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社會的線型生命歷程中,一般人在職場中的發展就像一條坎坷向前的單行道,多數人在攀上事業高點後,還來不及盡情揮灑,就踩到了「屆齡」的紅線,然後就像裝配線上的物品,被粗魯地推向下一個預設的人生階段──退休,沒有回頭的餘地。
現在可不同了。當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以及知識經濟時代對統整能力及經驗的倚賴等等因子催化下,過去以「年齡」作為職場進出標準的傳統思維,已面臨徹底解放。一旦職場的年齡歧視與所謂的「銀色天花板」被打破,今天的「退休」觀念,在未來也將,退休。
乘搭著台鐵於2005年底首度引進的傾斜式火車「太魯閣號」,穿過台北盆地和蘭陽平原,不過2小時,便抵達擁有6成客家居民的純樸小鎮──花蓮鳳林。
「哇!好輕的紙黏土喔∼」、「我的金錢樹是心型的∼」、「胡老師,我的雕刻蝴蝶站不起來ㄟ∼」此起彼落的童言童語,從離火車站不到5分鐘距離的長老教會內傳出。站在台上滔滔不絕解說著雕塑原理的,是今年58歲,身兼教書、顧問等多職的藝術工作者胡玲瑜。
帶領北市國小美術資優班教師組成的團隊,將藝術種子義務播散到東台灣鄉鎮,只是她「組合式工作」的一環。回到台北,胡玲瑜的「正職」工作,包括美術資優班顧問、大學兼課講師,以及一週6天、月入近10萬元的社會藝術教育者。

挾雷霆萬鈞之勢進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將以無比的活力和旺盛的企圖心,改寫百年來的「退休」定義。圖為今年58歲的藝術工作者胡玲瑜。
世代特質
胡玲瑜是愛爾蘭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以「組織與個人的關係」和「未來工作型態」新觀念聞名於世)口中「組合式工作」的趨勢代表,也是熟齡工作者的最佳實例。
年近耳順的胡玲瑜是所謂的「嬰兒潮世代」(指出生於1946∼1964年代者)。他們生長在戰後凋弊但充滿昂揚鬥志的環境裡,之後長達一甲子的和平繁榮,讓他們自信滿滿、荷包豐實;他們不僅目睹種種社會變革的過程,更往往是變革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這一群叛逆卻懷抱堅強信念的理想主義者,對自己關心的議題和主張都勇於爭取、努力實踐,無論是追求民主解嚴,還是為女權走上街頭;如今社會趨向平穩,擺在眼前的卻是自己即將退出時代舞台的無奈事實。對此,他們再次顯露勇於突破的特質,絕不讓傳統規範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反倒用行動逼使社會重新定義「老年」和「工作」的關係。
除了嬰兒潮的世代特質外,加速「老•不休」現象的因子,更在新世紀增生中。

熟齡者辛勤一生,應該安享餘生,但太早退休,又容易產生「我已無用」的心理壓力。如何為熟齡者開拓適合他們的新職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乘數因子1:老健時代的祝福與詛咒
大家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那個坐在咖啡館內的陌生人,外表看起來像50歲,實際上卻已年過七旬了。2004年,美國老布希總統以高空跳傘為自己歡度80歲生日;去年,73歲的捷安特老闆劉金標則以單車環島,來表達對台灣的熱愛。現代人因老化導致的身心退化已大為緩和,美國研究人員甚至提出老化本身是可逆轉、「治癒」的主張。
老健的關鍵,在於不服老的心態,以及順應這種心態而發展出來的醫療科技。除了人工關節、電子耳和電波拉皮外,科學家還著手研究能夠逆轉細胞老化過程的「全身體」療法,企圖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與體細胞DNA結合,長出新生系統。雖然目前尚在動物實驗階段,但誰都無法否認,大規模的「健康長壽」世代已經成形,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遭,它帶來福祉無限,但挑戰也同樣艱鉅。
「只要健康許可,以後大家必須工作到75歲!」這是被尊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下一個社會》中的鄭重指陳。別忘了,在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訂出65歲為「退休年齡」的1880年代,當時一般人平均壽命不到45歲。若以此為標準,現在平均壽命77.9歲的台灣人,至少要奮鬥到115歲,才有資格卸下工作重擔!
這不是異想天開,不少西方社經學者已指出,在這樣的現實下,不論自願或非自願,許多人將永不退休,一直工作到生命終點;他們會跳槽轉業、進修充電、在全職與自由工作間來回轉換,並且不斷地學習與貢獻。
事實上,越來越多知名人士早已加入這個行列,在遠超過退休年齡之後仍然持續研究、發表著作、管理眾人。例如美國自由經濟理論巨擘傅立曼(94歲去世)、80歲才卸下美國聯準會主席艱鉅重擔的葛林斯潘,年過八旬仍在美國與海峽兩岸間穿梭講學的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等;至於彼得•杜拉克本人更是身體力行,在95歲高齡逝世前,還全球跑透透四處演講。

每天清晨4時準時上工的83歲花蓮鳳林山蘇產銷班周班長(左);國際宣傳上身經百戰的新聞局資深主管們(中);84歲仍撰述不輟的媒體人黃天才(右),他們都老當益壯,在職場上持續發光發熱。
乘數因子2:企業人才「退輔會」
老健時代大大延長了人類可堪工作的年限;另一方面,少子化所造成的勞動力空洞化危機正在醞釀(2007年,台灣育齡婦女生育率為1.1,意即每位女性一生平均生育1.1個孩子,為全世界最低)。兩種趨勢合流,更顯得老健族的可貴,可惜國內企業界對此仍少有認識。
雖然政府用補貼方式鼓勵業者錄用中高齡求職者(企業每雇用一位,政府每月補貼最高一萬元,以一年為上限),可是一般藍領職工若超過40歲,要應徵工作即難上加難。
「就算工作難度和經驗需求極高的廠長職位,也多半限定在50歲以下,」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表示,企業對於「年輕人低薪耐操又聽話」的工業時代迷思仍根深柢固,熟齡職場也因此遲遲無法成型。
「老者棄之不用,反倒成為社會負擔;年輕人又在尚未培養成熟時倉促上陣,這是雙重的人力耗損,」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理事長蕭忠漢無奈指出。
「10年後,少子化加上嬰兒潮世代大量退休,雙面夾擊下,企業在人力資源上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黃河明也提出警訊。
為了因應可預見的人才空窗,有些具國際觀及前瞻性的企業已經開始反向操作,積極儲備人才「退輔會」。
以龍頭鋼鐵廠中鋼公司為例,目前千名員工平均年齡已達48.3歲,當年投入10大建設、擁有一身本領的大量幹才,如今陸續屆齡退休;預計再過兩年,民國100年時,中鋼約有1,200名員工退休,100∼106年更進入4,000人的退休潮高峰期。為了避免青黃不接、組織斷層造成戰力減損,中鋼於去年底開始建立退休人力庫,目前納入的資料筆數約有300∼400筆,希望日後能經由「兼差、候傳」等方式來善用退休員工的豐富經驗。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用在企業經營上也很貼切,」黃河明指出,台灣「經營之神」台塑王永慶年逾90,長榮海運總裁張榮發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年約80歲上下,都還在職場中貢獻己力。老而彌堅當然不是老闆的專利,中堅級資深幹部一樣是公司的珍貴資產。
最重要的是,嬰兒潮世代的熟齡工作者和上一世代已經大大不同了,過去中高齡工作者多是教育程度低,從事勞力密集、低技術等相關工作,但現在的熟齡工作者不乏高學歷份子,如何利用其經驗和智慧將是非常重要的。

「退休」不再是生命好戲下場後的尾聲,而是一段讓人們重新思考、重整旗鼓的時期,藉由自身的經驗與才智,再創全新生活。
乘數因子3:別把國家吃垮了!
企業開始感受「善用退休人才」的內部需求,而來自國家總體經濟的壓力,則要求國民充分發揮生產力,越晚退休越好。
以2006年台灣人平均壽命77.9歲為基準,如果從25歲投入職場,到60歲屆齡退出,一生只有35年在工作,其餘四十多年的漫長歲月算是非勞動人口,必須仰賴他人撫養。倘若整個社會的人口持續增加,永遠有源源不絕的年輕人補上勞動缺口並且乖乖工作納稅,這種模式才能運作。可惜,過去社經學者擔心的「人口炸彈」──嬰兒出生率高漲──並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卻是即將淹沒整個社會的「老年潮」。
再以日本為例,2007年其「老化指數」(65歲以上人口除以14歲以下人口)高達150%,亦即平均每1.5名老人只能「分配」到1名青少年;以這樣的人口結構,要負擔沈重的退休年金並帶動經濟動能持續運轉,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而台灣目前雖仍以青壯人口居多,平均每8.3名年輕人養一個老人),但若出生率不能提高,20年後將成為每3.6名年輕人養一名老人,沈重的壓力終將使得年輕人憤恨不平,世代衝突一觸即發。
台灣老化程度比日本輕微,但中高齡者留在職場的情況卻不樂觀。據2006年主計處調查顯示,台灣45至64歲的勞動參與率約55%,比日本的75%、美國的72%都差距甚遠。如果不儘快做出改革,未來為了養活大量的非勞動力人口,勢必導致政府提高稅賦或是採取低度福利,並拖緩經濟成長力道。
不僅如此,當日、美、英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會員國已正視此一問題,並從提高法定的退休年金領取年齡、加強中高齡職能訓練、強化就業媒合、鼓勵員工做好健康管理等各層面積極推動「高齡僱用」時,台灣卻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甚至反其道而行──不管政府或民間,都動輒祭出「優退」方式以裁減人力,使「未老先退」的問題更形嚴重。
根據勞委會委託國立中正大學所做的調查顯示,1999到2004年,我國的平均實際退休年齡,男性為61.8歲,女性為61.4歲。同一項數字,日本為69.3歲66.1歲、南韓為70.0歲66.9歲,再次驗證台灣中高齡人力的閒置與浪費。
「和國際相較,台灣的勞動力的確是過早退離職場,應該有大幅提高的空間,」行政院勞委會綜合規劃處編審王雅芬表示,政府已在2006年通過修正案,將公務人員任滿25年並年滿50歲即可退休、領取月退俸的條件,改為逐步實施「85制」(年資加年齡必須大於85);同時計劃將一般勞工的強制退休年齡,從現在的60歲延後到65歲。
在企業方面,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勞委會「因應高齡社會就業政策白皮書」計劃主持的周玟琪則建議,未來職場應該主動「體貼」老人,譬如將公司的職務重新設計(從總經理改聘為資深顧問),提供適當的工作配備(如放大電腦螢幕、可調整音量和按鍵大小的電話等)等,使資深員工感受到尊重。

每天清晨4時準時上工的83歲花蓮鳳林山蘇產銷班周班長(左);國際宣傳上身經百戰的新聞局資深主管們(中);84歲仍撰述不輟的媒體人黃天才(右),他們都老當益壯,在職場上持續發光發熱。
乘數因子4:養不起的未來
葛林斯潘在2006年出版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一書中,提到「世界要退休了,但我們的錢夠嗎?」,一語道破戰後嬰兒潮世代全面撤出職場後,造成的退休海嘯將極度衝擊各工業國家,從國家財政、總體經濟、企業經營到家庭與個人,無一倖免,「養不起的未來」絕非危言聳聽,而是迫在眉睫的危機。
根據英國保誠人壽委託尼爾森市場調查公司所進行的「退休規劃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心目中的理想退休年齡是57歲,41%的民眾認為退休要靠自己,養兒不一定能防老。另有逾半數民眾坦承,自己每月奉養父母的金額不到1萬元,年長者若想過好一點的生活,恐怕得仰賴及早投資理財,否則就得「打死不退」,繼續留在職場上打拚。
台大財金系教授、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邱顯比分析,國人平均把自己的退休基金目標訂在400至500萬元間,顯然是嚴重低估了老年經濟負擔的嚴峻程度。
以過去20年平均通膨水準約2%估算,20年後物價將漲成現在的1.5倍,屆時每月需6萬元,才能享受和目前4萬元等值的生活水準;若退休後還有20年餘命,則最保守金額至少要有1,440萬元;如再計入醫療照護需求,約需2,000萬元。
看了這個令人咋舌的數字,再想想5%以上的高通膨時代正來勢洶洶。你,還敢輕言退休嗎?

年過六旬,半路出家,從塑膠業、成衣業再跨入酪農領域的「四方牧場」主人蔡南說,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退休」兩字。

兩位銀髮族宋耀宗(右)與胡永錦放下過往輝煌的頭銜,穿著「活力」工作服,一絲不苟地保養客戶的鞋子,也找到人生第二個理想。

每天清晨4時準時上工的83歲花蓮鳳林山蘇產銷班周班長(左);國際宣傳上身經百戰的新聞局資深主管們(中);84歲仍撰述不輟的媒體人黃天才(右),他們都老當益壯,在職場上持續發光發熱。

許多熟齡工作者未來將切入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職種,並由此帶出一種跨越行業、具備「混種優勢」的觀點,其價值會不斷提升。

各國中高齡勞動參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