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帶你去一塊綠野飛翔,穿越綠色隧道沐浴夕陽,掬把涼風和了橙香,甩掉憂鬱盡情徜徉,大尖山向我招招手,二尖山朝我點點頭,荷包山的咖啡送走煩憂,盤旋的山路推著我,快走快走!」民國九十年十月,一首鄉民自行譜曲的古坑鄉歌,伴著新婚、銀婚、鑽石婚的雲林鄉親,攜手穿越綠色隧道,象徵愛情的日新又新。
「情定」的文化意象,象徵了雲林古坑鄉努力從災區形象走出、迎向未來的自我期許,如同這個冬天季風風砂強烈、土質含有濃厚鹽分的地方,仍有農民在困厄的環境中生產出水稻、甘蔗、落花生、玉米、蘆筍、瓜子等農產品。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台塑在六輕工業區設廠以來,古坑鄉開始從農業走向工商業,鄉民有了新的謀生契機。但面對人口結構高齡化、每年年輕人口外流兩百多人、加上WTO對農業衝擊的困境,過去兩年已飽受九二一地震、桃芝和納莉風災等侵襲的古坑鄉,該如何以更具前瞻性的造鄉運動來突破困境?
自從九二一震災之後,面積一百六十六平方公里、人口三萬五千多人的雲林古坑鄉,似乎就成了災難的代名詞,新聞報導中出現的古坑畫面,總是滿目瘡痍。然而許多人卻不知,早在日據時代昭和十六年,古坑鄉就曾因為嘉南大地震,導致境內草嶺西側標高一千二百公尺的山石頃刻崩坍,下洩入清水溪,除了堆積成一道高約一百公尺的天然堰堤之外,也造成蓄水量約一千二百八十六萬立方公尺的天然巨潭「草嶺潭」。
據古坑鄉西平村耆老陳英國回憶,經過二十八個晝夜,上游八條溪水不斷注入草嶺潭,蔚為一處風光明媚的天然奇觀,是古坑老一輩鄉親腦中美麗的記憶傳說。「可惜經過今年兩次颱風之後,山區土石流沖刷嚴重,草嶺潭幾乎快被填平了,」民政課長黃瑞德感嘆地說。
數十年後的古坑鄉,再次經歷了一次大地震,這次沒有天然巨潭的出現,卻有一連串造鄉重建的行動,譬如回頭挖掘出日據時代古坑重要經濟作物「咖啡」,創造觀光資源。曾創作出古坑《諸羅樹蛙》、《高麗菜》作品的交趾陶藝術家蔡顯勇指出,近來台灣重視「無煙囪工業」,各鄉鎮積極尋找自己境內的觀光資產,希望能以精緻休閒的文化觀光帶領地方產業升級,「九二一之後,古坑鄉努力在重建工程中尋找這類獨特資源,我們於是發現了咖啡產業的重要價值,打出『古坑巴登咖啡』的品牌,」蔡顯勇說。
巴登咖啡,好喝!
台灣唯一本土生產的咖啡「巴登咖啡」,目前被視為頗有希望的開發案例。從事台灣社會經濟史研究、目前任職弘光技術學院共同科副教授的裴元領即指出,古坑「巴登咖啡」目前已成為地區性品牌,行銷點擴及中南部,嘉義大林的慈濟醫院內都買得到巴登咖啡。
古坑在日據時期曾嘗試種咖啡,樹種是日本人從南美引進,屬於巴西咖啡的品種,當時的古坑華山地區有公營的經濟農場,居民多以種植咖啡營生。光復後,公營農場放領給農民,有了自主權的農民看國內咖啡市場無法與南美、南歐競爭,紛紛將咖啡樹砍除,改種檳榔及茶樹。
但隨著國內年輕一代喝咖啡風氣漸盛,風景線上以景觀為賣點的咖啡店開始行情看好,加上咖啡產地華山的開發,對雲林產業振興頗有幫助,因此古坑鄉的咖啡產業再度受到重視。目前雲林縣政府正著手規劃《雲林國際咖啡嘉年華會》,希望將古坑咖啡與國際咖啡文化接軌,打響名氣,提供世界消費者品嚐風味獨具的台灣巴登咖啡。
華山生態區
說起巴登咖啡的種植地「華山」,由於具有特殊的地質及生態景觀,被古坑鄉親視為頗具學術研究價值的資源。若從著名的雲林大尖山俯望,可以發現華山大規模的孟宗竹、桂竹林及檳榔、茶樹等形成一片翠綠的視野,此外,九二一地震後「冒出」的一億五千萬年前海洋生態,各種蛤、蚵、貝、螺類化石等一一浮現,再加上俗稱「石心」的積砂岩,展現了華山自然生態區豐富的地貌特性。
「華山地層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交接處,劇烈地震後造成地層鬆動,地形產生顯著變化,」華山「大湖底文化工作協會」負責人、也是九二一聚落重建委員的邱遵隆指出,古坑華山是擁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山城,先民開拓的歷史遺跡和自然環境生態結合,可提供台灣「山林教育」可貴的資產。
除了咖啡產業和山區自然生態外,古坑鄉的造鄉重建還包括文化面的經營。
古坑舊名「庵古坑」,意為「溫暖的古窩」,傳說此地曾有一對以打鐵為生的夫婦,終其一生恩愛非常,當地居民十分羨慕,乃稱所住之處為「尪婆仔坑」。「所以我們今年打出『情定』的文化圖騰,希望能將古坑鄉營造成一個全國情人都愛來的地方!」古坑鄉長謝淑亞懷著一份浪漫的情懷笑著說。
為了營造古坑鄉的「情定文化」,被當地人視為「古坑大門」的「綠色隧道」景點,成了要角。綠色隧道兩旁原本是豐茂的甘蔗田,這一年來透過造鄉運動帶起民眾種植大樹、認養蘭花,使綠色隧道變成一個景致迷人的蘭樹大道,除提供古坑鄉民結婚度蜜月時牽手漫步的長廊外,並與鄰近以親水為號召的「西螺文化觀光區」,彼此「山水結盟」。
為了聯合打造雲林的觀光休閒業,吸引更多消費者,古坑鄉還在不久前推出了一個「綠色隧道另類婚禮」的活動,並創造出代表西螺大橋的「西紅橋先生」和綠色隧道的「古綠樹小姐」共同「結婚」的意象,營造鄉鎮策略聯盟的文化。
提供創意點子的雲林縣政府首席顧問室執行秘書何美慧指出,由於古坑鄉長和西螺鎮長都是文化人,加上西螺鎮擁有蘊藏豐富的濁水溪人文環境,而古坑鄉具有珍貴的自然生態景觀,兩者結合共同開拓觀光產業,才有前景。
然而仔細說來,雖然以「愛情」、「結婚」等文化意涵來包裝鄉鎮策略聯盟、資源合作行動計畫,是一項頗為創新的嘗試,但放在人口結構高齡化、年輕人外流現象嚴重的古坑鄉,是否合適?從當地景點變化出來的「西紅橋」、「古綠樹」等意象能否貼近當地基層鄉親的生活,又是否能夠深入古坑的歷史?針對此,雲林科技大學人類學教授莊雅仲指出,使用文化符號的成功與否需要長時間經營,很難從單一角度預測,不過古坑鄉這樣的嘗試很有意思。
產業、藝文、生態三贏
事實上,古坑鄉政府公部門和基層百姓之間的想法,有時就有落差的現象。
雲林古坑造鄉運動的靈魂人物是鄉長謝淑亞,也是立法委員廖福本的媳婦,承襲公所的人脈資源。四十九年次、擁有留美外文碩士高學歷的謝淑亞,顛覆了一般地方行政首長的草根形象,在古坑造鄉運動的工程中揉入了浪漫的文化質素,「老實說,在參選鄉長前,我一點從政經驗都沒有,但當我看見古坑鄉民純樸憨厚的笑臉,又聽聞過去宜蘭縣長游錫$一席宜蘭文化經驗的演講後,我突然深受感動,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古坑一般鄉民對文化興鄉的觀念還不很適應,有人笑鄉長愛辦文化活動累死人,不希望她連任。自營計程車業的吳年登即坦率說,「怎麼鄉長老愛辦活動,都沒有做一些比較有利於農民的建設。」
然而正努力蒐集雲林文化經驗的「子易影像工作室」紀錄片編劇林先生,卻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現在台灣的地方運動已由知識份子階層進展到一般在地鄉親,這種發展值得肯定,「這股風潮正有意識地擴散中,如何連結基層民眾有系統動起來,還需要時間和耐性。何況光靠農產品拚價格或農委會產銷班,顯然也無法解決WTO之後的農業困境,文化業可以提供農業附加價值,甚至帶動農業深層的文明。」
不論是文化帶動地方產業向下扎根,擴大群眾影響力,或由下而上讓基層民眾提昇文化修養,賦予產業更多庶民文化的活潑意象,結合「產業」、「藝文」、「生態」三贏的休閒觀光路線,已是古坑鄉自行摸索出來的營造策略。
目前鄰近劍湖山世界的台糖公司土地,也吸引財團準備在當地投資高爾夫球場、國際賽車場、航空科技運動休閒園區,古坑鄉將計畫成為運動休閒遊憩產業中心,也許在成為全國情人休閒天堂的期許下,鄉民更多的就業契機也會跟著被帶動起來。
雲林古坑鄉小檔案:
古坑鄉東銜接南投縣,南銜接嘉義縣,西鄰斗南、斗六地區。古坑目前有國小十三所,國中二所,無高中以上院校,十年前進駐斗六的雲林科技大學,為附近鄉鎮帶來人文教育的希望。經濟型態以農業為主,生產大宗是柑橘、柳丁、竹筍等;休閒產業方面有將近十家咖啡園,草嶺上雖有飯店,但生意不佳,劍湖山景點即將有五星級飯店。
p.044
在咖啡園品嚐咖啡不是夢也無須出國遠行,雲林是台灣週休二日休閒文化的新篇章。
p.046
(左圖)大尖山逆斷層撞擊華山所造成的「飛山走石」,是古坑華山特殊的自然景觀。
p.047
古坑盛產竹、箭筍,農家門前到處可見排排曬筍乾的景象。
p.048
產業結合藝文休閒,邀你和古坑阿媽一起享受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