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製品在台灣大行其道,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高彩華指出,漢朝就有食用豆漿、豆腐的記載,這個代表東方文化的食物,已有2,000多年歷史。
東方人與西方人使用黃豆大不同。豆之味總經理林國禎認為,美國等國家種植黃豆,主要為榨取大豆油、用黃豆蛋白做成動物飼料;東方人則直接將黃豆做成豆腐、豆干等各式豆製品。
高彩華說,東方人不只習慣黃豆的味道,還稱黃豆為「田間肉」,營養價值可以比擬肉類。黃豆有30~40%的蛋白質、20%的油脂、9~10%纖維,而且不含膽固醇。例如,以黃豆為原料的豆腐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熱量低,也屬於低GI(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數)食物,內含「大豆異黃酮」更是優質的植物性雌激素;還有卵磷脂、皂苷等微量營養素。
豆製品是家常美食,在台灣的傳統市場、超市可以輕易購得;大溪豆干、深坑豆腐不僅是地方的代表性美食,更富有職人技藝與歷史傳承的文化。高彩華說,「我們本來就習慣這些食品,只要傳承給下一代,它會一直都在。」新興世代逐漸接受植物肉漢堡、用豆奶取代牛奶做成的霜淇淋,以及健身使用的大豆蛋白粉,讓傳統與新型態的豆製品,兼容並蓄。
《台灣光華雜誌》造訪全台產量名列前茅的豆皮與有機豆腐食品廠,帶大家一窺豆製品的堂奧與流變。
首先是位於雲林莿桐與崙背的久代食品加工廠(以下簡稱「久代食品」)。
穿上不織布的鞋套與頭套,進入完全密閉的豆皮廠,熱氣迎面撲來。氤氳熱氣中,70~80℃的蒸氣管路,讓「灶」上的豆漿表面凝結成薄膜,穿著風扇外套的作業員,每隔十分鐘,熟練快速地用竹筷撈起輕薄如紙的豆皮,再折揀成正方形,就是一塊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