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中研院院士的經濟學者胡勝正,三年前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今年五月轉任經建會主委。時值台灣人口趨向高齡化的關鍵期,擔任擘劃者的胡勝正主委,將從建立托育服務、鬆綁勞動法規、發展照顧產業著手,將台灣打造成勞動者的樂土。
問: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加上生育率下降,很多人擔憂勞動人口趨於老化,經建會目前有何對策?
答:要提高生育率就要排除客觀條件的障礙,婦女不願生育,原因是養育孩子的成本太高,如托育、教育費用、影響職場升遷等。過去我們為自私動機養孩子,希望看到子孫環繞膝下,現代人為了愛孩子而生孩子,如果沒有客觀條件支持,確實很難說服新一代年輕人。
但最近情況已有很大改善,如兩年前實施的「兩性工作平等法」規定二百五十人以上的企業要設置托兒所,其中也有合乎社會情勢的作法,可以讓企業與附近的托兒機構合作,方便父母上下班接送。更進一步,應該允許企業雇用部份工時者,來緩和申請育嬰假者的工作負擔。
問:人口高齡化對台灣的各級產業將產生哪些衝擊?
答:目前服務業人口已經超過製造業和高科技業。我們希望還能再擴大,因為類似銀行保險、廣告設計、醫療照顧、美容健身、休閒旅遊等,都屬於高產值服務業,而這些工作中高齡者都可以勝任。
新興服務業也確實可以創造工作機會,只是目前很多服務業所需的都是部分工時人力,譬如加油站、百貨業、幫傭照顧等,但勞基法是以全時工作為依據,部分工時者沒有受到保障。如果勞動條件沒有彈性,就只能在工作與不工作之間作選擇。我們會建議將部分工時者納入,希望能有效吸納需要二度就業的中高齡勞工。
問:在經建會舉行的「人口老化」研討會上,有學者曾提及延緩退休年齡,請問可以怎麼做?
答:在經濟轉型中,短期來說,退休年齡還要提前,但長期則要延後。
以往終身學習機制沒落實前,大多數人只有一項專長,忽然有一天企業消失、或者產業轉向,以致勞動市場跟不上產業轉型,造成結構性失業時,就會有人被迫或自願地提早退休。
但長期來說,台灣人口將逐漸高齡化,高齡是因為身體還很健康,就可以延長工作年限、延緩退休,但現在只是提出初步看法,還談不上決議。
美國在一九八○年代,預期二○三○年社會保險制度會發生財務困難,提出延後退休的作法,但直到二千年才實施。本來滿六十五歲可以退休,變成每兩年延緩一個月,這是很緩慢的變化,衝擊最小。
問:理想的退休制度,應該有哪幾層設計?
答:以西方國家為例,第一層由政府提供國民年金、勞保,第二層是企業退休金,第三層是個人儲蓄,前兩層的所得替代率合計約有60-70%。
台灣的企業是依據勞基法來提供員工退休保障,但勞基法舊制規定,在同一企業任職滿二十五年才能申請退休,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十三年,90%的勞工根本拿不到退休金。雖然勞工還有勞保,但有一個限制,勞保只保障工作年資五年以上的勞工,四年以下者沒有,女性勞工常因為懷孕或照顧家庭離開職場,估計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沒有受到保障。二○○二年我們送交立法院的「國民年金法」就是要保障不在職場的人口,未來立法後,保障就算是完備了。
問:不少人憂心人口高齡後,一波波退休潮可能拖垮政府財政,政府有何因應與規劃?
答:財務規劃的一個重要精神是,告訴繳保費的納稅人,等你退休時一定可以拿到錢,所以財務一定要定期公開、透明。
美國最早採取的是「隨收隨付制」,也就是向勞動人口收取保費拿去付給退休人口,保戶以為算是自己的儲蓄,其實已經付走了;萬一嬰兒潮世代大量退休、年輕工作人口又太少時,就會發生入不敷出的危機。所以一九八○年美國逐步修正為緩慢增加保費、延緩退休年齡,若退休金加上其他所得,超過一定門檻者,也會被扣稅。目前我國的勞工保險制度也面臨同樣困境,美國經驗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