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國內民眾而言,去年似乎不是一個好年冬。由於近8年來,台灣的實質薪資僅微幅增加0.5%,消費者物價指數卻從2001年的基準100增為去年底的107,受薪階級荷包縮水,內需不振與通貨膨漲兩頭夾攻,令人大嘆日子難過。
然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去年11月22日發布的數據,2007年其實是個一路向上的豐收年,第2、3兩季的經濟成長率十分亮麗(第二季為5.24%,第3季更由原先預估的4.47%大幅上調至6.92%),第4季雖然反轉降溫,但預計該季的經濟成長率仍有5.43%,全年成長率約為5.46%,是近3年來的新高。(表一)
經濟成長率衝高,主要是拜對外貿易繁榮之賜。根據經濟部國貿局於一月初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外貿總額達到4660.6億美元,較前一年(2006)增加了9.2%。其中出口金額為2467.2億美元,成長10.1%;進口金額為2193.4億美元,成長8.2%;出超更高達273.8億美元,成長28.4%,各項數字均創下歷史新高。(表二)
國貿局表示,2006年時台灣是全球第16大貿易國,以2,30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貿易額為1.8萬美元,位居全球第8名,還超過美國和日本;2007年的人均貿易額將達2萬美元以上,排名可望再向上提升。
我國以出口經濟為導向,分析2007年出口產品結構,仍以重化工業為主,總金額為2,042.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82.8%,包括電機、電子、鋼鐵及其製品、光學器材,以及機械等,較前一年增加了11.3%。
在出口國家方面,最大隱憂仍然是一面倒向中國大陸。累計去年台灣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超過了一千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0.7%,較前一年增加12.6%。單單這個區域,就出超達706億美元,出口依賴的程度令人憂心。對中國而言,台灣則是僅次於日、韓的第3大進口國。
台灣外貿出口有成長的另兩大區塊,是歐洲和東協6國,比重分別為11.6%(增加9.7%)與14.5%(增加16.7%),尤其對東協6國更有120.9億美元的出超。
但另一方面,台灣對美國、日本兩大市場的出口則是減少的。(對美出口金額為320.7億美元,佔13.0%、對日則為159.4億美元,佔6.5%)尤其日本是我國長期逆差國,去年台灣對日本入超高達300億美元,顯示台、日產業間的技術差距仍有待克服。(表三)
從出口結構分析,台灣對中、港及東協6國的出超總計高達826.9億美元,由於此區域台商密集,這部分的出口其實多半是台商自家人「左手進,右手出」,獲利和成本兩相抵銷,真正淨賺落袋者並沒有那麼多。而且在廠商已大量外移中國及東南亞(我國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重已達47%)的情況下,台灣本地留下的,往往只有負責接單和全球運籌的少數人力,但其出口實績仍以「三角貿易」的方式算在台灣的GNP帳面上。
換句話說,能善用全球化工具的台商獲利雖然驚人,但廣大的台灣勞工其實無緣分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經濟數字亮麗,但民眾感受卻有所落差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