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蒔花,原是修心養性的休閒活動,但是,如果種得夠多,又種得夠好,就可以成為一門賺大錢的行業了。
台灣全地大小花圃不知有多少,供應多種花草樹木並各式盆景,且提供庭院設計等園藝服務,而我們還有一個佔地極廣的大花園,就是彰化縣田尾鄉的花卉專業區。
田尾,位於彰化縣的心臟地帶,全鄉面積二萬四千餘平方公尺,居民約三萬人,多是一、兩百年前由大陸閩、粵二省移民過來的,他們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務農為生,勤勞儉樸,民情淳厚。
田尾不僅種花,也培育各種盆景、庭栽,除供應國內市場所需以外,並且以空運方式大量外銷,僅鮮花一項,每年外銷金額即在新台幣三千萬以上。內銷所佔的比重也很大,每年在三千四百萬左右。
是故以當地約七百戶的花農,佔地總面積約三五○公頃的花圃,每年僅花卉一項,內外銷即達到六千多萬;如再加上庭栽和盆景,數目更是可觀,最高曾達到一億五千萬元。這樣的收益,無疑是極其豐碩的。
田尾的花卉事業日益蓬勃興旺,因緣頗多,大體可歸類為四大項:其一,是當地水土好,適合培育花木,不僅氣候溫和,又可利用流過的濁水溪優良水質來灌溉。其二,是傳統,當地有許多花農都是種花世家,父以傳子,子以傳孫,承襲了許多優良的技術。其三,是不斷地研究改進,當地農會經常組織花農一同研究培育與運銷等各種技術問題,輔導他們改進品質,增加產量。其四,是銷路的拓展,農會輔導花農們成立了運銷合作社,以企業化的經營方式,拓展內外銷市場。
當地在民國六十年時並設立了「花卉專業訓練班」,由台灣省政府及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會同田尾鄉農會所共同辦理,禮聘了許多農業與園藝專家前往指導,深入瞭解各戶花農在培育花卉時所遭遇的各種問題,並協助他們解決。此外,在包裝技術、分級標準、運輸工具與銷售方式上,專家與花農們也聚集一堂,共同研究磋商,期能找出一個最合理、最迅捷的方法。六年來,各種技術問題,仍在不斷改進之中。
民國六十二年,政府頒佈了「加速農村建設」的有關重要政策與措施,田尾在當時被劃為「花卉栽培專業區」,在改進栽培技術、引進新品種、提高品質與產量、施行計畫產銷與積極拓展內外銷市場等各方面,又進一步接受政府的輔導。繼之,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的專家們,向當地介紹了「電照栽培」與「網架栽培」等新技術。這種種外來的協助,不僅提高了花農的栽培技術,也使得當地成為一個群花爭豔的大花園。
菊花電照栽培,是一種很進步的栽培方法。因為冬季日照的時間較短,影響了冬季花卉的發育,園藝專家們即發明了以電燈照明來補足。
通常在每分地的花田中,裝設電燈約一百盞,每二盞間距離六呎左右。每日在夜間開燈照明三至四小時。在收穫前六十五天左右,即停止燈照。
利用燈照可以補助日光的不足,並可控制花卉的成熟度。經過燈照促進的菊花發育,其莖部長度可達九十公分以上,符合外銷的標準。燈照時間的長短,不僅可控制花卉的發育,也可控制開花的時間。
菊花種植通常是將母菊所生的花芽摘下,先行假植七至十天,然後移植於本田中。當種苗發育至一呎左右時,就要開始架網,以固定花枝的生長。在其發育成長之時,要隨時注意將多餘的芽摘去,以免耗損水分與養分,影響花枝的生長。
除了上述產量可觀的花卉之外,許多花農還致力於栽培各種庭院樹木、觀葉草本、以及各色盆景、盆栽等。在全心全力地經營培育之下,這些植物呈現出種種奇妙的顏色與形狀來,真是趣味盎然。
一些栽培了數十年的盆景,價值連城,在一呎見方的範圍內,有古樹,有芳草,有山水奇石,還有亭台樓閣,就彷彿一幅立體的山水古畫。當你佇立其旁,靜靜地觀看,揣摩幾百年、幾千年前的山水大地,試想徜徉其間的文人雅士,吟詩做詞,心中不禁充滿了一片恬適安然,難怪有人願意花二、三十萬元的高價來購買。
各種庭栽樹木如龍柏、古榕和九重葛等,在精心地修剪栽培下,各顯風姿,各具特色,充分表現出花農們的匠心獨具。
民國六十二年,台灣省主席謝東閔前往當地巡視,見那兒芳草滿地,綠蔭處處,一片靜謐詳和,猶如世外桃源,謝主席遂提議利用當地原有的景觀,再加以整理建設,開闢為一個公路花園。
當地政府聘請了專家前往協助設計與規劃,除了建築了寬敞平坦的公路穿梭於花圃之間外,也在路旁設置了涼亭與座椅,供遊人休憩。更有販賣冷飲小吃的各種食店,提供飲食服務。
路旁並架設了光亮的水銀燈,便利遊人在晚間前往參觀。每當入夜,水銀燈與養植菊花的電燈齊開,一時燈花如畫,照耀著一望無際的廣大花田,朵朵鮮花,在燈光的照耀下,更顯婀娜嬌豔,真是迷人眩目的美景。
目前當地政府還計畫在花圃之間建立一座觀光旅館,可使遊客住宿在鮮花群芳之中,欣賞這大花園中晝夜不同的景色,屆時定可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
多年來,這些本份的花農兢兢業業地植樹種花,不斷致力於改良品質、增加產量,也注意著美化自己的花園或花圃,以配合這整體的公路花園計畫。他們雖多半是傳統花農世家,卻絕不故步自封,願意不斷吸收新知,改進栽培技術,並顧全整體發展,這種開放的胸襟,全心致志的做法,是促使他們興旺致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