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求活水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前一陣子我讀到「老子」中的這句話,把它寫在自己的桌子旁邊。談創意基本功,這句話很有意思。
一般的學習是每天要求增加,唱歌、畫畫、建築、瑜珈,又或是科學……,我們從小唸書是「日益」,是知識或是技術上的累積,學士、碩士、博士,愈來愈高、愈來愈專精。可是修道是相反的,「為道日損」,而且是每天愈減愈少,以至於無為,終極的目標是「無為」。「無為」不代表什麼都不做,反倒因為你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麼,也不會處處算計,更能順著心性和時勢,而無所不為。不管是個人的內在解放或是證悟,差不多都可以這樣解釋。
一個舞者、建築師或是畫家,當你在「日益」──每天都在向外追求,希望能有所增加──的時候,其實沒有辦法幫助你跟自己的整體結合,發揮出大家說的那種創意。所以如果把創意看成一個「道」,它會比較接近精神層次或是內在層次,而它的修煉是個減法。
減什麼?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少執著、少自我──少「我執」!然後,如果繼續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為什麼可以無所不為?因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
我們一些亂七八糟的思緒像雲一樣,把那個佛性蓋起來,一旦雲霧散盡,就會有一個本來的智慧出現,那你根本不花力氣就可以做創作。不管東方西方,修道有很多法門,每一種名字不同,但講的東西是類似的。
現代社會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瀰漫,比較注意外在的東西。我們習慣用外在的東西,名位、財富,或是影響力,去詮釋一個人有沒有成功。也許大家太注意那個「增加」的部份,比較忘記內在修為的「減少」,那就不容易有不同的、令人刮目相看的結果出來。
我幾乎不看電視、也不打高爾夫和應酬。有時間就讀點書,開始學佛後也試著常常打坐。打坐是基本功,說起來,這個基本功是人類所知最好的基本功,可以適用到所有事情,因為打坐基本上就是讓你的心可以「定」。
我們的心太忙,被太多資訊和事件刺激、騷擾,一直急著去反應,幾乎沒有一刻安定。被這些充斥之後,比較不容易把內在呈現出來。所以,只要你可以想辦法不要那麼忙碌、慌張,本來的智慧就會解答很多事情,理論上,你可以輕鬆解答所有問題。
另一方面,老是急著趕路,就會錯過路上很多風景。因為當我們掛慮事情,心就變得狹窄;把心開放,才發現有很多東西在對我們講話。這其實跟老子的「為道日損」、「絕學無憂」有關,當你愈少執著,心愈開放,接收的資源愈多,別人看來很不相干的東西,在你心中卻呈現某種意義而能彼此串連,就像深的隱喻一樣,可以當作創作的源頭。
我很幸運能從事建築,對我而言,這不只是工作,而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不可分的一部份。因此,建築作品常常反映了我每個階段的變化。回頭去看自己的作品,會看見錯誤,也可以看見自己不經意中留下的驚喜。人在成長過程,對於生命一些問題、一些追尋和答案,很容易就反映在自己的成品中,建築如此,我相信畫畫、寫小說也是。
這算不算是一種「道」?我不敢說。但至少它應該是一條道路。希望它通往的是明亮的somewhere,不是死巷。

受的是西方科班教育,姚仁喜近年卻推出了許多深具東方特色的作品。位於台中的養慧學苑,參照中國佛寺的營造法則,是1999年國內建築界大獎「台灣建築獎」的得獎作品。

受的是西方科班教育,姚仁喜近年卻推出了許多深具東方特色的作品。位於台中的養慧學苑,參照中國佛寺的營造法則,是1999年國內建築界大獎「台灣建築獎」的得獎作品。

姚仁喜,大眾眼中的名建築師,也是虔誠的密宗佛教徒。建築和佛學,兩種學習,也兩相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