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暑假在非洲
清大國際志工團的團員們還會利用課後進行文化交流,教肯亞學生寫書法、做小天燈,分享台灣的零食,例如乖乖、王子麵、小泡芙、仙楂糖等,最受學生們喜歡的則是鳳梨酥。
去年肯亞團原定停留42天,由於當地發生「反政府稅收」的暴動,行程減少為30天,有天回程時,學生們目睹街上戴著面具的暴民正在燒輪胎、煤炭。
你們那時候有很害怕嗎?「沒有!」團員們異口同聲地說。領隊廖庭輝說,事先請當地司機評估路線,不得不經過暴動的周邊,但仍遠離核心的衝突區。
但對學生來說,新奇的跨文化體驗勝過生活不便的抱怨。由於缺水,三天不洗澡是常態;每天吃炒高麗菜、燜豆子,自台灣帶去的維力炸醬抹白吐司成為美食;勇敢地吃路邊攤,例如咬到下巴快脫臼的青檸辣椒鹽烤玉米;或是以為吃到炸甜不辣,結果是炸香蕉,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有趣的是,看到有人在高速公路上賣小豬撲滿;半夜帶頭燈上廁所,由於茅坑實在太臭,只好帶著雨傘跑去大草原,與牛一起上廁所;早上與雞一起刷牙,尤其,肯亞的雞從凌晨三點開始狂叫,一直叫到早上七點,把所有人全叫醒,也見識到肯亞的雞比較狂野。
「這些很酷的經驗,連我爸爸媽媽那個年代也沒有這種體驗 ,而且回到台灣會更知足,不論是在學習或是生活上。」李睿珊說。
中學是田徑隊、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大三的張媛,與當地小學生一起踢足球。她搖著頭笑著說,「我這個穿布鞋的,怎麼樣都追不上穿拖鞋或是赤腳的小學生,他們為了鼓勵我,還故意把球踢給我。」
「回台灣最高興的一件事就是看到蓮蓬頭,還有抽水馬桶。」曾韋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