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
本期要報導的是,以培育職校師資為主,注重生活教育、校風純樸的國立台灣教育學院。
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的師生收信時,常發現收件人地址卻是——「省立彰化教育學院」。不是送信人不識字,而是方圓六十六平方公里的彰化市區內,學院「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其實教育學院早在民國七十年就升級為國立學院,如此被人降級,難道沒有人覺得委屈嗎?畢業已一年、現在台北市麗山國中教書的郭芳純說:「學校的規模不大,又偏遠,素無盛名,連附近住家對我們的印象也只是『畢業就可以做老師的大學生』,更何況是住在其它地區的朋友呢?」
方帽底下的臉孔,是不是顯得成熟些?這群帶上方帽的「老師」學生,大部分是利用教學之餘,到教院進修部在職進修的小學老師。(簡永彬)
培育職校師資
民國五十七年,我國六年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省市新辦的一百五十餘所國民中學,於當年九月九日同時開學,教育當局與各學校面臨師資不足的嚴重問題;加上當時工商職校遽增,使得高職師資異常欠缺。彌補師資缺額,就是教育部設立教院的初衷。
如果和已有四十年校史、每年有一千多名畢業生分發任教的國立師範大學相比,同樣負有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教育學院師生總和不及二千人,只有十四屆的畢業校友,分佈得不均也不廣,氣勢上難免短了一截。
「我們不刻意求名氣,但必須紮紮實實地打基礎」,教院葉學志院長表示:「十五歲的學校,就像是青春期的年輕人,發展潛力最大,也最需要有計畫的關注與經營。」
盲障青年利用聲納識字機上課。(簡永彬)
「名分」升級,硬體也升級
省立學院時代,學校經費來自台灣省教育廳,一學年所得款項,在支付日常開銷後,已所剩無幾,想要大刀闊斧從事硬體建設,不免捉襟見肘。
「十年寒窗,興沖沖南下報到,看到的卻是『國中的大門、高中的校園』一位工教系四年級的同學回憶初當新鮮人時,一點沒有上「大」學的心情。
近二、三年來,「破落戶」的窘況有了轉機。升級成國立學院,經費由教育部直接撥下,比以前多了三倍,每學年超過二億元。自此,一幢幢外形美觀摩登、內部設備新穎充實的系所、宿舍紛紛落成。
有了充分的硬體設備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替學生找到更好的老師。教院「先天不足」——地處偏遠的彰化,這樣的條件要吸引老師前來的誘因,遠不如北部的大型綜合學校。
葉院長只有親自出馬,遠赴海外遊說學人歸國任教,同時也替校內老師爭取在職進修的機會。目前特教系十位專任老師全是博士,據系主任許天威表示,他們幾乎都是半「教」半讀,苦獲學位的。
為了能體會盲人在行進間的困難,特教系的學生帶上眼罩,自己走一遭。
師範學校受青睞
師資、硬體更上層樓,加上師範學校的就業保障,教育學院在大學聯考的排行榜上,也節節高升。今年教院語教系英語組打破往年的紀錄,排名超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一位考生的家長苦口婆心地勸女兒:「進教育學院很好啦,以後不愁找不到工作,當老師又有寒暑假咧!」
教院的性質不同於一般大學,就是和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學院也有異。主要差別在於師大、高師的學生全部享受公費,而教院特殊教育學系和輔導學系的學生,全是私費生,其它七個學系則公、私費各半。
享受公費待遇的學生,學雜膳宿費一律免繳,一天約領取五十元零用金,每學期還有一筆書籍費。他們在校修業四年,還要實習一年,才正式授予學位,畢業後則有擔任教職四年的義務。
決定公、私費的標準,除了參考學生聯招分數和志願高低,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學生入學後的選擇。新鮮人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性向、志趣,瞭解公費生能享受的權利、應付出的義務,才決定是否要以師為職。因此教院的學生享有公費、可以分發任教的名額不及百分之四十五,但畢業校友在教育界服務的比例卻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
特教中心的聽障兒童,在遊戲中認識數字與學習平衡。(簡永彬)
「五花八門」的學生
除了有公、私費兩種身分的學生外,教院近二千名學生來源的廣大,在各大專院校中也是獨樹一幟。「從退役的老兵、工廠的女會計、修車廠的黑手……,到北一女的高材生,我們學校都含納了」,輔導系三年級,在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採科畢業當了三年老師、才重為學生的曹從榮說。
十五年前,教育學院剛建校時,僅設輔導、科學教育、職業教育三個學系,專收專科畢業生,提供進修管道,同時紓解當時中等師資,尤其是職教師資的不足。
民國六十三年,語教系英文組設立,科教系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組改為系,皆參加大專聯招,招收一般高中生;隨著特教系的成立,職教系也分為工業教育學系和商業教育學系,以及先前的輔導系,教院每年八月則自行招考職校、專科的畢業生。
如此一來,報考的對象真是「五花八門」,各類職校,專科畢業生,甚至許多已取得學士文憑的人,也加入這場競試。
如此來源多樣的學生考取進門後,為小小的教院帶來不同的氣氛。
運動場旁的台化公司施放的廢氣,困擾教院師生十餘年,至今尚未解決。(簡永彬)
背景有別,學習態度各異
這群學生當中,有「寒窗十年」闖過大學聯考的正規軍;有被高中聯考拒絕過,以為此生無緣戴方帽的職校生;有已嘗過大學新鮮人滋味的「回鍋老生」;有失學苦讀的老兵……。只要在教院待上一年的舊生,看著一群新生迎面走來,往往能輕而易舉地指出這人那系?十之八九錯不了。
商教系講師陳美紀以校友過來人的身分看學弟妹,她指出,工教系的學生在高工就讀時,就比較重視工廠的實際操作,養成他們肯幹、實幹、能吃苦的精神;商職畢業的商教系學生,通常在沒有升學壓力的情況上教院,在學校就較為活潑、開放;至於高中畢業生在學科表現往往比前二者佳,但是較封閉;而專科畢業生多半有工作經驗,年齡比較大,表現也較成熟。
背景的差異也反應在學習態度上。
學生輔導中心主任林幸台拿語教、數、理、化等系的高中畢業生,和就讀於輔導、特教兩系的專科畢業生做比較。他表示,因為教院在聯考中排名中等,加上學校僻處彰化,參加聯考進來的新鮮人,常有「這山望那山高」的心態;在插班或是繼續念下去間舉棋不定,念起書來也難專心。而專科生多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重拾課本考上教院,對這得來不易的機會,更加珍視、能主動汲取知識。
化學系二年級的同學高舉試管,預祝實驗成功。(簡永彬)
保守、內向,不善言詞?
這些背景各異的大學生,卻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大多是中南部人,來到以節儉聞名的彰化市,純樸校風也就理所當然。
在這裏很少人為打扮「傷腦筋」,運動服加布鞋正是流行「時尚」;至於行為舉止,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內向、保守、不善言詞,「就像十年前,人們對師大的刻板印象,這會兒我們全有了」,一位學生自嘲說。
提到民風保守,校園裏經常流傳這樣的話題:張生與崔女同行白沙湖畔,沒多久他們就硬被湊成一對,等到互覺不適,再想翻身——難矣!
前學生活動中心康樂委員會主席楊錦華被同學封為「舞棍」,但他頗為寂寞地說:「舞林高足在此是『稀有動物』!」正對校門口的進德路上,硬是不見咖啡廳、彈子房、電玩中心……,據說有人不信邪,經營不數日,還是關門大吉。而教院人最流行的娛樂:白天運動,等著周五晚上看電影。
外界對於白沙人的刻板印象,學生反應不一。一名綽號「黑皮」的語教系學生表示,儘管有人以為純樸、保守、不善言詞是土氣;不過她說:「土氣,大概是我從鄉下帶來的吧!念書該是養大氣,土不土氣又有何干係呢?」
也有人認為自己只是純樸,思想卻不是別人塑想的保守迂緩,不問世事。語教系英語組四年級的林杏足,曾經擔任校刊「師道」主編,她反對一般人未與各師範學生深處熟識,就斷然下判語;她激動地表示,在學校裡也有積極參加社會服務、主動去他校上課、聽演講的同學。
葉學志院長表示,十五歲的教育學院還「年輕」,有待發揮潛力、更上層樓。(簡永彬)
「稀有系」特別多
其實保守的「乖寶寶」形象,一部分也來自學校生活教育的嚴格。師長鎮日的精神訓話,總以將來要「為人師表」為總結,如此一來,學生的一舉一動,也就更加如履薄冰,唯恐不宜了。
此外,教院人常自我調侃,總算奪得各大學中的一項冠軍——「升旗率」。目前教育學院每週有兩次全院升旗,再加上三周一次的系升旗,一學期的升旗次數比素以開放自由聞名的輔大學生多了卅五次以上。
生活環境單純的好處則是活動少、冗物也少,讀書自然專心。爭取公費的學生為能分發較好的學校勢必拼上一拼;而私費生為了畢業後能有較好的發展,也必須挑燈夜讀。化學系每年畢業班近廿名的私費生,平均有一半以上考取各國立大學研究所,「升學率」不僅冠於全校,就是在國內各大專院校中也難有科系與之匹敵。此外,工業教育系、商業教育系、特教系、和輔導系,則是大專院校中所見無多的「稀有系」。
工業教育學系的學生在教院裡,一直被視為最活躍的份子。一方面是他們人多勢眾,全系學生高達四百人左右,幾佔全校的四分之一,校內各社團主要負責人,大多由工教人擔綱。
這隻小白鳥靈巧解人語,名氣不僅響徹校內,也是附近孩童們的好玩伴。(簡永彬)
豈只是「黑手」而已
除了教院,師大也設有工教系;教院的商教系則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這兩個系在職校生心目中,足可比擬大學聯招排行榜裏的「台大醫科」。
每年在教院單獨的招生考試中,全台最優秀的職校畢業生坐著一部部遊覽車,前來角逐工、商教系一百廿名左右的錄取名額。四十八人的一部車中,大約只有一人可登金榜,錄取率不及百分之二,比大學聯招的百分之卅四低十七倍。
工教人在高工念書時,多在機工、電子、電機、汽車修護等科中,選擇其一就讀,「三年出師」——畢業後他們可以成為修護、保養、重組各種電器、機械、汽車零件的高手。來到教院,除了修習教育學分,「重要的是加強數理等理論基礎,讓學生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技師,提昇到能聽脈研判,綜觀整體,甚至懂得設計、製造機器,最後還要能夠將所學動手又動口地教給未來的職校學生」,系主任紀經峰說。
由於國內工業技術不斷升級,產業界自動化的需求愈來愈高,高工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顯然不再只是當「黑手」而已,因此負有培養工業學校師資的工教系,也必須迎頭趕上,加重電腦課程。
穿運動服,是教院人的流行時尚。
商教系未雨綢繆
商教系大部分的應屆畢業生,無論是享有分發任教的公費生,或是必須自求多福的私費生,多在驪歌未唱之時,就已接到職校聘書。系上助教以今年的就業情形表示,台灣省立與高雄、台北市立的廿七所商校今年一共出缺卅餘名教師,商教系的廿名公費生供不應求,有些學校就得自行辦理教師甄試。這時候商教系的私費生,常是這類甄試中的佼佼者。
今年初,教育部委託商教系對全國設有商業科組的二百零五所職校,在有關教育目標和課程方面作評估研究。評估的結果發現,為配合現代商業發展,目前職校的課程設定已有重大突破,他們將原有的綜合商科改為企業經營科,還增列國際貿易科,資料處理、餐飲管理等更為專業的科別。
高職修訂、增列科別,那麼,為之培養師資的商教系可有萬全的準備?
系主任孫步儀表示,商教系為達到成立商業教育學院的目標,系務的發展計畫從增班、分組再分系。現在系上的課程已逐漸將專業科目,如國貿、會計、企管、電腦的選修學分比重增加,同學照個人興趣選擇其中一項為重點研究。因此,為應變職校的課程修訂,商教系已算未雨綢繆。
輔導系和特教系在一般大專院校中除了是「稀有系」外,和校內其它科系不同的是,沒有一年級新生,且全部以私費生入學。
大一的男同學輪流巡邏,維護校園安寧;一旦遇到情侶,真是進退兩難。(簡永彬)
「老成持重」的輔導系
這兩系的學生大多是大專畢業生,他們依照教育部的規定,專科學生報考大學不同系者,從大二開始念起,修業三年取得學士學位。
至於沒有公費生的原因,一位輔導系的老師表示,輔、特兩系的宗旨是提供進修管道,而且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需要成熟安定的性格和全然投入的熱忱,一般說來大專畢業生已具獨立思考能力,在清楚瞭解自己的進修意願後的選擇,將比「公費分發任教」的誘因,更能適合特教、輔導人才所需要的特質。
與工教系學生的活躍、開放比較,輔導系的學生果然「安靜老成」許多。
教院輔導系是全國唯一專門培養中、小學校輔導中心師資的科系,過去這方面的人才多來自普通大學的心理、社會學系的畢業生。但自民國六十年開始,教育部規定全國小學以上學校一律設立輔導室,專業人才需求量於是驟增,輔導系也在此時成立。
輔導系系主任彭駕騂表示,心理系、社會系,雖然也都有人類行為以及輔導、諮商方面的課程,但輔導系更深入於學校學生的輔導,「如果心理系是培養病理、藥理等基礎人才,輔導系就是育成前場作戰的臨床醫師」,彭主任說:「而我們的戰場,明顯地針對學校,不像臨床心理技師、社會工作者的對象可能更注重醫院、工廠或其他社會團體。」
特教系「因材施教」
如果你曾「偷偷摸摸」地去過學校的輔導室向輔導老師傾吐心事,不免要擔心被熟人撞見,因為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只有「問題」學生才需要輔導。
其實輔導不只是一般人熟知的「矯治」而已,它還包括事前的預防,以及幫助個體發展潛能。譬如資賦優異、或智能殘障的學童,可以經由智商的測試,再送往特殊教育機構學習。
根據統計,我國六歲至十九歲的學齡層中,約有六十九萬特殊智障兒,其中有百分之九十八被摒棄於學門外。除了教養班級設備不足外,特殊教育師資也嚴重缺乏,據估計目前全國還差六千名特教人才,這也是特教系諄諄化育的目標。
特教的範圍,包括智障、聽障、視障以及資賦優異者。「以往教育『平等』的定義,是無論貧富貴賤,每人都有權利享有國民義務教育」,特教系主任許天威解釋:「現在不僅給每個人受教育的位子,而且要每個人都有『知道講台上的老師在教什麼』的權利。」換句話說,公平的尺度已由「有教無類」擴大到能「因材施教」。
先除去自己心中的「障礙」
因才施教的理想說來堂皇,學來更是不易。面對下愚、上智的求知者,「傳道、授業、解惑」都必需建立另一套溝通管道,他們不只要修習種種特殊教育理論、方法,還要嫻熟於日新月異的電子教材器具,能夠因「材」施教;另外,自行設計教材以適應本土特殊兒童,也是他們必修的「技能」之一。
然而,這些似乎還是不夠……
四年級的陳莉莉回想二年前,第一次到教養院替重度智障兒童做智能分析時,行前滿懷興奮。
測試應有的理論基礎和器材都已齊備了,沒想到真正面對他們,才知道「相見爭如不見」,自己竟然不敢接近他們。正在猶豫的當兒,只見任課教授毫不做作地將他們抱在懷中,憐愛疼惜的情感自然的流露,陳莉莉這才知道,原來除去「自己」心中的「障礙」,去接納肢體、智能殘障者,才是學習的第一步。
明年台灣省九所師專將升格為省立師範學院,這是教院再上一層升級為教育大學的好契機,而加強培育高職師資,是教院未來的目標。
葉學志院長分析現階段的師範教育現況指出,在培養語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師資,已有過剩的現象。他以今年教院畢業生分發任教的情形解釋,英語、理、化、數學、生物等科學,不僅私費生就業較往前困難,就連公費生也有難以安排的狀況;而工教、商教兩系學生則供不應求。「成立工、商學院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