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一事件,對全球金融的影響不會太大,」來自美國紐約的月涵證券投顧公司總經理谷月涵表示,恐怖攻擊造成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灰飛湮滅,數千位全球金融菁英喪命,對人心的衝擊甚鉅,但全球金融是一個大網絡,雙子星只是其中的一個點,加上歷來的交易資料均有安全備份,三個月之後衝擊淡去,「人們大概只會記得『辦公室不要放在同一棟大樓裡!』」
後市看漲?
谷月涵認為,九一一之後,「全球資金會往哪裡流動?」毋寧是個更重要的觀察命題。
可以確定的是,九一一事件讓原已低迷的全球景氣如同墜入寒冬,消費不振,各項產品都必須降價以求,如此一來,生產成本的節制更形重要,產業「外包」現象也將更普遍。
「台商在全球資訊產業的外包領域中有獨到優勢,」谷月涵表示,全球衰退情況慘重,但台商受創情形算是相對較輕的。不僅美商惠普、戴爾等大廠極端仰賴台商進行設計代工(ODM),未來日本大財閥也會在成本壓力下,放棄無所不包的生產模式,將外包生產的比例,從目前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大幅調升。
「日本廠商會將生產外包給誰?」谷月涵推敲,東南亞受回教組織影響局勢動盪,大陸廠商國際化層級仍嫌低落,只有「老朋友」台商是首選!即使生產基地不在台灣本島,台灣帳面成績也不甚光鮮,但台商將經濟實力延伸海外,對台灣仍有正面意義。
進一步剖析,九一一毀滅了美國是「最安全國度」的神話,以前全球避險基金的標的集中在美國的股匯市及債券市場上,現在苗頭不對了,資金從美國流出、分散外移的趨勢將會逐漸明顯,只要海峽兩岸氣氛緩和,資金活水將源源注入,台灣會是主要的受惠國之一。
「過去五年,美國股市上漲百分之四十、台灣跌掉百分之四十;未來三年,情況將顛倒過來,台灣漲、美國跌,」谷月涵大膽預測,國際金融情勢消長間,台灣的資金壓力反倒可以獲得舒緩。
金融「在地化」
至於WTO,大關當前,台灣金融業在門戶開放、強敵環伺下,是否會慘遭淘汰?
「不必擔心,」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表示,正由於對WTO懷著高度警戒,過去幾年,政府一直積極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進行各項法規鬆綁,外商銀行在台灣已獲得「國民待遇」,凡是國內銀行能做的業務,外商銀行都能做,因此年底加入WTO,對國內金融競爭態勢應該不至於產生什麼戲劇性的衝擊。
從數字觀察,近幾年外商銀行在台灣的家數,也並未因政策開放而增加,反倒從民國八十七年的四十六家高峰,減少至目前的三十九家。在存放款市場佔有率上,外銀也一直維持在百分之三左右的比例,難以擺脫「曲高和寡」的形象。
「金融業是非常本土性的產業,外商能不能成功,『在地化』是一大關鍵,」去年開始與美商花旗集團結盟的富邦集團常務董事龔天行分析。
以花旗銀行為例,雖然形象好、服務周到,經營手法靈活而富創意,無奈服務的對象始終侷限於在台外籍人士,以及少數「金字塔頂端」的本土客戶,獲利儘管亮眼,卻始終打不進大眾市場。這也使得花旗和富邦雖然同樣以「消費者金融」見長,卻因客層有所區隔,而可以互補。
前美國商會主席柯星漢則在一場餐會中指出,外商銀行在台灣的業務始終無法擴大,不完全是市場不友善,而是他們心有顧忌。
別的不說,單單台灣企業財務報表不夠透明,連大型股票上市公司都可能暗藏「地雷」、資產被大股東五鬼搬運掏空,就令外商銀行看得心驚膽戰。而政府為了維護企業集團,好幾次強力介入,要貸款銀行展延還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加上台灣的公司法、破產法不夠完善,不良資產沒有辦法以「證券化」的方式移轉出去,凡此林林總總,都加重了外商銀行對台灣金融市場的不信任感。
向外銀取經
然而,在台的外商金融集團或許規模不大,但他們的「指標」作用與對市場的心理影響卻備受重視。加入WTO後,台灣金融法規勢必進一步開放,許多新產品將可合法引進,大量外國行之有年新型金融商品如債券、期貨、衍生性避險工具等將更為風行,外商銀行應該有不錯的發揮空間。
「面對WTO,防備外患不是重點,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內部環境要健全,」薛琦指出,外商銀行縱橫全球,不見得會把重心放在台灣這個小市場上,然而台灣企業或消費者若失去「國際級」的金融服務,則是我國經濟發展上的極大損失。
舉例來說,在全球游資流竄、匯率動輒大幅波動的年代,金融業如何幫助企業客戶更有效的規避匯率風險、出售應收帳款?在全球運籌風潮下,又該如何替企業客戶提供良好的全球現金管理,以利台北總行做整體調控?這些都需要積極向外取經,才能善盡「有效運用資本」的金融業天責。
台灣金融業體質猶待磨練,因此加入WTO後,國內銀行要進入全球市場、和歐美金融鉅子一爭長短,可謂希望渺茫。不過對於跨入海峽對岸市場,業界倒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第二戰場──大陸
「走出台灣,前進大陸,這是最好的時機,」谷月涵指出,台灣應該將大陸經濟視為台灣經濟的一部份,尤其台商在大陸的經濟活動能量已逐漸超越台灣本土,產業板塊遷移中,金融業要想繼續服務台商,自然必須跟著台商的腳步走。
再說,許多外商銀行看準大陸上海是未來的亞洲金融之星,但現在黃浦外灘的金融大樓儘管外表光鮮,軟體法規卻還很落後,因此外商會先在港、台尋找合作伙伴,借重華人金融界的人脈,一起進軍大陸。
為了拉攏台灣金融業,大陸頻頻釋放善意,中共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就表示,台灣的銀行如果趕在中共加入WTO前進入大陸,可享受一點「自己人」的優惠,跳過「外商銀行必需設辦事處滿三年後,才能設立分行」的規定,直接設分行,開始承作業務。
然而,依據大陸銀行法規定,外商銀行(包括台商銀行)不能吸收人民幣存款,等於是要銀行從台灣拿錢到大陸放貸。加上大陸金融環境仍相對落後,對外商金融活動限制嚴格,而且兩岸之間沒有金融監理的合作機制,不利進行風險控管,政府因此十分謹慎,直到今年五月才開放國內銀行申請赴大陸設辦事處。
政策顧慮多,不過一般人的心態,正如一位服務於公營行庫的襄理級幹部所說,「去大陸不一定活,但不去一定死!」WTO大限將屆,儘管實質上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嚴重,然而心理上的競爭氛圍卻已被挑起。銀行若想存活,必須力求壯大;要想壯大,終須另闢戰場。台灣金融業迎戰WTO,此其時矣!
p.089
素有「台灣先生」美譽的谷月涵,對台灣金融百態分析深入。(卜華志攝)
p.090
未來全球金融戰,將以「區域競爭」為主軸,矢志成為「東方曼哈頓」的上海浦東金融區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台灣業者也在密切觀察中。(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