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Q(智力商數)橫行世界近一世紀後,在九○年代被EQ(情緒商數)迎頭趕上。隨著大腦的秘密檔案逐一揭開,我們了解大腦蘊藏的心智能量如汪洋般遼闊,既可表情達意,又可以抽象思考,還可以彩繪出從未親眼目睹的一抹銀河。
情緒商數所以風靡全球,在於傳統的智力商數有其侷限,它只能測量出語文、邏輯、空間三種智能;情緒商數因此納入了內省和人際兩種智能。然而,IQ、EQ真能涵蓋大腦所有智能嗎?那些對音樂特別敏銳,肢體柔軟、舞姿曼妙的人,以及擁有更多待發掘的特殊智能的人,又該到哪裡尋找知音?
問題也許就出在,想用一種尺度或標準來衡量大腦的智能,終究「有時而盡」!
自現代神經科學在十九世紀誕生後,不少生理學家就試圖從大腦的重量、構造和遺傳基因,找出大腦與心智關聯的鑰匙,截至目前,仍無法解答所有奧秘。但科學家已知,掌控大腦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約有十兆個,而一個神經元的末梢可以形成成百上千的突觸連結,以接收四面八方的訊息;這種如同一部龐大「數據機」的結構,正顯示出大腦具備某種可塑性,複雜豐富的環境、多元的刺激和學習都會強化神經元的連結,也就是說,適當的訓練確實可以強化大腦的功能。
既然每個人都有一顆可以創造的、獨一無二的大腦,大腦潛能將發揮到什麼極限,完全看我們怎麼活化它,激發它。
IQ、EQ也許尚未過時,但是典範已有移轉的跡象,談教育,現在流行的是創造、創新、創意。但為什麼此時此刻的台灣,需要創造力教育?如果創造力真的可以靠後天培養,那麼我們該怎麼透過教育幫大腦充電,讓學生的腦袋靈光一現呢?
二月上旬,二百多位來自高雄的中小學校長擠爆了教育部的五樓大禮堂,他們特地北上參觀今年教育界的盛會──在台北士林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的創造力教育博覽會。
記者會上,這群教育界前輩像小學生一樣,跟著紙飛機專家卓志賢老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以一張綠色A4紙摺出一架協和客機;當兩百多雙手將紙飛機向空中射出,正象徵台灣校園創造力就此展翅高飛的企圖心。
「大家都知道創造力很重要,但創造力教育該如何進行?」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說,創造力教育博覽會就是「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施行兩年以來,台灣學子「頭腦發光」的成果驗收會。

繽紛萬花筒
第一屆創造力教育博覽會共有一百多所大專院校參與,現場設置了二百一十個創意互動攤位。才落成的科學教育館在三天展期中湧進了五萬人,大小朋友親自體驗各種大小型創意競賽、發明作品、城鄉學子創意交流體驗營,以及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等動態、靜態活動。
高雄市教育局以《創意新高雄,活力四射》為參展主題,在現場架起一輛小型起重機,兩名身穿工作服的人員示範貨櫃起降,讓民眾身歷其境地感受港都高雄的貨櫃文化;高雄市明正國小則提供一千份蘭嶼達悟族拼版舟素材,讓現場小朋友自己做出紅色獨木舟。
雲林虎尾科技大學飛機工程系六名學生組成的「地球防衛小組」,勇奪全國創意競賽第一名。身為穿梭在道路上的機車小遊俠,他們從生活經驗出發,體認到機車族常飽受汽車遠光燈照射,無法清楚辨認前方路況之苦,想到在機車上加裝遠光警示燈、提示燈和方向燈回復器的設計,除了可提醒後方駕駛人關遠光燈,遇到前面車輛倒車時還會發出警示聲,回復器則在機車轉彎直行後,方向燈會自動熄滅。三項設計全由一個電腦晶片控制,材料成本不到一千元,實用性高,因此脫穎而出,得到三萬元獎金。

多元智能要靠多元環境與多元方法培育,從動手實作體驗火箭射程,用眼睛看恐龍化石、用手觸摸動物模型的材質,創意從生活出發,也回歸生活。(上圖邱瑞金攝)
腦力大激盪
而博覽會中最受矚目、精采可期的,就是共一百三十四隊高中職報名、最後有二十三隊進入決賽的「智慧鐵人競賽」,一群二八年華的高中生在此磨體力、比腦力、拚創意。預賽第一名的新竹實驗中學取名為「失敗的一隊」,借自電影《蜘蛛人》「SPIDERMAN」的中文譯音,令人莞爾。
鐵人競賽的遊戲規則,是參賽者必須先通過十六道遊戲關卡,這些涵蓋語文、自然科學、歷史地理的題目,都是台灣大學土木系副教授劉格非與多位研究生絞盡腦汁想出來的,如「七色彩虹」要比賽者在奶茶、烈酒、葡萄酒、水等七種飲料中,調出三層不同顏色的飲料;「芝麻開門」則要在瓶口、高度不同的玻璃杯中盛水,藉著玻璃杯中不同水位敲出最接近電腦發出的合成音調;「鐵人旅行社」則要求學生規劃出三天兩夜的大陸歷史名勝旅遊行程。
參賽者每過一關就可獲得數千元的虛擬貨幣,接著進入虛擬商店購買所需材料,製作出當天公佈的比賽題目──主題樂園模型,樂園中至少要有三項遊樂設施,並設計一張介紹海報。參賽者不能離開比賽場地,必須在七十二小時內完成作品,是一場耐力、團隊精神、實作能力的大考驗,最後二十萬元獎金由六名北一女中學生組成的「Missa Brevis(隊名取自一首義大利合唱曲)」抱走。
幾位女生打造出一座小精靈魔幻樂園,樂園中有噴水池、蘑菇村、空中纜車等,色彩炫麗,而材料全是保麗龍和吃便當剩下的竹筷子,再用各色噴漆漆成金屬材質的質感;她們並運用重力加速度的原理,讓代表月亮的「大圓」向上運動三十公分、向前運動一百公分,由於設計突出,又能運用所學,因此贏得評審青睞。

從東西方智者留下的諸多創造發明遺產,也許可以一窺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不論是中國宋代《天工開物》或義大利天才達文西,不外以大自然為師,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一場國力競賽
創造力教育博覽會在台灣是首次舉行,但創造力一詞並不新鮮,在美國發展已有半世紀歷史。
一九五七年,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震驚美國朝野。有些教育界人士認為,蘇聯在太空科技上的成功,代表美國教育的失敗,社會的焦點轉向提倡新的教學方法、修訂新課程、從事創造思考研究、才能教育的發展等。翌年,美國政府通過「國防教育法案」,召開全國科學才能與培養會議,設立獎助學金,讓有特殊才能、經濟弱勢的學生有機會發展潛能。
此後,有關智能與創造力的研究大量出爐。一九七○年代,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智能結構模式,他認為智能的運作過程,好比一個有長、寬、高三面向的立方體,第一個面向是認知、記憶、擴散性思考、聚歛性思考、評估等五個變項;第二個面向則是從看、聽、語言、符號和行為上得到訊息。最後,依據前述變項,只要看到「男」、「女」這個名詞,有些人可以分析出男人、女人屬於人類的一種「分類」關係,有些人可以知道他們所處的社會「系統」,有些人會「轉換」成其他資訊,有些人則可以進一步看出其中「意涵」。吉爾福特以此說明智能的多元性,衍生的可能性高達一百八十種。
一九八○年代,哈佛大學教授嘉納進行的人類潛能研究,導引出「哈佛零方案」的創立。這個方案結合了人文與科學兩個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始針對理解、創造力、問題解決、科學、藝術與日常生活中的推理能力進行研究。爾後,嘉納提出「多元智能論」,他認為語文、邏輯、空間、肢體、音樂、人際關係、內省能力等七種智能是人類用來學習、解決問題,以及創造的工具。
但這七種智能就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智能嗎?連嘉納自己都不敢下結論,一九九九年他加入了自然觀察的智能,例如像達爾文這種喜歡探索大自然、可以分辨不同種類動植物的人,就具有這樣的智能。爾後,他又討論到第九種智能──存在智能,也就是關懷宇宙無窮生命及生命存在意義的智能,如哲學家、宗教人物等。
嘉納的用心良苦在於,他刻意使用「智能」(intelligence) 一詞代替以往被視為「才能」(talent) 的能力,以打破傳統對智能的刻板印象與認定標準,更點出智能的多元性。

從東西方智者留下的諸多創造發明遺產,也許可以一窺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不論是中國宋代《天工開物》或義大利天才達文西,不外以大自然為師,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創造力是投資
美國的創造力教育是一項產官學界合作的大工程。
例如,打造兒童夢幻世界的迪士尼公司就成立了「迪士尼學習伙伴」計劃,支持老師的創意教學。自一九八九年起,迪士尼每年花費八百萬美元舉辦《美國教師獎》,並和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合作製作《創意教室系列》,將獲得《美國教師獎》的老師上課實況,出版成創意教學手冊、教學錄影帶,以傳播創意教學的經驗。
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表示,美國啟動創造力教育工程雖然是有感於軍事競賽落後的危機感,但在產官學合作下,確實交出一份亮麗成績單。如果創造力是一種投資,那麼美國在各種資源整合下,收成的甜美果實就展現在高科技、電影文化、軟體業等領域,成果驚人。
「美國是移民組成的國家,戰前大量依賴來自歐洲的流亡菁英,但他們發現這樣是不夠的,必須從教育扎根,」吳靜吉表示,從研究國際創造力教育的發展趨勢中,他也發現有些國家並沒有特別提倡創造力,例如法國,原因很簡單,創意已經融入法國人的生活,成為一種態度、風格。因此,在法國,將豐富的歷史遺產轉化成文化產業,是很自然的事,例如馬廄變成畫室、租給畫家;出產大理石的鄉鎮,成為多媒體材質展覽中心;拿破崙時代建築的巨大石牆,構成天然絕佳的迴音板,變成歌劇演出場地。

誰殺了創造力?
眼光回到亞洲,亞洲人的智慧絕不遜於西方人,但始終難以擺脫缺乏創造力的陰影。無論是科學研究或藝術領域,能在現代世界舞台大放光彩的東方人有如鳳毛麟角。
如果創造力與文化脈絡的關係是如影隨形的,那麼華人社會有哪些不利於創造力的因素?
三十多年前遠赴美國留學時,就以華人、日本人和歐美人的創造力為研究主題的吳靜吉,曾為「華人學生創造力比較低」的現象診斷出十一條「病因」:如,強調知識來自權威的傳授,而忽略意義的主動建構;強調競爭表現、單打獨鬥,忽略團隊合作、知識分享;強調考試結果,忽略學習過程;重視紙筆測驗、記憶背誦,忽略真實評量、多元表現;支持標準答案,排斥好奇求變、獨立思考;強調努力認真,忽略樂在其中等等。
「考試領導教學」的後果是,當台灣學生到美國留學,和其他國家的學生一比,「很容易就被看出不敢跨出特定範圍思考的弱點,」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說,台灣學生基本知識充足,可以把老師交代的作業做得很好,但要他們自己去發掘問題、綜合各領域知識的能力就很弱。
「華人學生的創造力仍處在臥虎待啟、藏龍待醒的階段,」二○○一年吳靜吉在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靈機一動創新意》研討會上說,也得到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的學者回應。
有學者表示,中國人發明了火藥、指南針、紙張等,石破天驚,但由於古代文獻不完整、實物失傳,加上「祖傳秘方」不外流的想法,使得先人的科技發明,多不為後人所知,也未建構成獨立的知識系統。還有人開玩笑說,中國歷史上的政治鬥爭,整肅異己的方法無奇不有,「充滿創意」,只是都誤入歧途了。
更令人憂心的是,雖然華人社會都知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但傳統文化獨尊儒術、士為高、服從權威、家族社會組織嚴密的思維已深入意識形態,以致刻意打壓其他技藝,視之為「雕蟲小技」;也不容許孩子探索、出錯,稍微跨出「框架」的冒險,就被苛責。考了九十七分回到家,父母還會詰問「那三分哪去了?」大環境的種種因素,太為根深柢固,也窒息了創造力,要期待龍騰虎躍,必須先進行社會大改革。

文化大學大傳系設計的畢業展《FUN肆》,出動摩托車隊霸佔街道,表現年輕人的搞怪精神。
鼓勵熱情
「好在台灣社會已經認定創造力是必要的,對創意的態度很包容,也會找出代表性人物來欣賞、當作典範。生活上已流露各種蛛絲馬跡,有種蓄勢待發的感覺,」吳靜吉表示,文化脈絡中的病因都在改善中,但還不是有系統的改變;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門已經把創造力列為教育核心能力,但現在還是產官學三足分立,如果大家可以往前走,相互擁抱,交集的圈圈會越來越大。
事實上,台灣在美國獲得的專利數是全世界第四名,次於美國、德國和日本,顯示每個人都有創造發明能力,但是台灣權威式、競爭性的教育方式,卻把大家的腦筋「綁」死了。
二○○二年初教育部公佈「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後,創造力工程正式鳴槍起跑。創造力教育究竟有何妙方,可以啟動學生腦中的創造基因?
白皮書首先要打破一般人對創意存在的幾種迷思,如:以為創意是少數資優生的專利,是天生的,無法培養和學習的;大多數人是因害怕改變、抗拒改變,對創意表現的欣賞能力不足。創造力可能需長期培養,也可能是從錯誤中學習,然而由於升學主義掛帥,以致學校過度重視學業成績和短期學習的效果,而忽略了創意。
擔任創造力教育顧問的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強調,創造力的提倡和台灣經濟從傳統製造業轉型到知識經濟有關。「製造業是大規模的連續生產,需要良好紀律才能維持品質的一致性;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價值來源不再是生產效率,而是產品的創新、個人的創造力,可以用到創造力的範圍太大了,必須鼓勵每個人發揮創意,」他說。
但有鑑於不少老師、家長對歷來教改政策普遍失望的社會氛圍,「我們不希望創造力教育變成另一次教改,因此不以課程改變為重點,」吳思華解釋,過去教改的最大錯誤在於太強調批判,都在檢討別人做的不好,而不是鼓勵熱情,創造力教育不希望又把另一種標準施加在他人身上。
因此創造力教育定位為四年的實驗計劃,一年預算六千萬元,在精神上鼓勵多元化、歧異化,甚至叛逆作怪也無妨;在實務上,從教學方法創新、教材改革、學生創意表現到校園空間改造,只要是好點子,都會受到支持,也因為這是局部、片面、由下而上逐步進行,遭遇的阻力很小。

多元智能要靠多元環境與多元方法培育,從動手實作體驗火箭射程,用眼睛看恐龍化石、用手觸摸動物模型的材質,創意從生活出發,也回歸生活。(上圖邱瑞金攝)
喚醒臥虎睡龍
為了讓更多學生了解創造力的重要性,「創造力教育」推動辦公室去年開始在十九所大專院校開設兩學分的「創意的發想與實踐」通識課程,今年增加到三十五所學校,在課堂上傳授創意的原理及實作經驗。
對於創造力,大家都有共鳴,然而要為它下一個確切定義時,又覺得難乎其難。創造力給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創造力到底要怎麼教?如何學?
「我也常開玩笑地問自己,學生上完這門課,是不是就有創造力了?」連續兩年在政大企管系開設「創意發想」課程的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說,從十年前吳靜吉開設「創意思考」課程時,就不斷在思考這種課該怎麼教,才會有效果。
「市面上講授創造力、創意激發的書籍那麼多,有理論、有技巧,但最重要的是創意環境與態度的建立,也就是學生敢不敢想、敢不敢做?」溫肇東強調,只要社會鼓勵創新,在創意萌芽的任何階段都會有人接手,變成價值鏈。他希望能扭轉台灣學生擅長解答紙上問題,而不會自己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但課堂上的刺激畢竟有限,以商學院來說,創新理念、創業模式都是學生未來進入職場需要的能力,他鼓勵學生組隊參加各種比賽,如經濟部的全民創新比賽、城鄉創新競賽,研華基金會的創業競賽等,以增加實戰經驗。
去年課堂上,有學生以各種動物特性來描繪重視數字的會計系師生的人格特質,也有學生為飛行傘流行的台東鹿野鄉民宿業者,規劃出城鄉新貌的企劃案,都令他眼睛一亮;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點子不再流於「紙上談兵」,有學生重新設計政大校園中從山下通往山上的「風雨走廊」,向校長簡報後,即將動工改建,這絕對將是他們未來回憶大學生涯時的一段佳曲。
吳靜吉也常用「接故事」的方法激發學生創意,他會先請學生分享生命的一段歷程,然後要他們把所有情節串聯成一個故事,最後再從二十多個不同主題中,重新改編成一個故事。
「透過展現、分享,才能反思、建構意義,」吳靜吉說,也因為創造力是一種擴散性思考的訓練,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學生從大量已知的訊息中,沿著不同方向、不同範圍,不因循傳統的模式來思考。

快樂為創意之本
在吳靜吉為培育創造力開出的洋洋灑灑處方中,他認為以現階段台灣的教育生態來說,最需重視「樂在其中」的體驗,以及傾聽、欣賞他人創意的能力。教育體系中扮演守門人角色的校長、老師等,舉足輕重,因此改變守門人對創意的看法、培養守門人的創意態度,更形重要。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現任高雄市教育局長的鄭英耀,曾分析三十六位在科學展覽上表現優異的老師,發現創意教師比一般老師更喜歡閱讀、興趣廣泛、常逆向思考、能統整與組織問題、喜歡發明創新等;並具有樂觀、積極進取、富幽默感、勇於嘗試等個人特質。
三年前在教育部長任內推動創造力教育的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指出,面對升學壓力與權威式校規管理,很多校長、老師都很無奈,但多元的風氣已經慢慢發生作用。事實上,多數老師都能了解多元智能的理念,也體認到下一代的認知特質與他們的差異。
「年輕一代傾向於圖畫、操弄空間以及對三維環境的知覺,和上一代以文字思考作為知識表徵的模式大不相同,」曾志朗說,很多大學正在研究讓學生提供電腦技術支援的可能性,並規劃由學生來帶動全校資訊自動化的具體方案,例如讓學生創立校園網站、設計內容,並協助教職員工使用校內外網路。最有趣的是,老師的備課及各種投影片的設計、多媒體動畫製作,都有學生主動參與。
「如果老師能善用學生的電腦科技能力,讓他們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為協助備課的指導角色,整個教學歷程將會掀起劃時代的變化,顛覆多年來我教你聽的傳統模式,」他說。

體驗人聲、樂聲沸騰的搖滾音樂祭,肢體放鬆,創意也隨之迸發。(林格立攝)
為有源頭活水來
兩年來,創造力教育辦公室舉辦了四十梯次的《創意老師行動計劃》營隊,也是希望從各校老師互動交流,提出教學現場問題,紀錄課程設計中的經驗、反思,引出源源活水。因為教室不能是、不該是扼殺創意的絆腳石。
美國心理學家阿姆斯壯曾舉例說明教室經營的重要性:一群小學生正學到太陽系中的行星知識,老師想出一個好法子,要小朋友裝扮成太空人的樣子,模擬探訪火星。有位小朋友舉手說,他想打扮成火星人來迎接太空人,但是馬上被老師否決,「我們都知道火星上沒有人!」這位老師的前半場表現值得讚賞,但後半場態度卻令人扼腕。
研究創造力的人喜歡說:「一個社會榮耀什麼,就會產出什麼。」只有在創造力豐厚的土壤中,才能結出碩大果實。
如同美國影集《星際巡航》在序幕所言:如果太空是人類向外探索的最後一塊未知領域,那麼人腦就是我們向內探索的最後一塊未知領域。而這理性與感性的交會樞紐會激出什麼樣的火花,全看我們如何灌溉它!

行色匆匆的民眾,是否注意到創意就在我們身邊!圖為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的公共藝術。

創造力教育的願景,是提供活潑快樂的環境,讓學生「樂」於學習,勇於探索。

從東西方智者留下的諸多創造發明遺產,也許可以一窺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不論是中國宋代《天工開物》或義大利天才達文西,不外以大自然為師,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從東西方智者留下的諸多創造發明遺產,也許可以一窺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不論是中國宋代《天工開物》或義大利天才達文西,不外以大自然為師,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藝術的想像空間無限。圖為吸引不少國內外藝術家進駐創作的台中二十號倉庫藝術村。(林格立攝)

從東西方智者留下的諸多創造發明遺產,也許可以一窺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不論是中國宋代《天工開物》或義大利天才達文西,不外以大自然為師,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從東西方智者留下的諸多創造發明遺產,也許可以一窺創意來源的蛛絲馬跡。不論是中國宋代《天工開物》或義大利天才達文西,不外以大自然為師,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