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82年起,癌症已經連續25年盤據台灣10大死因榜首,成為國人聞之色變的頭號殺手。
罹患癌症的人數雖然節節高升,但面對這個世紀大敵,卻也不是束手無策。
「天天5蔬果,癌症遠離我」、「蔬果579,健康人人有」……,從癌症預防、培訓專科醫師、創立臨床研究組織,到發展對治的新藥及新療法,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為台灣癌症的教育、治療與研究,扎下了穩固的根基。
這位揚名海內外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提到女科學家,許多人腦海中會立刻浮現法國居禮夫人的身影,殊不知,當代台灣也有舉世敬佩的女科學家。
農曆年前,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因其在腫瘤細胞遺傳染色體領域的先驅研究,以及對台灣癌症醫療的卓越貢獻,獲頒第一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隨後她於六月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全球最大化妝品美容公司萊雅集團合辦、有女性諾貝爾獎之譽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盛會,與全球5大洲遴選出的5位女科學家們聚首交流。
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自199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始終沒有機會參與亞洲的角逐;今年台灣萊雅自設「台灣傑出女科學獎」,以彌補多年來的遺憾,可惜因政治因素,彭汪嘉康無法赴巴黎參加3月舉行的全球正式頒獎典禮,但她的成就已贏得了國際醫界的矚目。

台灣首位女外科醫師
週三早上,台大醫院舊大樓中央走廊上響起急促、清脆的腳步聲,略顯清瘦卻依然挺立健朗的彭汪嘉康,在榮總開完會後隨即趕到台大看診,臉上絲毫不見昨天忙到徹夜未歸的疲累。
「看到病人病情好轉,我的心情就很好,」已屆75高齡的彭汪嘉康,依舊持續著每週兩次「與病人有約」的習慣,分別在台大和萬芳醫院腫瘤中心看診。與病人的臨床直接接觸,除了給她帶來喜悅與成就感外,對於研究工作也有莫大幫助,「要實際看到病人,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才能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她說,臨床與研究是相輔相成的。
彭汪嘉康是台大醫學系改為7年制後的第一屆學生;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位選擇外科的女醫師。外科是耗費時間與體力、心力,又得見血的工作,多數女性敬而遠之,但個性乾淨俐落、頗帶幾分爽颯俠氣的彭汪嘉康,卻對外科情有獨鍾。「我喜歡外科的乾脆,一刀下去,成不成功立見分曉;相對地內科就顯得拖拖拉拉,病人今天來看,明天又來看,進度緩慢沒完沒了,很麻煩,」她笑說。
放眼當年的同班同學,包括前國泰醫院院長陳楷模、新光醫院院長洪啟仁、前台北醫學院院長陳安鈞、前馬偕醫院院長藍中基……等,在台灣醫界德高望重、身居要角的知名人物,如今多已下崗,唯獨當年萬綠叢中的一朵花──彭汪嘉康,仍鎮日奔忙,「退」而「不休」。
去年12月底,從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職位上退休(現任榮譽研究員),今年元月即轉任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兼癌症中心主任,換個地方,換個方式,彭汪嘉康仍然繼續與癌症搏鬥。「我應該還可以再做個幾年吧,」彭汪嘉康豪情不改地說。
「我已經算是很優待了,」彭汪嘉康說,一般國家型機構,超過65歲就不能作主管,超過70歲就一定要退休,自己年過75,怎能不退?只是,從公職退下來的她,依舊是各單位的名譽顧問,工作量不曾稍減,從早上七點多出門忙到晚上,時間永遠不夠用,根本沒時間變「老」。

1994年,彭汪嘉康返台加入癌症治療與研究的行列,成為台灣抗癌之母,同時也是全中研院2位返台工作的海外女院士之一(另一位為現任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
染色體變異研究先驅
台大畢業後,在台灣當了一年實習醫師,1957年,彭汪嘉康赴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院擔任實習醫師,卻因為「女性」與「外籍人士」的雙重弱勢身份,再加上結婚在即,申請醫院正式工作時被拒絕,外科夢就此破滅,讓她沮喪了好一陣子。之後她跟隨Dr.Tjio進入腫瘤內科研究的領域,沒想到竟因緣際會地促成了她在癌症研究上最大的成就──證實癌症都是由染色體變異造成的。
1958年,染色體檢驗方法出來後,大家只知道如唐氏症等遺傳疾病與染色體變異有關,並沒有人聯想到種類繁多、症狀多變的癌症,竟然也會與染色體牽扯不清。
1960年,彭汪嘉康與Dr.Tjio(與Dr.Levan在1958年發現正常人有46條染色體)在美國國家健康總署(NIH)腫瘤研究所從事細胞遺傳研究,她在骨髓和周邊血中發現白血病患者的染色體有變異,有的斷裂,有的轉移或增生,有的甚至消失不見。
此一癌症領域的重大新發現,開啟了日後全球重大疾病的基因療法先河,也讓彭汪嘉康拿下了1972年的美國阿瑟弗萊明獎(目的在獎勵傑出公務人員),成為該獎項創辦24年來首度獲此殊榮的女性(該屆有2位)及非美國出生者。
彭汪嘉康在美國待了33年,從住院醫師一直到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細胞遺傳部主任。眼看4名兒女都已長大成人,自己的家鄉台灣在面對癌症這個日益猖獗的世紀頭號殺手時,卻仍處於藥物、資訊,甚至連專科醫師都缺乏的窘境。
為了尋求一線生機,多年來不斷有台灣鄉親輾轉來到美國治療癌症,讓彭汪嘉康非常心疼。一來,遠渡重洋、跨國尋醫耗費精神體力且所費不貲;二來,美國對於台灣較盛行的幾種癌症──鼻咽癌、肝癌、胃癌等,並沒有特別深入的研究,治療效果不佳,讓彭汪嘉康興起了將己身所學帶回故鄉的念頭,為此,她還放下頭銜與身段,花了2年時間,重回臨床實習看診,取得正式的腫瘤專科醫師證照。
1994年元旦,彭汪嘉康離開美國優渥的環境和親愛的家人,在吳大猷前院長及生醫所所長吳成文的邀請下,孑然一身來到中研院生醫所擔任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為台灣的癌症醫療注入一股振興的力量。

3代二十幾口團聚一堂,雖然忙於工作的彭汪嘉康少有機會享受天倫之樂,但家人都以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為榮。
積極播種
一開始,彭汪嘉康延攬好友Dr. Paul Carbone(美國威斯康新醫院腫瘤專科主任)來台主持培訓,為台灣培育了第一批癌症專業人才,目前台大腫瘤部主任鄭安禮、馬偕腫瘤部主任謝瑞坤、成大腫瘤部主任蘇五洲、新光醫院放射科主任季光華、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張俊彥及病房主任陳立宗……等中壯世代名醫,都是當年培養的種子醫師。
此外,為了能更有效率地測試新藥療效以搶救病患生命,彭汪嘉康也積極推動台灣的癌症臨床試驗。在她的協調奔走下,整合了各醫院的力量,成立台灣第一個跨院的癌症臨床研究組織,至今仍是美國FDA公認亞洲最完整、最先進的癌症臨床研究組織。
1996年,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彭汪嘉康又銜命擔任國衛院癌症研究組主任,與楊文光(現任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等人積極投入當時最新的癌症基因治療研究。遺憾的是,當年國內人體試驗審核機制尚未健全,基因治療一直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其後因美國發生兩名死亡案例,各國基因治療研究從此陸續停擺。
美國兩名基因治療失敗案例,一位是俗稱「泡泡兒」的免疫缺乏症病童,利用反轉錄病毒將免疫基因帶入,沒想到基因會「亂跑」,跑到11號染色體、引起白血病的基因旁,結果引發白血病。另一位是罹患遺傳疾病的兒童,利用腺病毒帶入健康基因,但因沒有控制好殖入的數量,造成病毒不斷繁殖而死亡。
彭汪嘉康指出,多年來,癌症的基因治療一直卡在3個難關上無法解決,一是要如何將基因帶入人體細胞中;其次,基因帶入細胞後,位置無法掌控,再加上基因的功能仍無法控制,如何讓它正常表現或適時停止,仍然沒有可行的方法。

癌症患者會出現染色體變異的重大發現,讓彭汪嘉康獲得1972年美國阿瑟弗萊明獎,成為該獎項的首位女性科學家及非美國出生者。
不再是絕症
雖然,曾讓全球醫界寄予厚望的基因療法未能有突破性的發展,但近年癌症治療的成果卻仍然十分可觀。而在彭汪嘉康的帶領下,近年台灣的癌症治療也有了非常顯著的進步。
「台灣的癌症治療已和先進國家相去不遠,」彭汪嘉康以小兒白血病(血癌)為例,台灣的5年存活率高達90-95%,不過成人因細胞再生能力不佳,治癒率只有20-30%。此外,男性的睪丸癌治癒率也高達80-85%;女性的胎盤腫瘤治癒率高達95%;淋巴球腺癌治癒率也超過50%。
就連診斷困難、治療效果較差的肝癌、胰臟癌和肺癌,也從過去確診後的平均存活期只有3到6個月,延長到現在大約2年。
走出基因治療的困境後,台灣癌症醫療已另闢蹊徑,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切除、化療、放射性治療及物理治療外,較新的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療法也都在積極的臨床試驗中。

常守著實驗徹夜不歸的彭汪嘉康,偶而休假,還會引來孩子擔憂「媽媽是不是生病了?」圖為彭汪嘉康攝於美國國家健康總署細胞遺傳研究室。
免疫療法
彭汪嘉康指出,台灣的癌症研究目前多從罹病人數較多、帶有特色的癌症項目著手。台大、台北榮總的大腸、直腸癌;台中榮總的肺癌臨床試驗,都已進行了四、五年,已進入第二期人體試驗階段。
目前她所致力研究的肺癌治療性疫苗,便是一種免疫療法。
由於腫瘤是由人體本身的細胞突變而成的,所以負責體內偵察、攻防的淋巴腺T細胞無法辨識它、更遑論消滅它。而肺癌疫苗是將肺癌細胞弄碎,跟人體周邊血中的樹枝狀細胞一起培養,讓樹枝狀細胞帶有腫瘤細胞的抗原,然後打入患者體中,就像國際組織發佈恐怖份子通緝照片一樣,讓T細胞能夠辨識出腫瘤細胞,進而殲滅它。
「用免疫方式治療腎臟癌、黑色素癌,在美國已有痊癒的例子,台灣目前還沒看到,」彭汪嘉康指出,台灣目前免疫治療的成效仍不明顯,「現階段只能穩住病情,尚未能夠有效治療。」

彭汪嘉康家庭幸福,不僅先生全力支持,二兒二女也克紹箕裘,女兒走母親從醫之路,兒子則和父親一樣,都是工程師。
標靶藥物治療
除了在免疫治療上力求突破外,對於當前癌症的最新療法──標靶藥物治療,台灣同樣沒有錯過。和免疫療法一樣標靶治療也必須先找出可供辨識的基因變異或癌細胞特性,才能下手攻擊。
以慢性白血病為例,醫界已找出abl、bcr兩個基因在一起會產生一種特殊蛋白,現在已發展出一種藥物Gleevec,若能在患者體內成功抑制這種蛋白,白血病就痊癒了。
肺癌也找到了一個變異基因──EGFR(在東南亞漢族、不抽煙女性的肺癌患者中,此基因變異比例高達60%以上,西方國家卻只有15%左右),口服藥物Iressa對此基因變異的肺癌很有療效。彭汪嘉康指出,這個藥原先在美國因為銷路不佳差點要停產,後來運氣好,發現在日本和中、港、台等華人地區療效很好,但因藥價昂貴(一天藥費約2,000元台幣),目前在台灣作為必要時才會開立的第二線用藥。
彭汪嘉康目前在萬芳醫院的研究則以腦瘤為主。她指出,目前腦瘤治療採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模式,使用一種抗血管增生的藥物,治療效果比過去好。而透過這種「不同團隊進行各種不同癌症研究」的方式,就像拼圖一樣,彭汪嘉康相信,隨著癌症整體樣貌逐漸清晰,拼圖的效率和速度也會加快,或許不出半個世紀,人類就可以全面破解癌症密碼,讓癌症不再是可怕的殺手。

癌症患者會出現染色體變異的重大發現,讓彭汪嘉康獲得1972年美國阿瑟弗萊明獎,成為該獎項的首位女性科學家及非美國出生者。
預防勝於治療
然而,不論癌症治療方法如何日新月異,都抵不過預防來得有效。
除了研究與治療外,1997年,彭汪嘉康結合許多專家學者共同成立了「台灣癌症基金會」,積極推動「天天5蔬果」等癌症的預防宣導與教育工作。目前擔任副董事長的她,仍不時苦口婆心地提醒著「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
「癌症只有5%來自遺傳,其它都是受後天如外在環境、飲食、抽煙、酗酒、吃檳榔等因素影響,」彭汪嘉康說,腫瘤起因於染色體變異,但染色體變異多是後天因素造成的。
「有些染色體變異在屬於初期分化的幹細胞階段就出現了,導致分化後不只是一個地方有問題,而是好幾個地方出現問題,」彭汪嘉康特別提醒,在未成年階段,因為身體各組織尚未完全成熟,環境的危害更為深遠。她指出,二戰末期原子彈在日本爆炸後,首先大量出現的是兒童急性白血病,其次是慢性白血病,再來是女性乳癌(因為乳房是女性到了青春期才發展的)。抽煙、喝酒、吃檳榔的危害,也是年紀越小越嚴重。以抽煙為例,18歲以前就開始抽煙的人,日後即便戒煙,仍無法恢復原來的健康狀態。
彭汪嘉康對於台灣癌症的研究與治療居功厥偉,但她卻心懷感激。
「我得到很多幫助,凡事都不可能一個人完成,」兼具臨床與基礎研究雙重背景的她指出,台灣的癌症治療已經達到國際水準,研究後期的臨床人體試驗也做得相當純熟。美中不足的是,政府對於癌症新藥仍有很多限制。
彭汪嘉康指出,癌症是本世紀的頭號殺手,基於急於救命的考量,一般國家對於癌症新藥上市的審核多半較為寬鬆,但台灣仍然把關很嚴格,除了要在本地做臨床試驗外,還要在東南亞其他2個國家通過臨床測試才能在台灣上市,有時難免讓人有「緩不濟急」的慨嘆。
返鄉後,彭汪嘉康最大的心願,就是台灣能有個國家型的癌症研究中心兼癌症醫院。彭汪嘉康的願望不久即將達成──在衛生署的科技島計劃中,台大醫院3年內將在公館院區成立一個國家級的癌症中心;彭汪嘉康目前也正著手協助萬芳醫院在中和成立市立雙和醫院,預計今年7月開幕,屆時將建立一個100床、整體性的癌症中心。
除此之外,眼看著癌症病人越來越多(台灣每4位死亡者即有1人死於癌症),實在不是目前分散在各個科別中的治療模式可以應付的,因此彭汪嘉康大力推動腫瘤專科醫師認證,讓癌症治療能更專業、更正確。她指出,日本在去年開始將腫瘤獨立為一個科別,韓國也已經有了腫瘤專科,但台灣的腫瘤專科醫師認證仍停留在癌症醫學會自行認證階段,缺乏國家賦予的公信力與地位。

(右)「我做得到的,妳們也可以!」彭汪嘉康鼓勵有意走科學研究之路的一女中小學妹們,只要努力,終有被看見的一天。
只要努力,就會被看見
「只要專心做研究,就一定會被看見與肯定,」彭汪嘉康在獲頒「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時感性地鼓勵後進者。
「放眼台灣科學界,在癌症領域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該獎項協辦單位──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師大物理系教授林明瑞則如此盛讚彭汪嘉康。
然而,作為一個要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已婚女性,要在寂寞的研究路上踽踽獨行並不是容易的事。彭汪嘉康將自己今天的成就,歸功於先生的全力相挺,才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地為工作全心奉獻。
「要選一個能包容你的先生,彼此扶持,」彭汪嘉康說,「慧眼識丈夫」相當重要。
「我還可以再做幾年,」彭汪嘉康說,雖然子女都已在美國成家立業──兩個女兒繼承她的衣缽,分別是外科與皮膚科醫師;兩個兒子則和爸爸一樣,都成了工程師,兒孫滿堂的彭汪嘉康,再過幾年功成身退後,仍將回美國與老伴和兒孫們團聚,好好享受那闊別已久的天倫之樂。
彭汪嘉康小檔案
生年: 1932年生於中國江蘇
學歷: 台大醫學系畢業
現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評議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榮譽研究員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兼癌症中心主任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
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得獎:
1968年 中華民國10大傑出女青年
1972年 獲頒美國阿瑟弗萊明獎
1984年 獲選中研院第15屆院士
2008年 第一屆台灣萊雅「傑出女科學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