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飛鴻真紅!
<>自從香港鬼才導演徐克找來大陸武術奇才李連杰,以眩目的電影手法重新詮釋黃B飛鴻這個清末南方武術宗師後,港台兩地、甚至美國的華人社區均迅速颳起黃飛鴻旋風,連小孩都能操著含糊口齒,雄壯威武地高唱中國古曲「將軍令」改編的電影主題曲「男兒當自強」:「豪氣面對萬重浪,熱血像那紅日光……」眼一瞪、口一喝、兩手一拍、雙腿紮大馬,使出招牌「亮掌」動作,「小黃飛鴻」到處可見。
黃飛鴻是廣東拳師,允文允武又允醫,開了一家「寶芝林」懸壺濟世,在國力積弱不振、洋人侵華的亂世裡,左踢陰謀造亂的洋人,右打隨著國難起舞的敗吏亂黨,在九○年代華人電影世界中,黃飛鴻的英雄形象,儼然與二十年前轟動影壇的李小龍遙遙呼應。
九二年柏林影展,徐克的黃飛鴻系列之二「男兒當自強」也在觀摩影片之列,華僑們及西方觀眾將會場擠得滿滿。
紐約的藝術電影院和中國城戲院放映黃飛鴻的現場,許多西方觀眾嘖嘖驚嘆於精彩飛眩的武打,當黃飛鴻解決了惡徒以「一代宗師」的沈穩大度甩擺落地時,甚至有人跳起來歡呼。
一個在美國土生土長、作風洋派的華裔少年,近來開始搜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原因是他看了徐克的黃飛鴻,「以身為中國人為傲」,他要多認識中國一些。
這些分別是影評人王瑋、王志成,及一位華人的親身經歷。李小龍過世後的二十年來,華人世界特產的武術電影中,已經很久不見集武打架式、市場賣相、又能喚起「民族意識」的英雄角色了。當李小龍的銀幕形象漸遠漸逝之際,徐克的黃飛鴻正烙下這個時代的英雄記憶。

(龍祥影業公司提供)(龍祥影業公司提供)
時勢造英雄
所有經歷過一九七○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日本佔領釣魚台等緊張國際局勢的海內外華人,大概都很難忘記李小龍電影在當時引起的激盪。
電影上,李小龍化身為民國初年租界裡的武館弟子、或到東南亞、西方世界討生活的孤獨華僑,面對著洋人、日本人無可避免的欺凌,他總是一再忍辱、壓抑,直至無可退步時,才將蓄積已久的憤怒在瞬間爆發。當他用凌厲睥睨的眼神直射惡霸,使出自創「截拳道」將東西方武術高手打得動彈不得之際,滿場戲院的喝采聲,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一九七○年代,李小龍是中國人在政治現實中挫敗、卻在精神技擊場上力克國際霸權的驕傲。影評人黃建業指出,一部影片能否形成風潮,與觀眾的意識型態往往有很大關係。在當時東西方冷戰、第三世界反美的國際氛圍下,李小龍的電影的確有「大快人心」、「煽動」民族意識的助力。
可惜的是,李小龍前後三年演了四部電影就死了。多年來,拳腳電影仍在市場上佔有一方天下,八十年代的成龍熱噪一時,但他的電影以警探片居多,與李小龍風格迥異;到了九○年代,才又出了一個夾處在華洋之間,接近「民族英雄」形象的黃飛鴻。

由大陸武術明星李連杰演出一代拳師黃飛鴻,片中精彩的武打是賣座的法寶。(龍祥影業公司提供)(龍祥影業公司提供)
重塑黃飛鴻
其實,黃飛鴻在香港早就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一九五○到八○年代,香港粵劇名角關德興就曾演出了近一百集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他演的武術宗師年高德劭、沈著剛毅。政大新聞系教授、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彭家發從三歲就開始看關德興演的黃飛鴻電影,「他是很多香港孩子倚賴的父權偶像,常講仁義道理,我們都很信服。」一個已經在香港人印象中生根的傳統武德宗師,被徐克拉回少年時期重塑,並將時代背景著墨在華洋衝突的社會中,於是,一個銀幕新英雄就這麼產生了。
「黃飛鴻作為民間英雄偶像相當辛苦,他要背很多包袱和責任,但是否人人都是全知全能呢?我想不是,黃師父也有錯,固執魯莽,所以我想寫他的缺點比較多些……」徐克在接受香港雜誌訪問時曾吐露他心中的黃飛鴻:「在一八七五年那個年代裡,中國南方面對著很多西洋戰艦,人人自危,黃飛鴻作為一個民族英雄,實質上很痛苦的,到最後他因為對這個世界認識不深入,在多方面勢力壓下來時,面對問題沒有答案……」
徐克要塑造的黃飛鴻,是一個凡人性格的英雄。

儘管黃飛鴻自第四集起就已換成趙文卓主演,但在廣大黃迷心目中,李連杰的形象已成經典,他與關之琳演的十三姨,組成令人難忘的絕配。(龍祥影業公司提供)(龍祥影業公司提供)
香港人的史觀?
很多影評人認為徐克的黃飛鴻充滿了「香港九七症候群」的商業噱頭。黃飛鴻習得一身絕技,卻面臨著「徒手空拳鬥不過洋槍大砲」的現實;他守法、尊重道統,但又看不慣腐敗官衙及愚昧的白蓮教,只好選擇協助革命黨逃亡;憂懷國運,但在一片到美國淘金的社會潮流中,也不禁自忖「金山真有那麼好嗎?」他不服西方強權,但又不得不承認洋科技(如蒸汽機)推動文明,帶來國強民盛……
「電影影射了許多香港人的情結:要認同道統(九七後的落後祖國)或投向西方(殖民的西洋文明)?這是香港人一直面臨的問題,也是徐克電影的一慣素材」,王瑋指出,黃飛鴻電影基本上是香港人的史觀,但整個時代歷史(清廷腐敗、西方列強入侵)仍是全體中國人的悲哀,因此不管港台海內外的華人應該都能感同身受。
從李小龍到黃飛鴻的二十年間,時代變了。東西方冷戰結束,國際衝突趨於緩和,過去敵我分明的模式已經陷入模糊,反映在電影裡,非我族類的洋人常會友善地伸出援手,而自己同胞卻常常互扯後腿。「黃飛鴻是身繫家國情懷的英雄,但他常常困惑而無力,因為他不知道該打洋人還是中國人?」影評人蔡康永詮釋得妙。「黃飛鴻身處於從傳統步向現代化覺醒的過程」,王志成說。
李小龍電影裡高張的民族主義,以及中國人團結禦外的形象,到了黃飛鴻則有另一種生動的描繪:喜歡看熱鬧,惟恐天下不亂。在黃飛鴻第一集「武狀元黃飛鴻」中,黃飛鴻逮住沙河幫的首領,圍觀者卻沒有人願意出面作證,反而是西方傳教士出面;徒弟梁寬被追殺,沒人肯收留……。王志成認為電影中對中國人的劣根性刻畫得相當傳神,「像古裝版的『阿Q正傳』。」

李小龍的功夫片帶動全球習武熱,很多外國人負笈到東方學武。(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會談戀愛的英雄
跳脫了敵我分明的善惡之鬥,加入了更多人性的曲折,徐克的黃飛鴻雖然還是以「民族英雄」角色出現,但形象已迥異於過去「毫無感情,像機器人般的李小龍」,這是台灣武師彭韓萍的形容。
除了會在內憂外患中舉棋不定外,黃飛鴻還有點傻愣氣質,而與李小龍最大的不同處是,黃飛鴻會談戀愛,而且還懂得吃醋,十分「人性化」。
黃飛鴻與放洋回國的十三姨(關之琳飾)間的愛情故事,是陽剛武打中的調和劑。十三姨的柔媚熱情與黃飛鴻的不解風情,往往看得觀眾樂不可支。
從事美術設計工作的張勝國是黃飛鴻迷,他在少年時曾經崇拜李小龍,但越大越發現「電影裡的李小龍體格與性格都像神話一樣;而黃飛鴻的個性較接近觀眾,他除了武術很棒之外,性格與一般人沒兩樣。」而一位剛看完黃飛鴻系列之五「龍城殲霸」的觀眾帶著滿足神采走出電影院,他今年卅二歲,少年時代也對李小龍死忠景仰,現在則崇拜黃飛鴻,「沒辦法,李小龍的肌肉被阿諾史瓦辛格拼過,英雄形象則有黃飛鴻瓜代,黃飛鴻比較像個『人』。」
由於黃飛鴻的「親民」,有人跟拍「黃飛鴻笑傳」,綜藝節目的短劇也演起黃飛鴻,而倒是沒聽過有人設計「李小龍笑傳」的。

在國勢低落的七○年代,李小龍在片中到西方世界與外國人對抗,給華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黃仁提供)(黃仁提供)
絢麗的電影工業
儘管有人批評李連杰和李小龍一樣,演技不及格,但在徐克成功將演員特質與角色結合下,李連杰的憨厚正好投射為黃飛鴻的氣質。影評人蔡康永就開玩笑說,李連杰圓圓的頭剃光演清朝人最像,俊俏的臉上透著可愛但不笨的表情,絕不能演嚴肅的戲,演出徐克的黃飛鴻正適合他的型路,十分討喜。
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國內組組長曾偉禎直言,「李連杰的黃飛鴻是個『偶像』,而不是『英雄』。」
透視了「偶像黃飛鴻」,彭韓萍認為,李小龍被公認為英雄,乃在於他融合中國詠春拳與西洋拳創出「截拳道」,他在電影裡實戰實用的功夫,至今對於習武者仍有珍貴的研究價值;而李連杰的武術是一種「樣板武術」,花俏優美,僅供短暫娛樂而已。
李小龍的個人魅力之所以如此鮮明,固然基於他開創了武打境界,實戰感夠、震懾力強,「但由於情節、運鏡、道具、場景簡單,也因此容易突出主角特質」,從事攝影工作的邱先生是李小龍迷,他持平而論。
有人批評徐克的黃飛鴻「繁文寡質」,看不到一代宗師的真實拳腳,不斷地吊鋼索、超出人體物理學的特技對招、快節奏的剪接手法、充滿中國民俗美學的色彩、戲劇性的鏡位,誇張的對白和情節發展,整場看下來「夠刺激」,但是主角黃飛鴻的特質則變得模糊了。「黃飛鴻是九○年代整個香港電影工業配合下的總呈現,和李小龍打個人牌不同」,黃建業指出。今日很多老外看黃飛鴻,的確是被徐克的電影手法套住的。
話說回來,大部分觀眾看電影,其實需要的只是娛樂,日日新的電影技法將觀眾的感官胃口越養越大,過去李小龍的實戰打法,如今不見得比徐克玩的特效功夫來得吸引人;而今日黃飛鴻的表現手法,也許過了十年就落伍了呢!。
〔圖片說明〕
P.84
(龍祥影業公司提供)
P.86
由大陸武術明星李連杰演出一代拳師黃飛鴻,片中精彩的武打是賣座的法寶。(龍祥影業公司提供)
P.87
儘管黃飛鴻自第四集起就已換成趙文卓主演,但在廣大黃迷心目中,李連杰的形象已成經典,他與關之琳演的十三姨,組成令人難忘的絕配。(龍祥影業公司提供)
P.88
李小龍的功夫片帶動全球習武熱,很多外國人負笈到東方學武。(薛繼光攝)
P.89
在國勢低落的七○年代,李小龍在片中到西方世界與外國人對抗,給華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黃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