
台灣觀點看世界
辜振豐提供可口的文字,是《時尚考》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本書最讓人驚艷之處,卻是編輯群的功力。在出版業強調「後製作先行」、包裝設計更重於實質的時代,總編輯王思迅不管在書籍企劃或執行上,都做出了良好示範。
《時尚考》編輯概念貼近市場,文稿、美術編輯和時尚的歷史相互輝映,呈現出既流行又古典的風格;圖片收集貫穿古今中外,散置在全書各篇章,繽紛又不失秩序感。
近年台灣出版界興起一股以文化研究角度編寫歷史的風潮,內容包括飲食、建築、設計、表演藝術等面向,多元而活潑;為刺激銷售量,也多採圖文並重的呈現方式,作家的重要性降低,成敗的考驗移轉到編輯者身上,如何發掘新議題、新作家、新圖像,控制成本,並兼顧深度與趣味,成為暢銷與否的關鍵。
這類書籍多以台灣史為範疇,反映了多元社會的眾聲喧嘩,《時尚考》所屬書系「發現世界」卻反向操作,用台灣人觀點編寫世界史,在以翻譯書為主流的國內世界史市場中,獨樹一幟,也成功創造出銷售佳績。
然而一味以銷售論英雄,歷史探秘加入消費市場考量,難免落入輕薄化的陷阱。《時尚考》以時尚流行為題,雙重物慾,增加了讀者的興趣,但也加倍點出文化商品化的危機。
閱讀《時尚考》是一種享受。啊!物慾萬歲!
閱讀《時尚考》也是種擔憂。啊!物化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