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信麟是以尖端科技在美國矽谷創業的中國人中,最斐然有成的一個。他於一九七三年創立奎茂公司,一年後公司的營業額是二萬美元,一九八二年即躍升至二億美元,八年中成長了一萬倍。
去年八月,李信麟回國投資,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分公司。他不僅帶來了資金及技術,還有心為科學園區與美國矽谷間搭起一座橋——將在此經營分公司成功的經驗,做為一個引子,期能吸引更多國際性的高科技公司來華投資。
今年十月初,奎茂公司總裁李信麟來臺視察業務,並主持該公司在新竹科學園區新廠的開幕典禮。
奎茂預計分五年在臺投資四千萬美元,依預訂目標,開工第一年營業額將達三千萬美元,第四年達一億美元。
結果是,「成績比預期的還要好。」李信麟說。
臺灣奎茂公司成立一年來,營業額已達四千萬美元;研究成果也非常令人滿意,已完成總公司依市場需求指定的設計項目,明年初將開始生產。
因此,李信麟愉快、自信地預測:「臺灣奎茂明年的營業額即可達一億美元。」
「這裏的工程師水準與工人素質都是世界一流的,我相信無論到那裏投資都不會有這麼好的成績。」李信麟十分愉快地說。接著他的神情又轉為嚴肅:「你們知道,臺灣分公司經營得成功與否,對我而言是太重要了。我是中國人,回到中國的土地上投資,真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個臉實在丟不起呀。」

右圖:奎茂在新竹科學園區工廠的作業情形。(楊永山)
特殊的成長歷程,養成勇氣、信心十足的個性
李信麟今年四十六歲,出生於中國大陸山東省。自小他跟著父母逃難——歷經抗日、剿共,民國卅八年隨政府來臺,三年後移民阿根廷。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許多人都有輾轉流離的經驗,李信麟的紀錄尤其可觀——他在大陸上小學,臺灣上初中,阿根廷上高中,美國上大學。
這段經歷養成了他適應變動、勇於嘗試、不畏艱險的性情。尖端科技是種極冒風險的行業,在美國尖端科技中心——舊金山灣區矽谷裡,平均每五家公司只有一家能生存,但李信麟說:「我倒不覺得從事尖端科技工業有什麼太大的風險。當年父母帶著我們逃難時,在大陸曾『丟』過十三次家,每到一地都得從頭建立家園;舉家移民阿根廷時,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父親又工作無著,……那樣的困境都走過來了,如今搞自己的本行,就算有風險,也難不倒我。」
李信麟大學時主修機械,父母原希望他讀到博士學位。他也在博士班上過課,還在大學教過書,但是,「第一年教書還滿有興趣,第二年時,許多去年講過的課又得重複一遍,就覺得沒什麼意思了。」
李信麟終於選擇往自己有興趣的工業界發展,而且愈做興致愈大,愈做成就愈高。
不斷淘汰自己的產品
一九七二年,李信麟發明輪盤式快速印表機,遂離開服務多年的全錄公司,於次年在矽谷創立「奎茂」。首先生產印表機,後來漸擴及磁碟機、終端機等電腦周邊設備。第一年,奎茂的營業額是二萬美元,一九八二年成長至二億美元,八年中成長了一萬倍。
奎茂之所以屹立不移及成長快速,是因能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品質、價格都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奎茂業務性質為OEM(原儀器製造),產品銷售對象為電腦廠商,許多國際性的大公司,如IBM、Apple、Digital、Data General、Philips……,都是它的客戶。競爭對手除同業外,還有客戶——如果這些大公司能自製品質較高、成本較低的儀器,何必外求呢?
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奎茂已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仍是兢兢業業,不敢稍有怠忽。
李信麟說:「尖端科技變化極快,一項競爭力強的新產品問世,舊產品一夜之間便市場盡失。我們絕不能陶醉於已有的成就,必須放眼未來,不斷研究、開發,每隔一段時間就推翻既有的——至少每三、五年得淘汰自己的產品一次,如此這條路才能走得下去。」
為了長保產品競爭優勢,以奎茂總公司而言,每年都將營業額的10%花在研究發展上,去年研發經費逾二千萬美元;另一項重大開銷是市場研究,約佔7%,去年達一千五百萬美元。
要能領先推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尖端科技瞬息萬變,如何比別人早走一步,又不致走錯路,就有賴市場研究。奎茂的市場研究部門,擔負了領導研究發展與生產製造的重任。」李信麟說。
市場研究部門如何準確地預測未來市場的需求?他以為,最基本且重要的方法,是多和客戶溝通,使用者最瞭解這項產品好不好用。
奎茂總公司的市場部有七十多位工程師,經由各種途徑與客戶——電腦公司的工程師——溝通,廣泛且深入地徵詢他們的意見,如:這項產品的優缺點在那堙H還希望它發揮什麼功能?在運作時可有侷限之處,以何種機器能協助解決?……
有時客戶可能提出乍聽之下有點「異想天開」的點子,市研人員仍很當回事地記下來,在適當時機提出來與研究發展、生產部門交換意見。有些新產品的開發,就是由那些原被視作不可能的意見得來的靈感。
此外,奎茂還常派人、或由李信麟親自去看有關產品的展示會,觀摩其他公司的產品,知己知彼之外,並據以擬定、修正未來的發展方向。
掌舵者都做些什麼?
李信麟把大部分心力都花在「觀摩、學習,尤其是學習競爭對手的長處」上,他以為必得這樣,才能為公司掌穩舵。
他是如何掌舵呢?李信麟笑著說:「其實我是公司裏最閒的人。我通常只管政策,不太管細節。」
他每週與各部門主管開會,聽取工作報告,對於各部門工作的方向和進度,給予原則性的指示。但如果發現那個部門有問題,則一定親身參與,協助解決。
他還常不定期地召開以單項產品為主題的討論會。「我們多半在周末下午,把與某項產品有關的研究、生產與市場人員聚在一起,到公司外找個清靜的地方,大夥兒不拘形式地討論、甚至閒聊,無論如何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可以提出。很多新產品就是這樣『聊』出來的。」李信麟說。
集思廣益,使構想具體、可行
這種會經常在開,由李信麟親自主持的,約二、三個月一次。有他主動召開的,也有是屬下提出新構想,他認為有價值,就開會討論。參加成員則視討論內容,分別請相關人員參加。
他也鼓勵員工間進行類似的溝通。只要工程師有新的構想,希望與其他部門研討,都可以報告主管,由主管間進行聯繫,將與這項產品有關的人員集在一起討論。經由討論使構想成熟後,再報告到總裁——李信麟處,由他召集關鍵人物再開會。一個靈感就透過這一層層的集思廣益,逐漸具體、成熟。
這種溝通與討論,除了常能促成新構想的誕生,並使執行步驟更為具體、周延、可行外,還有另一重意義:「一個新計畫的推動,公司中大部分人都覺得他曾經參與,在過程中自會樂意去促成,在事成後更會感覺於有榮焉。」李信麟說。
但是李信麟以為:「開會的人不能太多,否則秩序容易混亂,使得討論主題分散。只要關鍵人物參加即可,以十幾個人為最合適。」
為什麼不在公司裡討論而要到外面去呢?「一方面是免得被電話、同事、例行事務干擾;另一方面,是人暫時離開既定的工作軌道和工作環境時,身心會比較放鬆,思想較不受侷限,這樣海闊天空地談,新鮮的點子才容易被激發出來。」
發展尖端科技,一切得有彈性
一個公司要經營有成,勢必得往規模化、制度化努力。但尖端科技需要不斷創造、更新,因此李信麟認為許多規定不宜訂得太呆板。「我們公司的優點與力量,就在於富有彈性。」他說。
在奎茂公司,很少事是固定的:討論會不定期舉行、生產線隨時可調整、各部門負責的業務也常做彈性調配。
舉例而言,為配合產品的不斷更新,奎茂工廠設備及其安放的位置常有更動。更動生產線時最難處理的是電源,因此他們把電源都吊在天花板上,要換生產項目時,只需周六及周日兩天假日,就可完成準備工作,一點不耽誤生產。
再者,售後服務原來由行銷部門負責,但後來品管部的新主管能力很強,除了處理例行業務外,猶有餘力兼顧,因此就將售後服務轉交品管部門負責。裝配過程中最後一道的檢驗工作,原由製造部門負責,現也交由品管部門負責。
「這是一種鼓勵成員競爭,促成團體進步的方法。」李信麟說。
對表現特別優越的部門及人員,公司會給予獎金、加薪等鼓勵。但李信麟強調,奎茂不是以高薪吸引人才。因為,「高薪是永無止境的;而且若薪水提高,生產力沒有相對提高,會使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失卻競爭力。」「我們的做法是,培養興衰與共的觀念,強調整體的榮譽,讓每個人以做為奎茂的一份子為榮,並喜歡自身的工作,在工作中有發展的機會,以及確信前景會更好。」
激發整體榮譽感,要員工對公司充分認同
如果公司有前途、有發展,個人自然會有前途、有發展。問題是,光是一心想要繁榮興盛並沒有用,必須要有方法,有具體可行的步驟。
奎茂強調的是產品要比別人新、比別人好。為了不斷改良、開發產品,除前述每年投入大筆經費進行研究發展外,也很重視人才的訓練。
訓練課程一方面由管理階層衡量屬下能力決定,另方面還有專人進行員工「意見調查」,按他們的希望安排課程,由公司的高階人員或聘專家主講。
提供員工一個舒適、合理、美化的工作環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提高員工對這個環境的認同感。奎茂公司對辦公室的佈置很講究,還曾被美國報章雜誌特別推介。公司內每人都有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可以專心工作;但為方便同事間的溝通,並沒有以牆相隔,而是放置盆栽為界,大家都生活在綠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情境中。
奎茂臺灣分公司在科學園區的廠房建築,也是寬敞、明朗、漂亮,顯得極為氣派。
「其實這些多花不了多少錢,但既能使員工身心愉快、提高生產力,又可讓他們驕傲地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公司。」
「員工對公司有強烈的親和力,才會願意無所保留、全力為公司貢獻智慧;對工作投入愈多,工作就愈有成績,也就會愈愛工作。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公司也就愈能發展。」李信麟說。
把公司出售,擔任專業經理人
內部的「良性循環」,加上市場看得準,奎茂業務蒸蒸日上。為應付急速成長所需的大量資金,李信麟在一九七八年將奎茂賣給國際電報電話公司。但仍受聘為總裁,負責所有實際的經營管理,成為「薪資所得」的專業經理人。
一手創立、經營的公司,怎麼捨得賣掉?何況他畢竟是炎黃子孫,多少有著國人愛當老闆的天性。
李信麟說:「我覺得這樣做很對,因為訂單愈多,愈需要大筆資金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來從事生產。所以生意做得愈大,所需的周轉資金愈多。籌錢的方法有股票上市及把公司賣給企業集團,前者有時會遇到不景氣,後者則風險小。無論如何,公司規模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屬於一個人了。」
「雖然公司現在不是我個人的,但看著它愈來發展得愈好,仍覺得很滿足、很欣慰。這好比父母撫養子女,子女長大了,必須讓他獨立生活,只要他活得好,活得有發展,父母總是很高興的。總而言之,就是要為公司大局著想,要能看得遠。真正對公司發展有利的事,就應按捺下個人的私願去做。」
有心為祖國帶來資金與技術
來臺投資也是他一個「放眼未來」的做法。一九七八年,奎茂公司擴張海外業務,往波多黎各設廠,結果非常成功;去年奎茂登陸亞洲,選中臺灣為投資地。
奎茂在臺做基本裝配和研究發展。「假如光做裝配,臺灣的條件並不很好,因為相較之下,菲律賓人工較便宜、香港進出口較方便、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優惠較多。但如果要做研究工作,自行開發新產品,則本地的教育水準高,技術人才多,是投資尖端科技的理想地點。」李信麟說。
到新竹科學園區投資設廠,固然有不少是從「在商言商」的經濟觀點考慮,但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對國人懷有一股血濃於水的情感,對自由祖國有強烈的向心力——他希望就此為祖國帶來資金與尖端科技。
李信麟去國卅年,仍說的一口標準、流利的國語;美國奎茂總公司的部門主管絕大部分是中國人;他投資支持幾家小公司,條件是:各部門主管中一定要有中國人。「我身為中國人,回祖國來設廠是應該的。」李信麟誠懇地表示:「我希望能為祖國科技生根盡一份力。」
就地取「材」與「才」
一年來,臺灣奎茂不僅營運情況極好,產品全數外銷;且與金寶電子公司合作,由奎茂進行產品規畫和國際行銷,金寶負責生產。此外,還與二百五十餘家國內廠商建立「中心——衛星工廠」關係,提供技術協助,由這些廠商生產所需零件。目前奎茂90%的零件皆取自本地,預計明年可達100%。
除了就地取「材」外,李信麟還著重就地取「才」,因為「除了有助提昇當地科技水準,管理上也更方便」。
「很多在臺的外資公司,用本地人擔任中級主管,但最高主管仍由總公司派外國人來擔任。這種做法並不妥當,一則外國人管中國人,總是隔了一層;再則,外籍主管的前途不在這裡,他過幾年總要調回去,較難有心去謀求長治久安之道。他們三年五載回國後,常留下叫人難以善後的一些問題。用本地人做主管自然就不一樣了,他的聲譽、前途都在這裡,自然專注而賣力。」
臺灣奎茂成立時,原計畫業務全由本地人負責:人員全在臺招考,然後到美國總公司受訓三至六個月。總公司僅由各部門中挑選資深、優秀人才,組成小組,不定期來臺視察及指導。待分公司運作上軌道後,這個小組即解散。
期吸引更多高科技工業來臺設廠
「但由於絕大部分在臺投資的國際性大公司,都以外國人為最高主管,因此臺灣中級經理人才很多,但高級人才則相當缺乏。因此臺灣奎茂的總負責人仍是一位來自總公司的美國人,我們正在加緊訓練具有潛力的中國人接班。」
「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實例,證明完全放手讓國人經營,一樣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更好。而最重要的,是我有心藉奎茂在此經營成功,拋磚引玉,吸引更多高科技工業來華投資設廠。」李信麟充滿信心地預測:「由今日臺灣奎茂的成績來看,我們相信一定可以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