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元黎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經濟研究中心高等顧問,也是研究遠東及大陸經濟問題的專家。他曾在尼克森時代擔任過國防部助理部長,為華裔擔任美國政府官員中,職位最高者之一。
本刊編輯趁他返國之便,請他談談大陸經濟現況、問題,及台灣如何面對未來十年的挑戰。
本刊編輯(以下簡稱編):我們知道,您來過台灣好多次,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事?
吳元黎(以下簡稱吳):我對台灣的情形,一直很注意,從一九五九年第一次來,共來了廿五次以上,幾乎全島都去過。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九七○年間,有一次我在報上看到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提倡小康計畫,便透過朋友問他,是否可以去看看,後來社會處派了一位先生陪我們在全島兜了一圈,覺得很有意思。
那時,在田中國中看到所謂的「仁愛工作隊」,迄今仍然覺得真是好,應該提倡。
那是一個學生活動,原則上是借用學生「走讀」——上學及放學的時間,到他們路線所經的幾個貧戶家中去看看。所謂貧戶,也許是年紀較大、家中沒有年輕人、生活上收入不好,或是生病的家庭,學生在看看他們時,順道問問他們有何需要,然後寫在一張小紙片上,到了學校,直接交給老師。
老師整理後,便交給社會處的人,讓社會工作者知道那裏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放學後,學生再去看看社會處有沒有人來過,順道替民眾作考核。
這樣一下子便有三個好處,一是省掉社會處的時間,不用到處去找、去問這類需要幫助的人;另方面也教育了小孩子,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社會上並不是那麼簡單,有很多困苦的人和事;而對貧戶來說,看到了有小孩關心他們,也會感到很溫暖。
這類事情,我覺得應該多宣傳、提倡。在工業化、都市化愈發達的地方,人與人的關係就愈淡,這類故事,只要很平實地寫出來,無論在海內外都會很動人。

台灣在過去十年最大的成就是有勇氣面對問題;未來十年,台灣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能否解決問題了。 〔圖片說明〕。(鄭元慶)
人口是大問題
編:您始終沒在台灣長住過,為何對台灣如此關心?
吳:因為我反共。中國大陸被共黨統治這麼多年,我們——至少我個人,沒辦法做任何事情來影響它;但這地方,我們可以影響,我們希望將台灣變成一個最好的社會。
編:有人認為中共現在對外比較開放,又正進行經濟改革,似乎情況已有改善。
吳:大陸現況當然比從前好,但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樂觀。我研究中國大陸將近五十年,對它的發展,還是很悲觀。大陸現已不只是基本制度或意識型態的問題了,人口是另一個大問題——大陸的人實在太多了。
編:人多,不是就有很多手、很多腦,可以做事嗎?
吳:問題不是這麼簡單,毛澤東當初也是講「人愈多愈好」,結果把人口問題弄得這麼大。我認為,一個問題大到某個程度就無法解決,中國大陸的人口問題就是如此。
沒錯,人多會有更多廉價的勞力,可以發展輕工業,但失業的人也多。前兩年,中共發表了一個數字,說他們的失業人口是二千萬,我看絕對不止。

吳元黎。(鄭元慶)
個人意願不合整體利益
編:當前大陸還是農業、勞力密集工業為主,人口問題會不會顯得比較不嚴重?
吳:問題嚴重得很,已使整個國民所得都提不起來。
大陸現在平均每年每人的國民所得,約在三到四百美元,原本就很低,中共又用很高的比例來買武器,像美國最近答應要賣差不多五億美金的武器,對大陸的軍方當然是有利的,但對整體發展、所有人民都是不利的,因為他們已沒什麼錢了。
編:大陸現正厲行節育,有用嗎?
吳:節制人口是必須的,但他們的方法有問題,我不贊成強制的方式。要嘛,就讓人民自動墮胎,這才是合乎個人信仰、人生哲學的方法。
編:但太自由了會不會和效果成反比?
吳:可是,子嗣的事,除了當事人,還有誰有權利替他決定?
編:最近大陸實施農村「包產到戶」,有些地方又抱怨人不夠用。
吳:他們的抱怨也對呀!從個人的立場來看,既然部分收穫可歸私人所有,當然每戶農家都希望有多一點勞力,以得到多一點收成。但整體來看,人口卻不能再增加;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多人使用,每個人分到的就少了。
從這裏也可看出中共政策的錯誤——錯在沒有製造一個讓個人意願和整體利益合一的環境。
因此,大陸當前最重要的課題,是使現有人力,以最快的方式,做最好的發揮,來賺更多錢。
慢一年,就多了一千萬人
編:對,農村需要人力不是長遠的事。隨著技術的進步、農機的使用,農業所需勞力會逐漸減少,若工業的發展來不及吸收農村剩餘勞力,未來恐怕問題更大。
吳:那時的問題就不只是個人和整體的衝突了。
理論上,很多人就有很多手、很多頭腦來做事;但人與人間會有衝突,尤其在人多、而出路不夠多的時候,一定會發生。
人多,也使得很多事變得更急迫,因為沒辦法等。現在大陸人口年增加率為百分之一點一左右,但是因為它人太多了,這樣每年就增加一千萬了。
編:經濟發展可以提供人口問題一個出路。您認為,當前大陸最緊急的經濟問題是什麼?
吳:大陸目前最嚴重的經濟問題,是價格制度的改革。一直到現在,它的主要價格還是官定的,不能由市場調節。他們不敢放。
放,一方面與共產主義的基本意識不合,另方面又怕通貨膨脹。
物價上漲不一定是通貨膨脹
編:最近,大陸不是通貨膨脹得很厲害嗎?
吳:那是一個雙重的問題。一般認為的通貨膨脹,是因貨幣供應太多,物資相對地供應不足,而造成的物價上漲。
但大陸長期以來物價都是官定的,一旦為了「搞活」經濟,讓物價照市場供需漲跌,一定有些東西會漲價。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是原就該漲的。
但面對物價上漲的時候,卻很難分辨是什麼原因上漲的?也許兩個成分都在裏頭,但人們對物價上漲的直覺反應就是通貨膨脹。這又構成反對改革者的理由,藉此在政治上打擊改革派,權利鬥爭也起來了。
價格漲了,投機同時進來;跟著投機,使價格又漲得更厲害;經濟犯罪也出現了,情況也會相當混亂。
編:當然,經濟發展不能超脫政治的影響;但如果鄧小平政權短期內沒有巨變,照您看大陸經濟再往下發展,會對台灣產生什麼影響?
吳:我認為,對台灣的影響會加重,但不會太嚴重。從前到美國的超級市場,要買台灣的東西,只能到地下室,慢慢的,台灣貨上樓了,價錢高了,貨種也多了,大陸貨卻還在地下室。
換句話說,台灣的進步是跟在日本後面,慢慢代替日本,大陸是跟在台灣後面。台灣貨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但貨品種類在變。台灣貨的種類愈來愈多,雖然市場集中率太高——都在美國,這是問題;但貨的集中率不高。反之,大陸貨的集中率很高,幾乎都在紡織、自然資源、成衣幾項,其中很多又是美國限額進口的東西。
知識不夠,影響改革效果
編:可是,目前有些外國廠商對到大陸投資很感興趣,藉著這些外來資金、技術的幫助,會不會和台灣正積極發展的高級、精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碰頭競爭?舉例來說,IBM、王安已先後到大陸設廠了。
吳:那就讓他們去呀!他們有他們的幻想,也許有成功的機率,但問題大得很。一方面,他們在那兒做電腦,在當地不能賣,因為在當地一賣就是人民幣,拿不出來,況且還一直在跌。
此外,投資過程問題也不少。美國有家汽車公司到大陸設廠造汽車,零件卻不准進口。這可看出,中共很多做決策的人,頭腦不是不聰明,但知識不夠。
再看另一個例子,他們從八二年起,歡迎外商到大陸外海探勘石油,這事的決定引起過相當大的辯論——引進帝國主義來使用資源,不是「賣國」嗎?這個艱難的決定,他們做了,但是等到現在,他們只找到一、兩個天然氣,而且油價又跌了。
因為油價下跌,國外商業銀行不願借錢給石油公司,現在,根本連資金來源都有問題。這固然是他們的運氣不好,但也是他們低估了該經歷的時間。這種海域投資,不說找不找得著,找到了,也要七至九年才有回收,但他們不知道呀!這就是知識不夠。
到大陸看看,才知道什麼叫沒效率
編:像您剛剛提到不准汽車公司進口零件的事,是不是因為法令規章沒辦法配合?
吳:這是科員制度運作的問題。我們常說公務員效率低,你要去大陸看看,才知道什麼叫做沒有效率;另一方面,他們黨的管制也有關係。
編:所以即使加上「外力」,您還是覺得不足以威脅台灣?
吳:不會。十五年後,台灣的國民所得應該已達七、八千美元,可以算是已開發國家了,大陸離這種程度還遠。
樣樣事都有代價。台灣如果成為已開發國家,東西銷到美國就不能享受GS P(優惠關稅)。現在台灣已漸感受到產品「畢業」的壓力;但這也有好處,可以逼迫台灣自立。
編:說到這點。我想順便問一個問題。現在美國有許多武器不肯賣給我們,卻又計畫對大陸軍售,莫非這也是「逼迫台灣自立」?
吳:我想,這不是順便問的,而是有意出給我的難題。
這問題很難回答,不過若說是促使台灣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也有部分事實。花大筆錢買軍用武器,過五年又要花錢買更新的;不如想辦法找人技術合作,自己製造。
還有,美國不是唯一可以提供精密武器的國家;對歐洲的接觸、合作,應該加強。
培植懂國際遊戲規則的人
編:您認為,台灣目前最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什麼?
吳:人才的培植;特別是能推動國際事務,包括政治、經濟、商務……各方面的人才。台灣一定要到國際上去發展;說到國際,很多人想到美國,其實美國以外還有很大的地區;即使是美國,也要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產品去發展。而推動國際事務,人最重要,這些人的培養,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
民間公司常擔心人才被挖角,不願大力投資培養;我認為其實大可由政府來做,國家多花些錢,補貼私人企業培植人才,這才是長期的人才培養。
編:您曾說過,台灣在過去十年最大的成就是有勇氣面對問題;依您看來,未來十年,台灣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吳:當然是能否解決問題了。其次,我認為在轉型社會中,還要注意兩件事:法治和禮教。
我所說的禮當然不是表面的、繁文縟節的禮,而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禮。例如母親帶小孩散步,小孩跑到前面推了長輩一下,母親一定罵他:「怎麼這麼沒禮貌」;但搭公車時,母親會說:「快搶位子」,這就不應該了。
禮,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什麼是適當的事,先聖留下的教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現在大家都忘了。
禮再好,總有壞人,總有不遵守的人,所以要用法來約束。但若只有法,也不得了,像美國現在就是整天打官司,走在街上,摔了一跤,有人剛好站在前面,就告那個人;沒人,就告政府。
不要以為社會現象和經濟沒有關係。這樣會增加社會成本,就會影響經濟,台灣不要變成那樣的社會。
美國最近答應要賣差不多五億美金的武器給大陸,這對他們軍方當然有利,但對整體發展、所有人民都是不利的,因為他們已沒什麼錢了。
人口太多,是大陸的一個大問題。人多,也使得很多事變得更急迫,因為沒辦法等。現在大陸人口年增加率為百分之一點一左右,但是因為它人太多了,這樣每年就增加一千萬了。
台灣目前最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人才的培植;特別是能推動國際事務,包括政治、經濟、商務……各方面的人才,因為台灣一定要到國際上去發展。
台灣在過去十年最大的成就是有勇氣面對問題;未來十年,台灣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能否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