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關心永續議題的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喻肇青,提出的「小系統」和「大系統」辯證,值得你我換個腦袋重新思考。
工業化和都市化的快速發展,帶給人類舒適、富饒的物質生活,但同時也製造了大量垃圾、髒水、廢氣。當人們發現這些廢棄物會毒害生態、危害健康時,又發明種種環境工程,試圖將人類的生活「隔絕」在自然生態系統之外。只是在自然反撲下,這種「隔絕」的成本日益驚人,而效果則越來越難以維持。
例如大都市的污水下水道系統,雖然將人類的排泄物隔絕開來,但耗用了大量水泥(水泥以「生命週期」的成本計,堪稱最昂貴的原料),又因下水道將乾(糞便)、濕(尿液)排泄物混合收集,過程中需使用機械設備將之分離、過濾,之後還得耗費大量水資源運送排放,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浪費。同時由於系統龐大,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整個運作癱瘓,又要動用人力物力立即搶修。
那麼捨棄污水下水道,人們就只能忍受整個都市「異味」薰天了嗎?其實未必。現在歐美等國力推,讓排泄物在小範圍內就地處理──在住家裝設乾式馬桶,就可將排泄物變成堆肥,或者以乾濕分離馬桶接管到社區的處理系統,做成堆肥後澆灌社區植栽,還可產生沼氣替代瓦斯,不但能將廢棄物減到最低、減輕生態負擔,也節省自然資源的消耗。
再以水、電的供應系統來說,大型發電廠產生的電力,高達3到5成是在穿山越嶺的長途輸送過程中耗散掉的,至於水資源的大系統──大型水庫──耗資龐大,破壞生態,在輸送上的溢漏也相當嚴重。反之,若能以社區式、小型、分散而多元的系統取代,例如整合太陽能、風力、沼氣來供應一個社區的電力,或是併用埤塘、湖泊、雨水收集系統,分散供水,在資源使用上可以更具彈性,也降低人類對石化能源的依賴,。
回到人類生存和自然的關係,人類生存需要大自然中的水、能源、空氣和各類物質,二者的關係,若能由目前的「隔絕」變成「共生」,才是永續生存的關鍵。而要達成共生,「小循環」比「大循環」有效。
以人和自然間的最小循環──身體為例,只要一件合身通風的衣服,就足以讓你神清氣爽,最近日本新力公司發明了一種「空調服」,在衣服背部內側安裝小電扇,抽送新鮮空氣在身體與衣服間循環,就能達到排汗舒爽的目的;擴大來看,建築物則像一件大衣服,若是設計得當,就能減少耗用能源和資源,也讓居住者健康愉快。
例如在千百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住民就知道利用調整「迎風板」,讓住屋冬暖夏涼;而善用「藍」(水)與「綠」(植物)進行「生物性微氣候控制」,也可大幅降低室內的溫度、微塵和化學污染,效果不比空調差,又可以輕鬆擺脫大系統的宰制。
小就是美──循環、多元、小型而分散,已成為後石油世紀的資源管理準則;「距離愈短愈好,循環率愈高愈好」,從人體、建築、社區到城鎮都是如此。且讓我們打破對大系統的依賴,努力開發「小」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