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居台灣」是香港社會近日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平面媒體到電視談話性節目,紛紛討論為何近2年有越來越多香港人選擇來台灣開咖啡店、開民宿或創業?這波「瘋台灣」的現象,反映出香港民眾的心理產生哪些微妙變化?
冬陽溫煦的下午,台北忠孝東路4段,距離誠品松菸文創園區不遠的巷子裡,一間裝潢時髦現代感的咖啡店Artista Perfetto坐滿了客人,歌手陳昇正在店裡舉行小型記者會。
2012年9月開幕的Artista Perfetto,外觀和坊間的咖啡小店無異,卻有個特別的基因—6位平均26歲的年輕股東都來自香港。
「我們是來圓夢的,也在這邊開始過生活,」兩名股東Ted蕭奕霆和Noddy劉狄洭異口同聲地說。

香港從1842年被割讓英國後,歷經幾波來自大陸的移民潮,也因為政治變化移民又回流。香港人的去留,彷彿鐘擺來回擺盪。
到台灣一圓創業夢,蕭奕霆和劉狄洭並不是個案。
根據香港保安局的統計,2013年上半年香港人移居各地的人約有3,900人,比率較2012年同期增加8.3%。其中移至美國及澳洲最多,各有1,100人,其次是加拿大的600人。
台灣方面,內政部移民署的資料顯示,2012年「港澳居民來台定居許可」者共有711人,比2011年的540人多了171人。
回溯歷史,港澳居民來台灣的高峰期是在90年代初期,當時申請定居的人數約有三千多人,以來台念書的香港僑生居多。1997年後每年約有一千多人申請來台,2002年降至500人,2012年又往上微幅攀升。
自1842年香港被清廷割讓後,即被英國選定為亞洲貿易中心,這個資本主義的應許之島,從數千人的小漁村,發展成700萬稠密人口的東方明珠,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
1949年國共內戰以降,香港歷經幾波移民潮,自1980年代至今,約有近百萬新移民跨越珠江,從大陸遷居香港。從英國長達155年的殖民統治到移交中國大陸,香港人的身分不斷轉換,170年來,這個小島不斷接受從遼闊大陸移入的住民;同時也因為政治變遷而陸續離開,他們像住在借來的地方、算著借來的時間,心理上總有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寄人籬下之感。
但香港人似乎早已習於來來去去,2007年香港經濟好轉,移民潮逐漸從澳洲、加拿大等地回流,香港人的去留,彷彿鐘擺般來回擺盪。

香港一年湧進3,500萬名大陸觀光客,讓原本地狹人稠的香港更感到不堪負荷。
近期香港因政治紛擾、房價高漲、貧富不均等問題,讓不少香港人再度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而地緣、文化、語言皆相近的台灣,就成了選擇之一。
新聞編輯網站《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現在是30年來香港人最愛台灣的時刻。
娶了台灣太太的香港知名作家馬家輝觀察,這一波「出走」現象,以實際數字來看其實並不明顯,更像是媒體炒起的話題,但這個現象,多少反映港人微妙的心理狀態。這一兩年香港的生活品質每下愈況,相較起來台灣的溫暖美好就很有吸引力。
「但與其用移民來解釋,移居的概念會更貼切,」馬家輝分析說,移民是連根拔起,個人原有的社會人際網絡可能會就此斷裂,又必須在異地重新開始,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此外,經濟負擔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比起移民加拿大、英國動輒需要花費新台幣5000萬到上億元,台灣的投資移民只需要500萬元;台灣平均房價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也讓港人大呼便宜,覺得來台安居並非遙不可及。
移民理由百百種,馬家輝表示,很多香港中產階級都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遠走他鄉。他身邊亦不乏有企業界朋友會來台灣置產,偶爾小住數月、半年,在他看來,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專業人士在地域上的流動早已沒有疆界的限制。
「這個現象若從『世界是平的』的大架構來看,會更有說服力,對專業人士來說,他們只是在各大城市之間移居,移民的概念太過時了。」馬家輝說。

香港房價平均是台灣的3倍,讓許多年輕人只能望房興嘆。
但能在各地自由移動的專業菁英,畢竟是少數。
1996年來台定居的音樂工作者Tom說,雖然香港薪資比台灣高一倍,讓他二度回香港時發現,已無法忍受人稠地狹的生活環境,更無力負擔高房價,因此又選擇回來台灣。
香港人口中的「地產霸權」,已成港人心中的夢魘。香港平均房價是台灣的3倍,這也是香港貧富差距越形惡化的主因之一。
香港自由工作者龐一鳴曾在2010年發起「抵制地產霸權」運動,驚覺香港房地產商的勢力已深入食衣住行等方面的他,拒絕所有由地產財團經營的商品及服務。龐一鳴曾統計,光是2013年就有五十幾家香港小店因不合理漲價的租金而歇業。
香港老店因無力負擔日益高漲的租金而不得不關門,也擠壓了年輕人開店創業的機會。蕭奕霆說:「在香港開店,每天滿腦子只剩下如何把租金賺回來。」他比較說,以台灣和香港差不多的地段、同樣大小的店面,租金可以差距5~10倍,在香港他根本不敢想有自己的店。
「有一次朋友問我,你在台灣好嗎?我說生活過得還不錯,他們回答我,你在台灣可以過生活,我們在香港是求生存。」劉狄洭道出香港人的無奈。
值得觀察的是,這一波為了更美好生活而來的行動者,背景大同小異,不外乎想來開咖啡店、開民宿,以及劇場工作者、藝術策展人等文創工作者,顯示台灣的創業環境與文化軟實力頗具吸引力。
「台灣的文創環境經過多年經營,明顯優於香港,」一年至少來台灣探望文友十多次的馬家輝認為,台灣的文化圈有很強的社群和人際網絡,相較於中國大陸,遊戲規則也很清楚,是台灣的優勢。

現在是30年來香港人最愛台灣的時刻,台港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圖為去年年底位於華山文創園區的2013香港週。
除了移居、創業,來台灣享受生活的人,也有人想來體驗台灣的民主自由。
在香港從事記者工作的莊小姐,因為香港特首至今無法經由普選選出轉而嚮往台灣的民主開放,動念移居台灣,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以台灣居民的身分,投下選舉的神聖一票。
2013年年中,她帶著護照和入台證飛來台灣辦理手續,先取得統一編號(同身份證字號)後,在銀行開戶,並打算存入投資移民規定的新台幣500萬元,做好慢慢取得身份的心理準備。但在開戶後尚未存款前,她又猶豫了,「我對香港的留戀,不是實質的東西,而是記憶,」莊小姐說。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成名在台大學生社團「啟鳴社」舉辦的座談會上分析表示,本土記憶是香港意識的重要黏著劑。
2005年當香港政府為了填海工程拆除具有歷史意義的天星碼頭時,香港人的文化保育意識被一舉喚醒。他們開始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反思過客心態,主體意識逐漸萌芽。接下來的保衛皇后碼頭運動、反高鐵的保衛菜園村運動,可以說都是根植於本土記憶的召喚,在開發與文化保存之間的拉扯,都讓香港社會的價值觀產生大翻轉,因此必然會出現矛盾與衝突;但往好處看,香港過去不活絡的公民社會,竟然熱鬧了起來。
「最近香港變得很有生命力,人們勇於上街表達意見,對社會議題不似過去冷漠,反而讓我開始有回香港的念頭,」在台灣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Tom說。
「有錢人可以選擇移民歐美,貧窮者根本難以移動,會來台灣的可能是一群想來過與世無爭小日子的中產階級。」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成名說,台灣的日子雖然好過,但台灣的經濟、薪資和工作機會和香港仍有一段距離,專業人士可能比較猶豫。
中港融合的過渡期除了內部迸生的反思能量外,香港也在移交16年後,和中國大陸出現了融合的陣痛。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簡稱CEPA)簽定之後,中國大陸湧入大量觀光客,成功紓解了亞洲金融危機及SARS對香港經濟的重創;10年來,為香港帶來56%的GDP成長。但同時,地小人稠的香港,也承載了超乎本身人口數倍的陸客,開始感到不堪負荷。
2012年約有3,500萬名陸客來港消費,帶動了高房價、高房租。深圳和香港邊界的上水,充滿了收購奶粉、生活日用品的水貨客,香港有限的醫療、教育資源被瓜分,讓港人感到生存空間被擠壓,形成一股出走的推力。
在全球化時代,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移居他鄉,早已是常態。但對於多數香港人來說,自己的故鄉還是無法取代。「香港人對廣東話的執著是很厲害的,」香港作家馬家輝戲謔又正經地說。