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三願
一九九八年雲門舞集二十五歲生日,創辦人林懷民許下三願:一願舞團的國際碼頭更寬闊;二願雲門成立子團,在地方社區演出,成為文化的7—11;三願成立舞蹈教室,讓孩子們的身體跳自己的舞。
願望不是空許,早在一九九五年開始,雲門邀集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舞蹈教育博士張中煖、獲得美國達克羅茲律動教學認證的林春香、具有二十五年幼教經驗的劉北芳、紐約大學舞蹈系碩士何曉玫、英國倫敦拉邦舞蹈中心碩士李靜君,以及雲門資深舞者楊美容等共計三十多位教案委員,以夢幻組合投入舞蹈教室課程教案的研發工作。經過三年緊鑼密鼓的研發,於一九九八年,發展出「生活律動」教材,並在台北市南京東路成立第一間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雲門「生活律動」為四到十二歲的孩子準備完整八年的課程,課程架構的系統是:先啟發幼兒「發現」自己的身體,並在互動中建構人與人的關係,接著以「世界民俗舞蹈」進入國際文化觀。在領略過各民族對身體的看法與表現後,較大的孩子將回到中國傳統的舞蹈及武術中,體會自己深層的文化。
除了兒童生活律動,舞蹈教授也針對專業舞者開設進階、專修課程,設計融合東、西方精髓的體能與技巧訓練,轉化為專業舞蹈強大身體能量的課程,目前還研究銀髮族教案,打算讓阿公、阿嬤也都動起來。
是文化,更是生意
近年來,由雲門舞集授權與合作的衍生性商品,包括在各國電視台播放演出,發行DVD,與服飾公司推出雲門T-Shirt,還有授權宜陸公司以雲門為字號創設咖啡館,授權雲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的舞蹈教室。雲門根據營業狀況對所有衍生商品抽取權利金,年收入約三百六十萬。
雲門舞蹈教室執行長溫慧玟認為,多數衍生性商品的意義是一種「把雲門舞集帶回家」的感覺,用來建立舞團與觀眾的情感網路,目的在於吸引觀眾回到劇場。「若把雲門舞集的營收希望放在衍生性商品上,那絕對是本末倒置,」溫慧玟指出。
然而已經衍生出十五間的雲門舞蹈教室,卻十分具有潛力,成為一個耀眼的產業。舞蹈教室由雲門舞集授權雲門國際公司經營,創業資金來自銀行貸款,在財務上完全獨立於雲門舞集之外。
掛出雲門招牌與內容的舞蹈教室,不僅吸引了雲門舞集忠實觀眾的家長,部分家長甚至在孩子上課後,更進一步以舞蹈教室作為一生志業,於是開始有民間資金進入,連鎖性質的分館陸續成立。
前三年,舞蹈教室步步為營,在大台北開設三間教室,千禧年後才全面在各地推展分部,目前已經發展出全台十五家連鎖教室,創造近兩百人的工作機會,並在去年達到收支平衡,預計在二○○五年將開始回收。
執行長溫慧玟分析,目前一到四歲的幼兒,每一個年齡各有三十萬左右的孩子,只要一百個孩子中有五個來上課,就有一萬五千個機會,未來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雲門家族
雲門舞蹈教室的老師百分之九十八來自舞蹈科系,招募進來後必須先經過兩個月的職前訓練,包括兒童心理、藝術美學、幼兒大腦,還包括每個早上到幼稚園實習授課,親身與孩子們相處。
進入教學後,老師每年還必須再接受一百六十個小時的在職訓練,「我們的品管很嚴的,」溫慧玟笑著說。
從雲門舞集到舞蹈教室,二者的財務雖然獨立分開,然而卻是一個由核心創意到生活產業的相互支持。舞集的藝術創作,提供教室獨一無二的課程內容,而教室不僅讓舞蹈進入生活,也是扎根培養觀眾的基本功夫。
這其中還包括舞蹈教室執行長溫慧玟。擁有美國MBA學位的溫慧玟,打從高中就背著書包看雲門的演出,也曾經是雲門舞集實驗劇場學員,還在雲門十週年時,跟著《薪傳》巡迴演出,當起幕後工作人員,她本身就是一個雲門的追隨者。而包括送孩子來上課的家長,前來任教的老師、行政人員,或在課程中自信跳躍的孩子,也包括舞集的舞者,幾乎都建立在一份對雲門的喜愛,大家共同連結出一個實力雄厚的「雲門家族」。
孩子是這一個家族的希望,你看他們穿著綠色的運動衫,將心中的感覺展現在自己獨特的肢體上。彷彿一群小蝌蚪經過不斷的游動,終將跳離水池,在寬廣的土地上,自信地探索世界與未來。
雲門舞蹈教室,是產業、是教育,也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