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間台灣厝,是我兒時的夢想,」杜建坊說,現代生活中,傳統建築已經「亡失」、「破功」了。
台北土生土長的杜建坊認為,都市的生活環境低劣,厝不像厝,生活更不像人過的。在台北打拚那些年,他最大的目的是──賺夠錢,離開。
早期杜建坊做珠寶生意,經常在歐美各國跑來跑去,比利時政府曾希望他入籍當公民,但他卻不想移民國外,覺得「不是自己的家」。「世界走透透,我還是要住在台灣!」他說。
為了找一個適合的環境,杜建坊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全台走透透,石碇、南港、汐止、忠義等北部山區他都找過,不是地太貴,就是山太陡、面積太小,最後只好放棄北部,南下覓地。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讓他在台東鹿野找到了理想的所在。
有夢最美
「從三十八歲搬離台北開始,我就放棄當個富人了,」杜建坊說。
三十八歲那年,杜建坊帶著老婆和當時八歲、七歲的兒子來到台東鹿野建立自己的家園。
前有海岸山脈,後有中央山脈,卑南溪從前面流過,杜建坊買下的約八甲地風景宜人,但剛來時,這片土地荒廢已久,附近人都不太敢來。更慘的是,風景美則美矣,卻是當地人口中「風頭水尾」,最不好的土地。每遇颱風、大水,田地就不斷流失。
為此,杜建坊買下挖土機、組一台「六汽仔」,載來一車車的大石頭,開始動手填石、整地。「以前穿西裝玩小石頭(鑽石),沒想到來這裡玩大石頭,」杜建坊說,光是整地、栽種、穩固地基,就花了六、七年的時間,投入的金錢更是不計其數。過程中,他也曾懷疑、憂慮,「這個無底洞究竟要填到什麼時候?」
看台北人來此地作苦工,當地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杜建坊迥異於鄉下人的怪異行徑,更是引人非議。人家砍樹以便有更大的面積耕作,他卻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了六、七千棵樹,接著開始植草皮時,終於有人看不過去忍不住跟他說:「少年仔,人家割草都割不完,你還種草?」
脫胎換骨
現今要蓋一棟傳統的台灣厝,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材料不容易取得,連施工方法都已失傳。因此,從設計、找材料,杜建坊夫婦都是自己親自來,施工方法,也是自己先四處請教,學會了再傳授給工人。
圓夢過程中的勞累辛苦可以想見。友人林漢章說,杜建坊在整地建屋期間曾北上來找他,但他卻見面不相識,因為杜建坊經過台東陽光的洗禮,加上勞動,已全然「脫胎換骨」,變得又黑又瘦,一派「庄腳人」模樣。
所幸,建築物中許多材料或裝飾,杜建坊早有「準備」。對台灣傳統建築與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他,從二十多歲起就開始收購一切傳統舊建材、家具,舉凡窗櫺、門板、廟門、桌椅……都在收藏之列。過去四處寄放在親友的庭院、菜園中,如今得以圓夢,杜建坊將這些素材恰如其份地全部用上,賦予它們重生、再利用的機會。
他不疾不徐地一棟蓋完,再蓋一棟,越蓋越有心得、越蓋越有經驗。蓋完了生活起居的主體建築,他接著蓋一棟木造房子,用來教授南管,「翠籬繞舍伏山居,櫞楹無端喧鳥住」,杜建坊將這間音樂學堂命名為「庶常」,意即「平民百姓的樂音」。
新近完工的一棟美輪美奐的磚造傳統台灣建築,是杜建坊用來收藏歌仔簿、劇本等關於台灣語言和文化史料的書齋。
提起收藏,杜建坊就眼睛發亮。在一百二十萬可以買一棟房子的時代,他就可以花三十萬買一本福建方言字典,由此可見他對這些收藏所投注的心血和重視。
事實上,移民台東,有部分因素是為了這些收藏。杜建坊指出,台北濕度高、也沒有什麼防火設施,古籍資料保存相當不易。台東乾燥,地方大又空曠,遭祝融波及的機率不大。
南管傳家
杜建坊收藏了數千本歌仔簿,其中有道光七年的歌仔簿,還有不少珍貴的孤本。據了解,這方面的收藏,大概無人能出其右。除此之外,一切有關台灣語言的文史資料,杜建坊也蒐羅得相當齊全。
杜建坊將這棟宛如台灣文史資料館的書齋取名為「成人」,門口他自己作的閩南語對聯「十年闢地合脊收規,半生傳文園花映水」,橫批是「前弓後箭」,完全是主人心境的寫照。
除了堅持蓋傳統的台灣厝,杜建坊一家人也過著徹底的「台灣式」生活。一家人用純正的閩南語交談,完全不夾雜國語,以致兩個小孩在十幾歲進小學就讀時,才驚訝地發現別人說的是自己聽不懂的「北京話」。
「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杜建坊說,打從孩子三、四歲開始,他就自己教授三字經、漢文,直到孩子十多歲才開始送他們進學校接受體制教育,為的就是讓他們保有「根本」。
除了用閩南語溝通,他們一家人學的也是台灣音樂──南管。
「南管是台灣的古典音樂,」杜建坊除了教自己孩子,也在當地收了二十幾個學生,免費教授他們南管。杜建坊說自己教授南管是為了還一些債,「別人教我,我有義務讓它承續下去!」
鄉居歲月
夫唱婦隨,移民如此,教育如此,生活更是如此。「我都是跟著杜仔的腳步走!」月英說。搬到台東鹿野之後,女主人月英比較「拖磨」,因為什麼事都要自己動手,但卻不以為意,她說這樣才能激發人的潛能,「以前在都市都是打電話求人,現在什麼都得自己學,每天都有進步。」
然而,學習的過程中,難免也要繳點「學費」。既然有大遍的田地,當然要學種植。於是他們學種甘蔗、木瓜、玉米,收成雖然不錯,但總是「遇不到市場」,最後只好郵寄給台北的朋友吃,落得不但沒有收入還得自己貼郵費。現在學乖了,乾脆把田地「綁」給人家作。
為了捍衛好不容易找到的淨土和辛苦建立的家園,杜建坊也曾不得已站出來抗爭。三年前,前面的卑南溪有人要建砂石場,杜建坊聯合鄰居,發動聯合簽名,赴鹿野鄉公所抗議,幾經協調,最後砂石場沒能蓋成,器具設備也都撤走了。
「掂力就成就不了事業,」一晃十年過去,投入畢生積蓄(約七、八千萬),去年杜建坊才算把這個夢想中的家園全部弄妥當。或許有人會認為,花那麼多時間、金錢在台北早就可以買下好幾棟房子,但杜建坊卻無怨無悔,他說:「台北買不到這裡的大環境!」
從鹿野開車五十分鐘就到台東市,對杜建坊而言非常「利便」。許多人為了尋找好的居住環境,移民到國外,杜建坊認為,如果要清靜、空氣好,移民到台東就可以了。
除了每日例行整理花草、果樹等勞動外,杜建坊過著早上研究南管、下午研究語言,晚上整理資料的生活。對他而言,汗牛充棟的書籍資料,有太多值得研究的題目,但目前首要工作,是將藏書資料的目錄整理出來,以便同好或需要者可以利用。
「我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研究,」沒有頭銜、學位、也無法申請任何研究贊助的杜建坊,研究台灣語言完全基於興趣和使命,他說:「很多人說我做的是國家、政府應該做的事!」
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家園,對杜建坊來說,生活與事業才剛要開始。
p.017
找一個優美的環境、蓋一棟自己理想中的住屋,是許多人的夢想。杜建坊花了十年的時間和畢生的積蓄,在台東鹿野實現了他的夢。
p.018
住傳統的台灣建築,彈奏傳統的台灣音樂──南管,杜建坊一家人在一手興建的夢土上為台灣文化扎根、傳承。
p.019
閒世人之所忙,才能忙世人之所閒。十年合脊收規的杜建坊,要著手開始鑽研他所蒐羅的台灣語言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