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雄(化名),四歲,今年九月中旬才跟著媽媽來台灣定居,同行的還有剛滿兩歲的弟弟文傑。一路上,他最牽掛的,是留在廣東鄉下外婆家、九個月大的小妹妹,和自他懂事起就照顧他的大姨媽。
來到台灣,文雄並沒有什麼機會領略台北的繁華。不過他很高興,因為總算能天天見到爸爸了。在化工廠做工的爸爸,休假不多,賺的錢也不多,去一趟大陸不容易。從小到大,文雄只有逢年過節時才能和爸爸相聚幾天。說也奇怪,一向拒絕陌生人親近的文雄,卻是一見爸爸就撲進爸爸懷裡,看到爸爸木訥滄桑的臉上,泛起憨厚的笑容,文雄就覺得好安心,好快樂。
老師到底講什麼!?……
剛來台灣的文雄,在幼稚園裡顯得沉默寡言——倒不是生性孤僻,而是在他小小的學習經驗裡,從來沒聽過、沒講過普通話(這裡叫「國語」);他會的,是口音濃重的廣東客家話。語言不通,文雄在教室裡只能呆坐,加上弟弟文傑在隔壁小班總是哭鬧不停,老師乾脆叫文雄不必上課,去外面照顧弟弟好了。
兩歲的文傑,還是個吃奶的孩子呢,難怪在新環境裡驚慌不安。剛上學的頭兩個禮拜,文傑總是整天哭著、抽噎著,哭起來誰的話也不聽——何況他也聽不懂,一定要哥哥牽著他的手慢慢地哄。有時弟弟哭得眼淚鼻涕滿手都是,文雄也會不耐煩地推開弟弟的手,但大部分時候,文雄都像一個小爸爸似的呵護文傑。畢竟,在這裡,只有兄弟兩個你懂我,我懂你,可以互相扶持。
好在,懵懂的四歲孩子沒有什麼心眼,班上其他廿五個同學,似乎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文雄有什麼不同。下課溜滑梯,玩搖搖馬,文雄也和大家玩在一塊兒。更幸運的,文雄的導師翁老師也是客家人,在半猜半懂間,翁老師慢慢地、耐心地和文雄建立起溝通的管道,還幫著文雄當翻譯呢。
有一天,翁老師問文雄,「阿雄,你喜不喜歡上學?」文雄毫不遲疑地回答「喜歡!」文雄不知道,這麼簡單的兩個字,讓翁老師心裡激動了好久,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教好文雄,讓他學到東西。慢慢的,不管弟弟怎麼哭,老師都堅持文雄要好好上課;好在弟弟也逐漸適應了,學會自己乖乖地吃飯,吃完飯還會把碗拿到廚房去放。
不同的孩子……
文雄不笨,甚至算是滿聰明、乖巧的孩子。但要教好他,卻還是要花許多力氣。光是ㄅㄆㄇㄈ,別的孩子不費力就能朗朗上口,文雄卻始終擺脫不了濃濃的客家土音:「乾脆用客家話教他好了」,翁老師曾經這樣想,但一轉念,「現在學不好,上了小學怎麼辦?」於是老師又耐著性子一遍一遍糾正文雄。由於身分特殊,他還是班上唯一「念不好課文也可以下課去玩」的孩子呢。
知道文雄是從對岸來的小孩後,翁老師有一種說不出的複雜感覺,有些同情,更多的是興奮:「終於教到不同的孩子了!」雖然文雄的生活習慣比較隨便,穿著也不如其他孩子光鮮,但卻有著一般台灣孩子沒有的特質。
「每次看到阿雄和阿傑兩兄弟,心裡會覺得好感動:他們那麼老老實實的,那麼樸實,那麼親愛,不像這裡的孩子,比較會妒嫉,會爭寵。真的,從他們身上,有時候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很多……」,翁老師這樣說著。
〔圖片說明〕
P.105
吃點心、學美語、坐著舒適的娃娃車上學,希望這對小兄弟能在台灣健康快樂地成
長!(張良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