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淡水到萬里,順著公路隨海岸線蜿蜒,兩旁景致山清水秀,蔚藍海洋或驚濤拍岸或舒緩捲浪,沿線風景區、古蹟、遊樂設施林立;白沙灣、麟山鼻、富貴角、石門洞、翡翠灣,豐富且多樣化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加上交通便捷,北海岸早已成為大台北都會區及全國民眾遊憩休閒的好去處。
當週休二日的人潮湧進北海岸時,位處淡金(淡水到金山)、基金(基隆到金山)、陽金(陽明山到金山)3線公路交會點,向來隱身於喧嘩遊客背後的閑靜漁鄉──金山鄉──也逐漸拭去塵埃,它是北海岸線上最大的商業巿鎮,也是歷史悠久的古老聚落,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北觀處(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業者共同推廣下,這塊有待琢磨的素樸美玉,正靜靜地在北海岸展現溫潤光澤與綽約風華。
三百多年前,當台灣還在沉睡之際,歐洲海權大國西班牙人已前進中、日兩國謀求貿易,由總督率領艦隊,避開台南安平港荷蘭人的耳目,越過東海岸,進駐北部的基隆港,和荷蘭人形成南北分庭抗禮之勢。西班牙人陸續從水路闖入周遭的凱達格蘭平埔族部落時,「金山」成了首當其衝的最前線。

向來隱身於喧嘩遊客背後的金山鄉,是北海岸線上最大的商業巿鎮,也是歷史悠久的古老聚落,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和業者共同推廣下,逐漸展現綽約風華。
金山不產金
金山鄉舊名「金包里」,最早的住民為平埔族,日治時期稱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據1632年西班牙傳教士 Jacinto Esquivel 書中所載:「土番採硫磺之地為Tapari。」由於該族在地名前慣於加「ki」的音,而成「Kitapari」,為豐收之意,漢譯為「金包里」。由於大屯山區特產硫磺礦,史籍中多以「採硫之地」形容金包里。
1895年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將此地改稱台北州基隆郡金山庄,此後「金山」便取代舊名沿用至今。事實上,金山並不產「金」,反倒是相距數十公里之遙的瑞芳、金瓜石、九份,才有金礦。
金山鄉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1800人,以農、漁民居多,每年8到10月,正是紅心甘藷(地瓜)和「跳石芋頭」的盛產期。
金山鄉自1980年代開始種植台灣特有的台農66號紅心甘藷。甘藷農賴朝春表示,金山鄉特殊的半沙質、半黏土土質,最適合甘藷成長,加上引自竹子山脈的純淨水源,讓金山甘藷以澱粉含量高、香甜鬆軟而馳名。金山鄉農會還研發出甘藷煎餅、甘藷麵條、麵包、冰淇淋,當地餐飲業者也研發出風味獨特,令人食指大動的冰烤蕃薯。

老街上的「博愛中藥舖」建於日治初期,為紅磚造兩層洋房,外牆裝飾講究,是金山鄉具代表性的老建築之一。
甘薯芋頭一家親
在金山鄉永興村淡金公路「跳石海岸」上方梯田,77歲的芋農許朱宗麟頂著烈日,整理葉面閃著珍珠光澤的芋頭田。大屯山在古老火山活動中,曾噴發出大小不一的角礫石,散佈於金山到石門這段數公里長的海岸邊。由於緊鄰海域,礫石受海浪長年沖蝕,形成大小不一的圓滾石頭。早年淡金公路尚未開通,往來於金山、石門的居民,還得利用退潮之際,在石礫間「跳石」而過,此地特有的「跳石芋頭」也因此得名。
許朱宗麟指著海面遠處的野柳岬和金山岬表示:「跳石芋頭品種為檳榔心芋,由於緊鄰海岸,每年立秋後,陣陣飽含鹽分的海風挾帶海霧吹拂,才孕育出這種又鬆又Q、帶有濃濃芋香的跳石芋頭。」每年中秋過後,是跳石芋頭的最佳賞味期。
今年8月20日才熱鬧開鑼的第4屆「金山甘藷節」,不但為農民增加經濟效益,也為金山鄉紅心甘藷和跳石芋頭打響知名度,但在田裡辛苦耕種的農民多已半百以上,有些甚至近80高齡,而年輕一輩接手務農的意願並不高。在推廣地方產業觀光的同時,如何吸引年輕人返鄉投入生產行列,是行政單位需積極面對的問題。
濱海的鄉鎮,境內廟宇特別多,金山鄉民的信仰中心,是供奉媽祖、俗稱「大廟」的慈護宮。慈護宮建於1809年,至今已有將近兩百年歷史,其間並曾多次翻修。廟裡一對刻於1873年的烏心石龍柱,據董事長王淵源表示,一般石柱為三層鏤雕,當時金山鄉財源窘困,為了節省成本,因此只做兩層鏤雕,又由於金山鄉是漁港,因此龍柱上還刻有魚、蝦、蟹、章魚等圖案,在台灣廟宇中相當罕見。
慈護宮也是漫遊金山老街的起點。老街沿用舊名,稱作金包里街,從明鄭屯墾至清朝雍正時期已發展成街市。1867年,老街毀於北部大地震而重建;1895年日人治台,金山居民不願被殖民統治,襲擊金包里憲兵屯所,憲兵9人被殺,日軍憤而濫殺無辜,焚燬整條金包里街;隔年,義民簡大獅等260人襲擊日軍,金包里街再度毀壞。居民以新材料重建,部分房屋格局依舊,已有百年歷史。
金包里街的「街屋」為台灣傳統的長型連棟式店鋪住宅,門面不寬但內部曲折細長而幽深,是典型「住商合一」的建築型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建築,當屬相毗鄰的「博愛中藥舖」和「泰豐米店」;博愛中藥舖為紅磚造兩層洋房,外牆裝飾講究,裡面仍保留原木老櫃檯和藥罐。
隔鄰的泰豐米店則仍維持著百年前的木板門面;門面通常為兩側開窗、中間開門的形式,店面窗戶以多片木板槽接而成,天天隨著開店、收店而裝卸。米店劉老闆表示,他的祖父在清朝即開始經營米店,當時由於海盜猖獗,於是興建了特殊的「半樓」建築;在一樓大廳上方築一個閣樓式的半樓,可以儲放米糧,也可以充當夥計的臥室;半樓只留兩扇雕花欄窗,一方面防止外人窺見樓內動靜,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槍彈攻擊。
「住在樓上的夥計必須相當警覺,透過欄窗發現海盜時,就得趕緊通報主人逃命。」泰豐米店在日軍焚燬整條金包里街時全毀,父執輩保留了半樓建築風貌重建,連盛米的木格子、老式的法碼磅秤,還有兩層樓高的碾米機,都是老米店的經典代表。
走在老街中,街屋前是戴斗笠、穿短褲的當地小販,穿著打扮入時的都會年輕觀光客,則穿梭於傳統店舖、木屐小舖、知名小吃中;在傳統與新潮、繁華與沒落之間,交融出老街獨具的風韻。

金山鴨肉國宴佳餚
提到金山鄉,很多饕客馬上聯想到肉甜味美的金山鴨肉,位於金山老街廣安宮前開設的鴨肉店,中午用餐時間,只見店內一條繞了數圈等待點餐的人龍,工作人員個個汗流浹背,負責剁鴨肉的李老闆,手上的剁刀從沒停過。
李老闆表示,一般鴨子養80多天就出售宰殺,但他卻要求供貨鴨農夏天要養足120天、冬天要130天。「養到這種天數的鴨子,正值青壯期,沒有腥味,吃起來肉味特別甜美。」他自豪地說,金山鴨肉蒸煮過程從不放味精,也不撒作料,由於擁有特殊調製秘訣,蒸煮出來的鴨皮不會裂開、脫落,熬煮的鴨湯用來調麵,常令人食指大動。
李老闆表示,鴨子和人一樣,天氣太熱就食不下嚥,體脂肪會變少,而中秋過後,秋高氣爽,是鴨肉品質最好的時節,他除了要求鴨農要餵食玉米、碎米等天然飼料外,山上清幽的環境和純淨水源,都是金山鴨肉遠近馳名的主因,原本只是廟口前的一個小麵攤,由於原味料理口碑好,還入選為國宴上的佳餚呢。

清晨穿越金山鄉著名的「神秘海岸」,通過發達的豆腐岩、蜂巢岩、潮間帶潮溝、海崖等海蝕岩礁地形後,欣賞北海岸漁鄉靜謐的日出景致。
魚路古道搶鮮
金山鄉境內有「磺港」與「水尾」兩座漁港,以加納魚、紅鮪魚、小卷等最為名貴,為了運輸新鮮漁獲到台北都會區賣得好價錢,日本明治36年(1903年),闢建「魚路古道」(古稱「金包里大路」),從磺港到今天的陽明山擎天崗,再轉赴台北的士林、大龍峒、大稻埕等地。據地方耆老表示,漁民通常黃昏出海捕魚,視漁獲量多寡,有時凌晨才入港,大多數漁民會將漁獲賣給大盤商,再由盤商聘僱挑夫,連夜將漁獲經魚路古道挑到台北各地,交給當地商販。
13歲就跟著父親出海捕魚,已經75高齡的許連樹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治末期的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為了加強海防,曾有高達數千名日軍駐紮在金山鄉。當時規定漁獲全部交由漁會收購,以供給大量駐軍,由於民眾只能持配給券領到極少的肉類,有些漁民便在船艙中偷偷藏魚,曬成魚乾後,夜裡摸黑「走私」運出販賣。
陽金公路開通後,魚路古道逐漸被荒煙漫草所淹沒,所幸近年休閒風氣漸盛,目前已被陽明山國家公園規劃為12大步道之一,成為都會居民假日登山健行的熱門地點。

金山鄉境內的朱銘美術館,是中外遊客的朝聖景點之一。
獅頭山「五浴並重」
獅頭山公園,過去一直是軍事管制區,開放觀光後,軍管時期的壕溝、碉堡、建於日治時期連接磺港與水尾漁港的「光武坑道」等,都意外成為熱門景點。北觀處處長蔡振聰表示:「獅頭山開放後,大部分原始海岸森林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仍保有全貌,還可同時享受山泉浴、森林浴、溫泉浴、海水浴和日光浴,是全台唯一『五浴並重』的旅遊景點。」
從公園的中正亭眺望,在金山岬東側約300公尺海面上,可看到「金山八景」之一的「燭台雙峙」;燭台嶼高約近百公尺,岩基相連,出水後,歧分為雙嶼,外型像一對燭台而得名。
獅頭山左側是磺港漁港,入夜後點點漁火映照海面,「磺港漁火」的絕美景致也是金山八景之一;右側是水尾漁港,由漁港旁的防波堤小徑,沿著海岸線行走,有座巨大的海蝕岩洞「一線天」,小心通過後,就是著名的「神秘海岸」;有發達的豆腐岩、蜂巢岩、潮間帶潮溝、海崖等海蝕岩礁地形,每年初春潮間帶裸露出綠色水蓴,初夏換上紅色石花菜等海藻,為海岸線增添鮮豔色彩,險峻斷崖地形,陡峭雄偉的氣勢,當年還曾入鏡「國歌」影片呢。
謙稱自己只是扮演「推銷員」角色的鄉長游忠義強調,金山鄉山光水媚,交通便捷,完全具備發展觀光的條件,為了響應政府「2008觀光客倍增」政策,金山鄉與北觀處密切合作,除了在硬體上加強建設外,當地業者也組成產業聯盟全力配合,希望能帶給國人耳目一新的驚艷。
「金山甘藷節」和「漁村嘉年華」才剛熱鬧落幕,10月初「金山溫泉祭」即將登場,除推廣優質溫泉外,由北觀處規劃從萬里到中角、長達5公里的單車步道,也預計在年底前完工。
除上述景點外,境內的法鼓山、朱銘美術館、金寶山鄧麗君墓園、金山海水浴場、中角衝浪、舊金山總督溫泉等等,都是中外遊客的朝聖聖地。魅力金山,已在海濤沖刷下煥發溫潤光澤,成為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漁鄉。

圖為剛出土的跳石芋頭。
金山鄉小檔案
台北縣金山鄉面積49平方公里,東南接萬里、北鄰石門、西南倚陽明山,人口約2萬1800人,以農業、漁業為主。農特產品有紅心甘藷、跳石芋頭、茭白筍等。
金山鄉位處淡金、基金、陽金3線公路交會點,交通便利。除了傲人的「金山八景」外,境內的法鼓山、朱銘美術館、金寶山鄧麗君墓園等,都是中外遊客的熱門景點。

金山老街的攤鋪上,擺放著各式甘薯,是遊客必買的特產之一。

金山鄉觀光業者,基於發掘獅頭山公園的美麗景致,特別舉辦「獅頭山的一天」攝影比賽。圖為佳作《磺港夜色》。

位於金寶山的鄧麗君墓園(筠園),造型優雅,歌迷前往追思時,還可以居高臨下欣賞金山鄉的山光水色。

金山鄉境內有「磺港」與「水尾」兩座漁港,每到午後,當地婦女孩童就為拖曳網漁船加工、鉤上青鱗魚做魚餌。

老芋農頂著烈日,整理葉面閃著珍珠光澤的芋頭田。由於緊鄰跳石海岸,每年立秋後,陣陣飽含鹽分的海風挾海霧吹拂,孕育出鬆綿香Q的「跳石芋頭」。

原本只是廟口前的一個小麵攤,由於原味料理口碑好,「金山鴨肉」不僅吸引老饕,還入選為國宴上的佳餚。

位於金山岬東側約300公尺的海面上,有座外型像一對燭台的雙嶼,是金山鄉的自然標的物,也是「金山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