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知道我以二十年心血建立起的家園到哪裡去了?但我知道我得站起來,我一定、一定要站起來。」
九份二山震爆點附近的受災戶,在殘破的斷垣上,誓言重建家園,也代表了中部地震災區居民不向逆境低頭的精神。然而,重建工作千頭萬緒,房舍再造、經濟來源、子女教育、周遭環境的改變等等,處處挑戰著一個個遭受重擊的家庭,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生命與價值觀。
一年了,重建的工作究竟進行得如何?受災地區居民的生活情形如何?還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需要做的?
車行進入中部災區,路邊處處可見營造業者的大型廣告看板,標榜全新鋼骨建築結構可耐八級強震,而重建中的房屋結構也是大型鋼骨、鋼筋密密麻麻撐起的特殊景觀。
「大家都怕了,結構能加得多強就盡量加強,」時常來往災區的新聞局中部新聞中心司機黃春雄說。
悠悠四季,一年已經過去,九二一的震撼卻仍是台灣人揮之不去的悲痛。根據今年七月份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所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中部災區大地震崩塌地多達兩萬一千多處,依嚴重程度,分A、B、C、D四級。最嚴重的A級地區高達六十七處,其中,南投縣有三十一處,其餘則分佈在台中縣等地。由於地震造成山區土石鬆軟,加上餘震不斷,坍塌地也在陸續增加中。另外,土壤液化的現象也遠及彰化、雲林地區,受災幅員甚廣。
同時,農委會估計,嚴重的土石流危險溪流有三百七十條,危險村落六十五個,危及人口高達九千餘人。分佈地點以南投縣埔里鄉、古坑鄉、魚池鄉、中寮鄉為主,目前政府除在各地興建攔沙壩、蛇籠,也積極協助居民遷村。
九二一災後各地捐款大量湧入,但也只能救急,要協助災區居民站起,還是得從振興災區產業著手。南投、台中是農業、觀光縣,但地震後地力卻復甦緩慢。產業道路毀壞嚴重,影響農作物運送,也增加成本;土壤鬆軟、果樹根部斷裂,水果產量與甜度降低;農民的灌溉、噴藥、採收設備遭掩埋、毀壞,復耕困難。農委會中部農業改良場表示,目前正積極搶修道路、修建灌溉系統、輔導農民復耕。農委會並在各地區農會設立物流與儲存中心,加強作物銷售管道。
在房舍重建方面,經建會七月份剛通過「九十年度國民住宅計劃」,預定辦理一萬一千八百三十五戶,興建地區以地震災區南投、台中等縣為主。至於災民自建部分,地震過後政府就提出貸款優惠方案,但是中央銀行所提出的一千億房屋貸款,因為有擔保品不足不得申貸的門檻限制,截至今年七月底止,只貸出兩百多億元。另外,民眾也抱怨,行庫、信用合作社、農會的貸款門檻與利息都太高。
由於中部山區民眾的房屋建地,許多都是建在林班地上,沒有土地權狀,銀行不願冒險貸款。貸款申請不出來,居民生活困難,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房舍興建困難,住在組合屋的居民也有困境。今年六月副總統呂秀蓮視察災區時,台中縣政府社會局長許傳盛曾做簡報指出,組合屋居住期限是一年,但如今家園重建未完成,勢必繼續住在組合屋內;而當初未住組合屋,而改以領租金方式的人,如今也面臨租金是否繼續發放的問題。
相對於政府受制於制度、法律、規章問題,民間團體的重建工作反而顯得更有效率,如慈濟功德會在多處興建的組合屋與企業界認養的校園復建工程等等,成績斐然。
另一方面,居民也開始自力救濟,如日月潭德化社就在八月份舉辦邵族拜鰻祭;埔里酒廠舉辦紹興酒無限制試喝;霧峰鄉將舉行文化節。各鄉鎮都企圖以更有趣的活動吸引觀光客回籠。

(蔡智本)
本刊在九二一震災週年之際,特別深入災區,以文化重建、觀光業景氣指標、社會結構受創、危險村莊遷村、自然景觀變貌等不同面向上各具代表性的幾個鄉鎮,包括霧峰鄉、日月潭、石岡鄉、埔里鎮、國姓鄉等五處地點做實況報導,讓讀者能感受該地現場狀況。此外,前監察委員王清峰律師所組的「九二一震區受損家園復建服務團」,以少許熱心人士的力量,一年中沿著中部幾條公路深入埔里遷村
九二一之後餘震不斷,中部山區土石鬆軟,時有山崩與土石流發生,常常在餘震或暴雨過後,原本翠綠的山林就多了幾道土黃。接踵而至的土石流更促使部分村莊受到威脅,面臨遷村的命運。南投埔里鎮蜈蚣里是遷村最急迫的地方,其中蜈蚣里所屬的果子林三十餘戶、獅子頭三十戶、九芎社區百來戶、漧溪十幾戶,都必須遷村。
住在果子林的黃先生一家人在九二一地震中安然無恙,但年初二二一餘震卻將山後整片山坡震垮,現在兩層樓的住宅有一半埋在土石中,全家人被迫暫時住到埔里鎮上的組合屋中。屋內的家具幾乎已經搬光,但黃先生還是不時回來看看,對破滅的家園有許多的不捨。
埔里鎮民代表曾潘阿珠協助遷村居民不遺餘力,她指出,目前埔里鎮已經完成果子林河道的緊急疏濬與整治規劃,並將在九芎社區進行蛇籠工程,但危險村莊仍不適合居住,鎮公所打算以易地及徵收的方式協助災民遷村。鄉公所已擇定國有財產局的河川公有地及台糖土地為遷村地點,居民為了避難也都十分樂意遷村。
房屋建地是相同面積以地易地,果園則是以公告地價現值由鄉公所徵收,讓村民拿錢自己去尋覓適合的農地再創事業。
「鎮上的居民原先就比較有錢,現在屋舍重建狀況不錯,也較沒有問題。但遷村戶因土地許多原本屬於林班地,沒有產權,要貸款也比較困難,」曾潘阿珠說。
以地易地很公平,但每戶人家所面臨的狀況各異,還是很難符合每個人的需要。「許多果子林的居民是老人家,即使政府能換給新土地,重建也還要經費,六、七十歲的老農夫要背貸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受災戶黃先生說,政府的美意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得起。
「有人說,危機就是生機,但這一點並不適用於中部災區,」曾潘阿珠說,現在災區資源不夠,申請土地重測要等一、兩個月,災民還得繳四千元費用,雖然地震後有許多捐款湧入,但還是有限,也不是每個人的需要都能滿足,其實最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居民站起來自力更生。
「蜈蚣崙社區報」編輯黃淑薰也說,景氣不好,水果價錢不高,農民冒險前往山坡地採收的農作物賣不到好價錢,要維持生計就更難。她對新聞媒體頗有微詞:「像七夕情人節,電視新聞報導玫瑰花一枝市面價最高三百元,並勸消費者不要購買,卻沒人報導產地一枝才賣三十塊,結果消費者裹足不前,花農連花都賣不掉。」
遷村居民更慘,黃先生務農維生,以種植梅子與檳榔為大宗,雖說果園只被土石流吞噬了一半,但農具遭到掩埋,作物無法採收,現在連生計都困難。
「你問我對未來有麼計劃,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一切就等遷村後再做打算了。現在雖然還有組合屋棲身,但如何維持生計才是最大的問題,以後換了新果園,重頭再來,等回收也要好幾年,」黃先生說。

(蔡智本)
「救災時才發現,平常所用的轎車在山地災區根本就無用武之地,」南投國姓鄉鄉公所秘書李昌連說。
地震之後,三菱汽車所捐贈的一輛四輪傳動車,成為國姓鄉公所前往九份二山災區的必備交通工具。
國姓鄉在九二一地震後,全倒與半倒房屋近四千棟,傷亡人數一百多人,另外尚有二十二個失蹤人口被掩埋於九份二山下,至今無法挖掘出來。
國姓鄉所以在災後特別受到矚目,就是因為境內所轄的九份二山地區被指為地震震央所在,而九份二山巨大的岩層斷裂與滑山現象,也成為九二一地震所遺留下的地理活教材。
一年之後,該地自然景觀隨著地震所造成的環境,形成新的自然生態。
原本暢通的龍南產業道路,已柔腸寸斷,目前山區由農委會水保局開出便道,供施工與考察車輛行駛。然而由於山區土質鬆軟,尚不斷有土石崩落,即使是四輪傳動車,在陡峭鬆軟的懸崖邊行駛,依然讓人膽顫心驚。
九份二山的震爆點目前維持得十分完整,巨大岩壁位移數百公尺,逆向坡附近的房舍幾乎全倒,屋子主人福份大,只輕微受傷。順向坡的農家也十分幸運,滑山現象讓兩棟農舍滑入山谷數千公尺,卻維持得十分完整,沒有人員傷亡。但山谷中的居民就沒有這麼好運了。超過三千萬立方公尺的坍塌土石將原先數百公尺深的山谷填平,有四十一人遭到活埋,目前只挖出十九人,挖掘工作已在去年十一月停止。
「根據國道高速公路的經驗,一百萬立方公尺的坍塌以最先進的機具設備清除,要花三年的時間,九份二山的坍塌高達三千萬立方公尺,再怎麼挖掘也是無能為力了,」李昌連感嘆大自然力量的不可逆。
九份二山逆向坡岩層撕裂開,平行位移數百公尺;順向坡整個岩層外露,難生草木;坍塌地則高達一百八十公頃,並且因山區水流,在填平的谷地形成「韭菜湖」與「澀仔坑湖」兩個堰塞湖。堰塞湖因為無處宣洩,今年五月曾有潰堤之虞。經過水利單位的評估,決定保留這兩個新形成的湖泊,透過疏洪,目前已經沒有潰堤的危險,但水保局仍在湖邊設置水位監測器,密切觀察,並於山下建築攔沙壩,預防土石流。
目前已有日本、大陸、歐洲等地的地理學者至此地考察,咸認深具研究價值,國姓鄉公所也計劃將此地規劃成九份二山九二一地震紀念園區,保持震後的風貌,以盡學術研究與教育功能。
原先平直的產業道路,一路行來,竟隱沒在湖水中,電線桿也在波紋間兀自挺立。萬物芻狗,擋不住自然的力量,然而地震的一年後,九份二山卻有一番新的自然風貌。夏日的山谷,蒲公英種子滿天飛舞,大地正以她的力量恢復生息,人類應該也在她這次的憤怒中有所學習吧。

(薛繼光)
舊名「阿罩霧」的台中縣霧峰鄉,擁有林家花園、台灣電影文化公司、省議會等文化古蹟與名勝,素來有「文化立鄉」的美譽。去年九二一地震使得林家花園及台影幾乎全毀,僅省議會無恙,是中台灣地區的一場文化浩劫,而此地災後的調查與重建也因此被視為中部災區文化復興的重要指標。
走進林家花園下厝,一旁是霧峰林家下厝管理委員會及「阿罩霧文化基金會」的鐵皮屋工作站,其他地方幾乎已經看不出任何古建築的樣貌,只有憑著地上的玄關依稀可辨原建物的位置,而階前紅磚縫隙所長出的新綠,甚至已高及人膝。災後一年,除了部分建物已從地面清除,林家花園尚見不到任何的建設。半倒的廳堂室內壁畫暴露在陽光下,風吹雨打,嚴重褪色,字跡已難以辨認。
林家花園為二級古蹟,是清代林家望族的宅邸,包括頂厝、下厝及萊園三個部分。頂厝尚為私人財產,由文建會協助管理整建;下厝則有原宗族所組成的管理委員會。
根據下厝管理委員會總幹事林邦珍表示,地震中,下厝的五個屋群包括草厝、宮保第、大花廳、二房厝都有百分之六十到全倒的毀損程度,二十八間的部分則安然無恙。
一年來,下厝管理委員會僅將倒塌建物清理分類,並加以儲存,半倒的部分則未動彈,緩慢的速度一再引起學界與輿論的質疑。
「花園是古蹟,不是我們想動就可以動的,古蹟的清理與重建都必須經過審慎評估,文建會已撥出四百萬元的補助,由管理委員會進行全倒建物的清理、保存、與紀錄的工作,至於半倒部分則尚在等待鑑定,不能有任何的動作,」林邦珍解釋,然而他也有牢騷,地震之後林家花園是否重建,學界就有不同意見,雖然管理委員會傾向於將林家花園恢復原貌,但政府抓不出重建的方向與步調,管理委員會也無所適從。
頂厝的部分目前則是傾倒房屋、瓦礫依然維持著劫後的樣貌,清理動作付之闕如,原建物暴露陽光風雨中,二度受損的程度比之下厝更為嚴重。
地震中頂厝的四個屋群——蓉鏡齋、新厝、景薰樓、頤圃,也與下厝相同,有百分之六十到全倒不等的損壞。目前現場只有管理員林萬枝一家人看管現場。林萬枝說,頂厝的擁有人現在都居住他地,政府未有完整的計劃與撥款前,坍塌建物會繼續維持原狀。「看著老屋風吹雨打我也會心疼啊,但古蹟的重建還是『上頭』在做決定,他們沒動作,我也無能為力,」六、七十歲的老者看著古物遭劫有說不出的無奈。
然而對照台灣電影文化公司的景況,林家花園總算還受到各界矚目。
台影為台灣最早的電影製片場,早年紅極一時的電影《西施》、《小鎮春回》等都在此處拍攝。台灣電影工業重心北移後,改為電影文化城,擁有多項遊樂園設施,並存有豐富的影像資料,是中台灣休閒與教育的重要據點。但因經營不善,地震前就已有拖欠員工薪資的情形,省政府要釋放民營的動作還未完成,地震就將台影全部震垮,建物一點都不剩。所幸影片資料沒受到傷害,已移至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台影本身則於今年七月底完全解散。現在走進台影,只遺留在地震中隆起三公尺高的門口,進行整地的工人叮嚀來訪者小心步伐,埋在瓦礫下、原先遊樂設施所設的排水涵洞,已成為處處殺機的致命陷阱。
林家花園待整修,又失去了台影這個重要文化景點,霧峰歷經浩劫,卻也因為地震得了個「活教材」。
光復國中旁、處在車籠埔斷層帶上的鄉立運動場,由於一片平坦中拔起數公尺的地層落差,常被媒體報導,加上光復國中全倒的校舍,教育部預定成立地震博物館。然而這個規劃尚見不到任何實際的整建動作,因有附近居民反對,目前僅將部分地方圍起,保持現場的完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的扎根與重建並非一蹴可幾,然而看著歷史文物在時光的流動及大地的變動中凋零,也讓人興起奮發快步的期待與信念。霧峰鄉公所為重振該地的觀光事業,預計在今年九月底舉辦第一屆的「阿罩霧文化節」,以省議會紀念園區為主軸,盼再度吸引觀光客,帶動當地景氣,讓霧峰再站起來。
「重建霧峰不只要靠霧峰人,觀光客的到來才是災區居民最大的復甦助力,」鄉公所專員林志信如此期待。

(蔡智本)
「現在日月潭的居民都不喜歡將此地稱為『災區』,『災區』的稱謂讓觀光客卻步,此地居民賴以維生的旅遊業也一落千丈,」日月潭觀光飯店「哲園名流會館」企劃行銷經理王淑娟說。
的確如此。夏天的寶島第一名勝日月潭,蟲鳴唧唧,鳥聲啁啾,黃昏的微雨將潭面籠罩得迷迷濛濛,靜謐和平的氣氛沁人心脾。然而過去人聲鼎沸的日月潭今年卻意外地寧靜。原先潮來人往的渡船碼頭只坐著兩位穿著「日月潭老人會」外套的船家,神情落寞。
「碼頭一坐一整天,招攬不到一件生意,與往年相比,業績少掉三分之二以上。唉,生活難過啊,現在即使將平常一趟六千元的船價降到一千五,還不限遊湖時間,也招攬不到客人,」船家抱怨,因為根本沒有遊客。
九二一地震中,日月潭雖有幾家大旅館嚴重受創,日月潭「九龍搶珠」好風水的中心點光華島坍塌一半,但與其他災區相比,已經是受創較輕的地區了,可是觀光客不來,地震後遺症比之其他地區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淑娟說,其實九二一後觀光業曾一度復甦,但六一一餘震又將旅客都給震跑了。日月潭的幾家大飯店,中信、天廬都拆掉重建,由先總統蔣介石行館改裝的涵碧樓也將閉館整修,照理遊客會聚集到哲園來,但哲園七月初卻有過總住房不到十間的紀錄。
「連大旅館都門可羅雀,一般民宿更幾乎是沒生意,」她說。
景氣差,特產商的小米麻糬、小米酒、茶葉等嚴重滯銷,許多業者甚至紛紛倒閉,例如前幾年天天有原住民舞蹈表演的「邵族文化村」就不得不暫停營業。
「舞團養不起舞者,夥伴也就解散回山上老家打獵討生活,現在只有偶而事先預定的大型旅遊團來時,舞團才會召集住在附近的舞者回來表演,」愛跳舞的邵族男孩迪路感傷地說。
其實日月潭的觀光路線在九二一後,除光華島坍塌,其他完全沒有受損,甚至台電為避免水壩潰堤,特意降低日月潭水位,也讓水鳥公園的沙洲浮出水面,蘆葦與水鳥相映成趣,反而更美。但王淑娟埋怨,新聞媒體在報導中部災區土石流與氣象新聞時太過籠統,常常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往往日月潭大晴天,卻因為他處下雨也跟著遭殃。
「日月潭是國家級觀光區,如有山崩阻斷交通,公路局都會很快排除,雖說地震土石鬆軟容易坍塌,但往年中潭公路坍塌也時有所聞,觀光人潮卻不受影響,」她期待,大家對日月潭重拾信心。「到底這裡是台灣最美的一顆珍珠呢,」她說。

九份二山農舍的斷垣上,主人寫著他重新再起的決心。(薛繼光)
台中縣石岡鄉在九二一地震中死傷慘重,房屋全倒、半倒共二千多戶,未達法定房屋倒塌標準的受損房屋更是無法估計。這個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客家傳統聚落,因為多是「土角厝」的老建築,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礫中的居民,死傷高達兩百多人。
大地震一年後,踏入石岡鄉,除了到處可見因房屋拆除後所遺留下的空地,將原先緊密的屋群空得凹凹凸凸,重建中的房子則以巨大的鋼骨結構撐起居民對地震的恐懼。
石岡著名的老街正好位於地震斷層帶上,道路嚴重隆起、傾斜,到處崎嶇不平。然而很幸運的,老街上一些珍貴的建築,如木造穀倉、碾米廠、日據時代所建的消防局等,並未受到波及,僅石岡老火車月台隆起二、三公尺,整個地形嚴重扭曲,而因為設立地震景點的研議尚未定案,目前尚保存地震後的原貌。
傳統建築未曾傾垮,是懷舊的石岡人深感慶幸之處,然而災難發生的一年後,傳統社會結構受到嚴重衝擊的隱憂卻一一浮現,其中尤以老聚落土牛村所受影響最大。
土牛村居民多姓劉,清朝乾隆年間從廣東遷來此地,已有數百年歷史。近年來由於農村年輕人口外流,村里居民以務農的老年人居多,但仍維持傳統五、六戶群居伙房(祖厝)、土地共有的方式,每年祭祖由各房輪流。地震之後,伙房全垮,附近老農舍建築也多倒塌。一年前還雞犬相聞的桃花源,如今卻變得十分低迷蕭條。
過午時分,天空已經烏雲密佈,幾個老者聚在土地公廟聊天,但卻不見往昔的興致勃勃。單身的劉先生,今年已六十五歲,身體又不好,晚景十分淒涼。地震前,在人際關係緊密的土牛,因為鄰居、親戚每天的噓寒問暖,日子倒也快樂,如今卻連這麼一點生活的溫暖也不復見。
「地震把村子震垮了,以前的厝邊隔壁不是搬到鎮上去租住在較堅固的房屋中,不然就由外地的小孩接走。全散了,以前的好朋友全散了,」劉先生在暴雨中語帶哽咽。
他的木造房屋也在九二一時全垮,但由於土地為宗族共有,無法貸款重建。現在他住在政府提供的貨櫃屋中,冬冷夏熱,僅兩坪大的空間,燒飯在外面搭棚子。但以近日的雨勢,單薄的塑膠棚根本遮不住。劉先生無依無靠,原先靠親戚、鄰居接濟的他,現在連搭一棟鐵皮屋都是奢侈的夢。
「目前住在貨櫃屋中的居民共有五戶,」由民間義工組成的「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工作人員黃冠博說,這五戶人家全在等待伙房重建,其他受災居民則多已遷離本地。
由於劉家伙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資產,目前由文建會規劃重建。「原先我們以為地震後的家園再造會為老化的農村結構再注活力、凝聚宗族力量,但沒想到,大宗族土地產權的問題太過複雜,人多意見又分歧,許多已經遷居外地的成員也在此刻回來分家產,讓伙房重建困難重重,」黃冠博說。
地震不只震垮凝聚土牛人精神團結象徵的伙房,也讓社會結構分崩離析,災難重建,不只是房屋、建築的硬體問題,人心人情的復原更為迫切。

九份二山的滑山現象將幾百公尺深的山谷整個填平,一年後更形成堰塞湖的新自然景觀。圖左為地震前的九份二山。(國姓鄉公所提供)(國姓鄉公所提供)

九份二山的滑山現象將幾百公尺深的山谷整個填平,一年後更形成堰塞湖的新自然景觀。圖左為地震前的九份二山。(國姓鄉公所提供)(國姓鄉公所提供)

霧峰林家花園的整建被視為中部文化復興的一大指標,但一年後,頂厝部分(左)仍維持地震後的原貌,下厝(右)也只完成倒塌建物的清除與整理,重建速度緩慢。(薛繼光)

霧峰林家花園的整建被視為中部文化復興的一大指標,但一年後,頂厝部分(左)仍維持地震後的原貌,下厝(右)也只完成倒塌建物的清除與整理,重建速度緩慢。(薛繼光)

沒到過阿里山、日月潭,等於沒到過台灣」,日月潭好山好水依舊,但九二一後,觀光業卻受震災影響一蹶不振,十分可惜。(薛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