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檢驗台灣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年份。
往前追溯,台灣在上個世紀末政治解嚴,各種社會議題隨之百花齊放,舉凡性別、環保、勞工、族群等,都在前進而充滿嚮往的氛圍中被熱烈討論。
其中,1994年民間團體所催生的教改運動,至今正好滿20年,影響國家人才根基至鉅。當時教改聯盟標舉的「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4大方向,全都獲得政府立即而有效率的回應,到今天也大部分獲得實現。
然而,改革往往也帶來新的挑戰。隨著少子化浪潮來襲,問題逐步浮現——廣設大學讓文憑泛濫,衍生出即將在2016年發生的「大學退場潮」;多元入學管道則不但未減輕學子課業壓力,反而使許多家長茫然無所適從。台灣因此正式面對第二波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不過,事情也有出乎意料的一面。當年教改主張中一個較邊緣、次要的議題——健全終身教育學習機制,原先只是意欲帶領成人利用工作之餘回到校園深造的單純構想,但20年之間,終身學習場域「社區大學」卻自然萌芽茁壯,拓展成緊緊抓住土地每個角落的番薯藤蔓,並從教育框架中滿溢出來,與各種非政府組織(NGO)結合,發展出一套深具在地特色的嶄新模式與經驗。
社區大學甚至也顛覆了傳統學術領域中的「台灣學」研究內涵,形塑出另一種活生生、有機性的「新台灣學」,大到文化採擷、水利資源、農業生態、新住民融合等公領域議題,小至攝影、舞蹈、音樂等個人興趣,全方位觸及台灣文化底蘊的每個面向,參與者遍布全台社區,連阿公、阿嬤都動員其中。老師與學生們在學習中研究,在興趣中深耕,充滿論證能量與行動力。
以「老樹地圖運動」為例,全台社區大學就共同串連起來,全面性普查老樹位置,在GPS上定位,並監控因真珠菌感染和地面水泥化而生病的老樹動態,找出根治的方法,務求保住每棵歷史悠久的綠意。
外國觀光客來台時,總是驚嘆台灣人好禮好客的美好質地。的確,台灣文化裡最為珍貴的資產就是「人」,而社區大學在發掘個人潛能與活化人際網絡的耕耘中絕對功不可沒。本期封面故事「新台灣學興起——社區大學深耕底蘊」,由資深文字編輯劉嫈楓獨家深入這個熱情活力的主題,讓讀者一窺台灣公民能量如何凝聚與發揮。
《聖經》〈詩篇〉提醒我們:「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每個改革都出自於對現況的不滿,而不滿的情緒也常使我們激昂、流淚,但是只要願意彎腰播種,辛勤耕耘,我們心中必定有平安,並在出乎意料之時,發現遍地收成。
社區大學,便是這樣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