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和痛風:
關節炎好發於五十歲以上人口,主要成因是骨與骨之間的軟組織被破壞,由於足部(足踝以下)有三十三個關節,因此足部比其他部位更容易產生關節炎症狀。
而痛風的發病原因則是血中尿酸含量過高,尿酸是人體內一種廢棄物,會在關節中形成結晶。痛風症狀與關節炎類似,關節部位會疼痛、紅腫,早晨剛起床時關節感覺較僵硬。
鞋具的改良通常可減輕症狀,因鞋子壓力在骨刺上會造成疼痛,只要把骨關節部分的壓力分散,就可以減輕疼痛。更改鞋底也是方法之一,可在前足與中足部分,改變鞋底弧度,以增進推進能力,減少關節受力。
扁平足與高弓足:
一般鞋子都是依照正常的足弓高度來設計,但扁平足是因為腳底的弓起高度不足,容易重心不穩,運動時最好加上「足弓墊」,腳比較不容易痠痛。和扁平足相反的高弓足,則因腳底受力面積小,需要更柔軟的鞋墊來平均分布承受的壓力。要是不知道自己為何種腳型,可將腳打溼後在白紙上赤足踩出足印,觀察留下的足印。不論扁平足或高弓足都可以選擇內側鞋腰加寬、有支撐作用的球鞋,比穿皮鞋舒適。
足跟痛:
「足跟筋膜炎」是門診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尤其腳踩三吋高跟鞋的時髦仕女們應特別注意。足跟筋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片扇形筋膜組織,後方附著在跟骨內側,前方附著在五塊骨頭上,平常走路或跑步時,足部承受全身體重,這片扇形組織因而被伸張,提供部分扭力及彈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於經年累月伸張,足底筋膜便可能產生發炎。
治療方式為,鞋內加裝吸震力較佳的鞋內腳跟墊;少走路,減少患足的負擔;選擇足弓處有適當支撐的鞋墊、軟性或彈性較佳的鞋底。
拇趾外翻:
正常足的大拇趾外偏角度為十至十五度,超過十五度就稱為拇趾外翻。形成原因除遺傳外,其他如選鞋不當,尤以高跟鞋、尖頭鞋的影響最大,近年流行的「巫婆鞋」就是拇指殺手之一,治療方式可以選擇穿戴趾間分隔墊,一般的醫療器材行都可以買到。
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足部血管常會硬化,感覺神經也會麻痺,所以有時雙腳泡熱水,即使燙傷也沒有感覺。萬一皮膚割傷、燙傷、起泡、蚊蟲咬傷,也很容易發炎受感染。
一、請千萬避免發生以下情形:剪指甲時,勿用尖銳剪刀、指甲修剪太短,剪入指頭邊緣線,修剪導致受傷出血;勿用刀片剪硬繭或雞眼;勿用強效藥物或酒精塗抹傷口。發現傷口癒合很慢時,趕緊找醫師治療。
二、檢查雙腳:每日以溫和無刺激性肥皂洗腳(先以手腕內側測水溫);特別注意足底的幾個受力部位是否有硬繭;使用浮石磨繭;請家人協助檢查每個趾間是否有裂傷;若有黴菌感染現象,或者發現腳趾顏色變黑或變灰,應立即就醫。
三:穿鞋襪方面:鞋子不可凹凸不平、不可有裂縫;不可穿過緊的鞋子,應穿合腳、質軟且透氣的鞋子;穿鞋前,用手檢查鞋內是否有小石子;襪子應選棉、毛織品;每日更換鞋襪預防足癬;避免赤足行走(即使在家中)。
資料來源:
內政部印製《足部輔具資源手冊》
衛生署印製《糖尿病與我》
鞋技中心網站:www.shoenet.org.tw
電話:04-235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