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與其說是楊英風先生傳記,倒不如說是《楊英風藝術評傳》,作者,祖慰,來自中國大陸,南京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卻選擇文學為志業,一九八九年離開故國後,落腳於巴黎,現任聯合報系「歐洲日報」記者及專欄作家,一九九三年因報導「法國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FIAC)廿週年大展」而結識楊英風。倆人激起對現代藝術的討論,相談甚歡下,欲仿效孔子《論語》和歌德《談藝錄》的對談方式,遂有成書計劃。
在書中,祖慰用超時空、超生死的虛擬作法請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米開朗基羅,和現代主義執牛耳人物──畢卡索,加上楊英風、作者四人,透過一連串的對談、辯證、質疑,試圖解答現代藝術的問題:「藝術到底是做什麼?」、「藝術被人欣賞的機制在那裡?」,同時一併從「古典現代」、「東方西方」座標中,確定楊英風在美學體系中的定位。
命運多舛,作品隨喜
楊英風,字號為「呦呦」,取《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之意。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七日生於宜蘭;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病逝於新竹法源寺,享年七十二歲。楊家祖籍福建,移民台灣後,數代從商,乃成宜蘭望族。
楊英風雖然出身大家,卻命運多舛:父親楊朝華與母親陳鴛鴦在大陸東北、北京兩地經商,三年才回台一次,楊英風常將思母之情寄念於宜蘭的明媚山水,至十三歲時才與父母親團聚。
楊英風婚姻不盡如人意,年輕時奉父母之命與表姐李定成婚;求學歷程波折艱辛,讀過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以及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等四所大學,卻沒拿到一張文憑。「上學對我來說已是一種命運的嘲弄,」楊英風生前曾如此感嘆。
一路走來,顛沛流離,反而造就楊英風往內心世界,心靈深處的思維探索,已出家的三女兒寬謙師父(漢珩)認為:「父親的個性含蓄、內斂,儘管遇到人間世事波折,仍將心中許多苦楚,自行消融、稀釋,轉化為創作的原動力,作品表現上仍是隨喜、從容、向善、自在的。」
探尋中國美學雕塑源頭
楊英風擁有豐沛創作力,剪紙、木刻版畫、油畫、水墨畫、雕塑、雷射雕刻等各樣素材皆遊刃有餘。循著脈絡往上探求,可以察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系,以及魏晉時代的佛雕思想,深深影響著他。
楊英風生前坦言:「我看穿西方文明趨向破碎、迷亂,便以中華民族五千年孕育的文化精髓為創作靈思,尤其擷取魏晉至唐宋,佛教傳入中國時。」
一九四六年九月,楊英風考取北平輔大。在一次雲岡石窟遊歷中,他被連綿一公里長、五十三個洞窟中的五萬一千多尊佛國石雕震懾住了。他察覺雲岡佛雕迥異於古希臘雕塑的造型法:東方主靜、寫意;西方尚野、寫實;西方造形藝術將人體幾何化,衍生極至,成了畢卡索的幾何立體主義;魏晉佛像雕刻將人體生命化,在造型上揉合更多的生命元素。,
「他改寫佛像雕塑的源頭,捨棄受希臘風格影響的犍陀羅造型,而代之以中國人圓融、健康的面相,更為中國造形藝術審美理則奠立典範。」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曾為文論述。
楊英風前後共六年的時間,浸淫在古都北平濃厚的中華文化空間裡,寬謙師父幽幽地說:「這是父親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
景觀藝術定義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楊英風因緣際會地有三次進入藝術寶庫的經驗:四○年代──雲岡石窟;五○年代──台中霧峰故宮寶藏;六○年代──義大利宗教藝術天堂。在師承上又何其幸運地,曾受教於羅丹嫡傳弟子、有「日本雕塑之父」美名的雕塑家兼教育家朝倉文夫;與吉田五十八研習東方生活美學;並從擅長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郭柏川學習油畫;還遇水墨大家張大千、溥心畬求教國畫技巧。
在雕塑藝術定位上,楊英風是首位用重金屬──不鏽鋼、或巨石,將大自然大山大水的氣勢,以直指天際之態,塑出景觀作品的藝術家。大的意象、大的構思、大的創作能量、大的關懷,造就楊英風巨大的胸襟與氣魄,景觀藝術也由此確立。
楊英風的「景觀藝術」不同於西方的「地景藝術」,強調的是人與環境合一,「景觀景觀,景是外景,觀是內觀,創作者將外界實景轉為具體景觀意象,觀賞者藉此領悟創作者用心,參透作品實質意涵,以達心靈交融,」寬謙師父進一步闡釋父親的創作理念。
翻開這本厚達四百多頁、共十二萬字,歷時七年完成的傳記文學,大師的身影、思想映入眼前,透過作者精銳的筆觸,大師的影像又鮮活起來。
身著黑色唐裝的楊英風定定的看著我,楊英風走了嗎?
好像沒有。
p.99
書名:《景觀自在:雕塑大師楊英風》
作者:祖慰
出版者:天下遠見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定價:380元
p.99
一九五五年楊英風於齊東街工作室內仿雕雲岡石窟大佛情景。雲岡石窟佛雕乃中國雕塑美學源頭,此作品可視為楊英風復興「魏晉之相」代表作。(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p.100
景觀銅雕作品《有容乃大》。楊英風藉此作品表現山川大地磅礡氣勢,萬里晴空下有容乃大的恢弘氣象一覽無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