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落,因為地勢較高,並沒有得天獨厚的天然灌溉水源,必須仰賴人工開鑿的水圳,才能供應農耕所需用水……
如果隨著時代的演進,農業漸漸沒落,人口漸漸流失,水圳漸漸淤積,僅餘的務農人家,還會發生半夜阻斷水圳流向,互相搶水的事件……
如果眼看著「穀倉」之名光芒不再,水脈泉源漸趨枯竭,百年水車可能終將停止運轉,青壯人口也日漸遠離土地……
你認為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凝聚多少人的共識,才能找回這個農村的春天?
2009年,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發生了,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的村民為了讓祖先曾引以為傲,由百年水圳串連起代代歷史與生活記憶的黃金水鄉「起死回生」,他們集體決定全村休耕一年,用一年的時間將水圳徹底修繕,向老天證明——南埔可以再生。

傳統三合院前,阿嬤按時疏花澆果,用有機虔誠的心情栽培自家每日所食,真箇一幅「農家樂」景象。
但「修繕」談何容易?
一年的休耕對以農維生的傳統農村而言,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破釜沈舟,也是一個由對土地與家鄉的深厚情感堆砌而成的集體大夢,當經費問題初步獲得解決後,更重要的是,南埔水圳在陡峭的地形上綿延長達三公里,上游部分還有21條隧道,當初均由先民徒手鑿山壁修築而成,而百年後的今天,誰能擔任那個負責執行修繕的圓夢人?
村裡四位從小就跟隨父祖穿梭水圳間種田、引水的老農說:「我們來!沒有人比我們更瞭解那些隧道的狀況。」
四位老農:蕭燕芳、李沐華、周源瑞與莊謙達,四人年齡加起來接近300歲,他們用一年的時間,鑽進每一條狹窄的隧道,一剷一剷以人工方式清除那些無法使用機具清淤的隧道淤泥,過程和當年開鑿時的工程一樣艱鉅。他們和時間賽跑,和自己的生命賽跑,也在和農村的生命時鐘賽跑。
當農村的黃昏開始倒數計時,他們卻用最堅毅的意志力與生命力量,扭轉了南埔村的命運時鐘,這一年,他們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將南埔水圳重新帶回了一百年前的榮光歲月,那是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夢想:讓子孫安居樂業,福祚綿延。
如果能做到,南埔水圳就能重生,年事已高的四位老農也很清楚,這件事除了他們沒有任何人能辦到,這是他們對祖先的承諾,也是對後代子孫的使命。

鄉間生活閑適慢活,果園處處的家埕前,老農夫曝曬蘿蔔干,鹹滋滋的特殊客家風味在空氣中流盪著。
一年後,2010年的五月天,南埔舉辦了百年水圳修繕完成的通水典禮,當充沛的水量重新注入水圳,在居民的歡呼聲與傳統竹笐炮的慶祝聲中,人們看到的不只是水,也是南埔村最值得驕傲的血脈泉源。人們聽見的也不只是100年前的水聲,這水聲,同時也是南埔先民的笑聲與叮嚀:珍惜家園,從現在開始。
促使南埔村集體休耕並使百年水圳重現生機的幕後推手,是南埔村有史以來年紀最輕的村長莊明增。
1973年次的莊明增,從小在南埔長大,從長輩口中聽過許多南埔的故事,南埔是莊家人歷代安身立命之地,也是莊明增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家,他一直認為南埔有足夠的條件重生,休耕一年正好讓南埔重新蓄積能量,讓南埔人停下來靜心回顧過去、思考未來,也重新凝聚對家鄉的感情與向心力。
「這一年,讓我們重新發現了家鄉的美好,原來南埔有這麼多值得珍惜與驕傲的有形與無形的資產,這些美好東西一定要留下來!」莊明增說。
莊明增的熱誠與不厭其煩的奔走、請託與解說,終於得到村民與長輩的支持,他們開始細數南埔的「資產」,請出村裡的各方面「達人」,帶領村民在百年水圳修繕的過程中,也同時修復南埔的代表性景觀與人文之美。

南埔村依山靠圳,綠油油的田野譜出一曲安和樂利的農村生活。
除了四位資深的「疏圳達人」外,南埔開濬以來保存至今的百年竹筒式水車,在「水車達人」陳煥祥老先生的帶領與指導下,以維持古樸的風貌修復完成後,也重新運轉。
「木工達人」蕭楨芳,則帶著習自外地的一身好手藝,在退休返回南埔定居養老後重出江湖,參與了村裡所有木作設施與觀景台的修建,也同時將技術傳授予村裡的年輕人。大家並一起構思,在村裡婦女日日洗衣洗菜的水圳邊,以古早工法搭建了木作架構的洗衫亭,以「同心亭」、「協力亭」命名,成了婦女們勞動兼搏感情的好所在。
復育台灣珍稀原生水生植物芡實的「芡實達人」郭光武、長於以天然方式將自種芥菜醃漬成酸菜與福菜的「鹹菜達人」麥燦光,以及人稱蕃薯伯,長於竹編技藝的「農村達人」莊謙謹,也在莊明增的敦請與鼓勵下,欣然接受了「達人」封號,開始積極參與南埔村的公眾事務。
高齡100歲的南埔村之寶——百歲婆婆,也在晚輩攙扶下,笑容滿面、與有榮焉的出席南埔村的每一場活動。

(右)南埔村的灌溉水圳上,百年前竹筒式水車依舊鮮活地轆轆轉著,並將生命浩泉延遞下去。
「敬老尊賢」原本就是這個客家村落代代相傳的美德,因此「請出」上一代,對南埔的再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莊明增說:「有了長輩的智慧傳承與實際參與,年輕人做起事來會更踏實,長輩們投入後的認真,時常讓我們在感動之餘,更覺得自己責任重大。剛開始那一個小小的夢,現在越作越大,也越來越真實。」
為了讓南埔人的努力與南埔村的美好讓更多人知道,百年水圳通水之後,南埔村陸續舉辦了許多對外開放的活動,例如成年禮、石爺祭與慶豐收等。
有活動,就需要有人帶領與解說,甚至需要有表演節目以自娛娛人。當村民們組成將塑膠大水桶當成打擊樂器的克難樂隊,開始辛勤苦練時,許多與莊明增同輩的年輕南埔人,再也不甘於以「忙於工作和前途」為藉口而置身事外,麥欣嵐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她,父親就是「鹹菜達人」麥燦光,「我很驕傲我是南埔人,看見長輩們那麼盡心盡力,讓我覺得自己的前途就在家鄉,」麥欣嵐說。
現在麥欣嵐只要一放假就擔任南埔的義務導覽員,她說老一輩人埋頭苦做,不擅言詞,也不擅長行銷與利用網路,這正是年輕人應該承擔的工作,因為只要知曉、認同與喜歡南埔的年輕人越多,南埔的明天就越有希望。她也相信南埔村的獨特信仰「石爺公」會保佑南埔子弟們實現心願,因為傳統上「石爺」是每一位南埔小孩的「契父」,這深入生命中的信仰,即使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有著溫暖與安定人心的力量。「我們這些石爺的孩子,一定要爭氣給石爺和祖先看!」

「石爺公」是南埔特殊的信仰,也就是客家人所稱的「伯公」。在地神祇應照著村落居民的起居平安。
2011年,建國100年,南埔彷彿也跨越了百年歲月,百年水圳通水就像是大家共同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務」,這個任務的達成使南埔村民的距離越來越近,後續效應就是只要南埔有事,大家都會主動參與、分工合作,一面祈求石爺公保佑,一面互相提醒:「千萬別讓南埔村的再生之旅半途而廢!」
南埔受到保佑與祝福後,人們走進南埔村的第一印象是紅色的南埔大橋,南埔大橋又稱「百分橋」,2000年為慶祝北埔國小100週年校慶而整建,鋼造結構特別設計成流線型的數字「100」,成了南埔最著名的新地標,時常有考生與外地人前來祈求考試百分,事事圓滿。
在邁入百年的今天,百分橋就像是南埔人希望「百年好合」的象徵,他們已將深耕鄉土的方向,朝向可以延續至下一個、甚至下下個百年的農業遠景——無毒耕作,自然農法。
莊明增說,南埔原本就是以農為主的村莊,過去還被稱為「北埔米倉」,修繕百年水圳最主要的用意也是要找回南埔農地的春天,因此他們希望所有休耕農地都能恢復農耕,同時期待透過課程分享、觀念溝通,讓更多居民加入不噴灑農藥、不施化肥的無毒耕種行列,進而讓南埔村的土地與農產活化。

(左)早期農村的水圳滋養著全村的糧食生產,更是家家戶戶洗滌、飲用的主要泉源。北埔鄉南埔村百年水圳重生,讓沉寂的村落生機昂然。
南埔村民以熱愛家鄉的心情,不斷自我教育,也在教育社會,年初,他們又熱鬧成立了社區大學,由前北埔國小的校長莊信淇帶頭策劃,集合社區裡的老人家,鼓勵老人家學習健康操等實用的保健之道,也以「產業文化調查」為名,請長輩們分享個人與各家的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術。
莊信淇舉例說,客家人的傳統食物「粄」,各家都有製作秘訣,不趁此機會紀錄保存,更待何時!
共同的願景,共同的努力,使南埔成為2010年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行政院農委會核定的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社區,這是南埔人送給自己的「百年好禮」,所謂「跨橋祈福迎百年,石爺庇佑好人生。」對於明天,南埔人充滿信心,他們相信重生後的南埔家園,必定是個讓後代子孫健康成長的無毒環境,做到了這一點,南埔人便無愧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