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鄉間的生活已愈來愈進步,居民所得提高,家中陳設與都市居民無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冰箱,享用已與都市生活非常接近。但在生活型態及環境上,卻仍保有許多農村的特質與風情:純樸、悠閒、開闊、自然,這些是都市生活已不可得的情趣。長久居住在鬧市的人,如果每隔一段時間能抽空到鄉間走走,必能舒解緊張忙碌的身心,等重回工作崗位上,又能精神奕奕。
過去,水牛是農村的大功臣,無論耕田、載運都少不了它。現在的農家雖多已改用機械耕作,但在鄉間仍可發現水牛的蹤跡。看到水牛刻苦堅毅的外型,總會叫人聯想起它過去是如何踏著穩重緩慢的步伐,幫助我們犁田與載貨。想到這裡,心中自然對它興起一陣敬意。
鄉間地廣人稀,為花草、樹木、作物提供充分的生長空間。到了這裡,觸目所及皆是生機盎然的綠意,令人感覺與大自然格外接近,心中有說不出的舒暢與踏實。
土地廟在鄉間到處可見,一方小小的廟宇,卻是鄉民精神寄託的所在,扮演鄉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稻草是鄉村傳統的燃料,農收打穀後,把稻草一束束地綁起來,再堆成一座座稻草垛,以後可以慢慢地用。現代農家雖已很少用稻草作燃料,但仍然習慣紮稻草垛,乾稻草日後可用來鋪東西或作填充材料。稻草垛在夕陽餘暉映照下,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磚瓦屋是傳統農村建築,有些古舊的農宅,甚至一磚一瓦都運自中國大陸。從磚瓦房的外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塊塊紅磚如何從地面交疊地堆砌上去,給人一種踏實、穩固之感。紅磚經過歲月的洗禮,已呈斑駁狀,顯出古樸迷人的中國調色彩,這也是一種獨屬於鄉間的色彩。
自來水普及之後,臨溪濯衣的鏡頭,連鄉間也不多見。但許多農家仍愛使用附近源流不絕的溪水或河水,用以洗滌衣物。居民不憚其煩地帶著臉盆、水桶、清潔劑,把大石頭當洗衣板,一樣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而且這不只是洗衣活動而已,這往往也是一種「社交」活動,許多主婦一起蹲在水邊,一面洗衣,一面談談說說,真是其樂融融。
在鄉村的道路上,雞、鴨、鵝的數目常比車輛、行人多,它們不必受樊籠的約束,悠閒自在地四處漫步。由於運動量足,肌肉比圈養家禽結實;也由於常有自行覓食的機會,不只是吃飼料而已,故肉質腴美。真正的土雞、鴨、鵝,只有在鄉間才看得到,它們體型較小,甚少長得癡肥,一隻隻都頗機伶的樣子。公火雞張開尾巴羽毛的模樣,又神氣、又有趣,都市孩子可能還沒見過呢。
同樣的,鄉下的孩子比都市兒童有更多遊戲、活動的空間,一般來說,身體也比較結壯、健康。他們沒有太多的功課壓力,童年生活無憂無慮,整天烤蕃薯、摸泥鰍、灌蚱蜢,令人十分羨慕他們所擁有的純稚歡樂。
鄉下沒有高樓大廈的阻擋,因此天空顯得特別高闊、蔚藍。這裏也有許多湖泊、溪流,可以垂釣或戲水。住慣公寓、擠慣公車的都市兒童來到鄉下,看到那麼廣大的空間,那麼多新奇的景物,都興奮、雀躍不已。當我們從塵囂來到這片自然寧謐的綠色世界,最能體會出:大地是萬物生命的源頭,唯有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